邱艷靜
語文教學要構建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能發展學生的語言思維,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空白,讓學生通過“補白”,能喚醒他們的學習自覺,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能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一、知識留白,構建體系
教師要留有不講的知識,造成暫時性的“空白”,將學生的興趣移至更為廣闊的知識海洋,讓他們去探索、發現,能拓展他們的認知視野,促進他們的思維開啟,能有效提升他們的讀寫能力。學生在創作時有所積累、有所探索、有所創新,能促進他們語文素養的提升。教師要留有一些懸而未解的問題,吸引學生在課后去探索,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激發思維的積極性,去努力填補這段空白,從而能形成一段完善的認知,能幫助他們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思考留白,充分展現
教師以提問引發學生的閱讀、思考,促進他們知識的獲得、智慧的發展,但如果教師只求結果而輕過程,就會忽略了學生的思考過程,或不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而出現有問無答、有問無思的現象。因此教師提問后,要為學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時間,只有經過充分的思考,讓學生去分析、判斷,從而有了多樣的可能,才會使答案變得更加靈動,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
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他們的思緒得到放飛。教師要鼓勵學生的創造解讀,表達與眾不同的見解,即使是他們的理解存在不足,也要充分鼓勵,讓他們有了自由思索的空間,有了針對性的思考,才能使自己的答案走向深入。
三、語言留白,促進體驗
教師要引領學生披文入情,以身臨其境的方式去體驗文本,去獲得真實的感受。文本中有著不同的情感,或同情,或憤恨,或激昂,或悲哀,這些情感會成為語文課堂美的節奏。學生只有細細品味文本的語言,才能與文本產生情感的共振,才能讓文本的情感得到自然的流淌,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如在學習《小石潭記》一文內容時,教師引領學生尋覓小石潭之美,從修辭、描寫的角度分析內容,感受景物的特點。教師提出問題:置身于如此幽美、凄清的小石潭中,作者會生發怎樣的情感?作者傾注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結合柳宗元變革失敗而被貶,心中的憤懣難平,凄苦是他情感的主調,他寄情山水是為擺脫抑郁的心情。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柳宗元的《江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吳均的《與朱元思書》,讓學生感受到古代文人能寄情山水尋找心靈的歸依。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適當留白,讓學生有更多思考、體驗的空間,能喚醒他們的學習自覺、填補他們的理解空白,促進他們知識體系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