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建立文化自信是語文的重要目標。實現這一目標,激發興趣,做到潤物細無聲,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中華優秀文化的精華。我作為語文老師主要談以下幾種做法。
一、游戲是很有效的學習方法
游戲特別適合小學階段。學習三拼音節時,我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其中三個人分別表演聲母、介母和韻母,讓他們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另一人迅速拼讀,拼對了就獎勵一顆星,這樣提高了學生拼讀的積極性,使枯燥的拼讀變得生動。學生不知不覺就掌握起來。
我為了讓學生學習運用拼音識字,就讓一年級學生把自己的名字注上拼音做成名片。上課時,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我拿過一張,讓他們猜一猜是誰,尋問誰會拼。拼出來的學生就學著老師的樣子,繼續讓大家猜。游戲時間看情況而定。這樣孩子們都希望當拿名片的人,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掌握得也快。對于課堂教學來說,開火車也是一種很適合的游戲。學生們樂在其中,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習效果明顯。
二、學生未讀,老師先行
法國的教育家盧梭說過,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老師想讓學生讀有價值的書籍,首先要讓他們喜歡去讀。我把讀書的快樂分享給學生,讓他們愛上閱讀。
我買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兒》,覺得很值得一讀。我先從朱元璋的檔案讀起。姓名:朱重八。性別:漢。學歷:無文憑,秀才舉人進士統統的不是;職業:皇帝。……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被里面到幽默語言所吸引。不幾天,學生們就手不釋卷地讀起來,師生共讀一本書,一起討論讀書心得,不定期舉辦讀書分享會。通過活動,學生們開闊了視野,軍事類、航空航天類、生物類等,逐漸被孩子們所喜愛。
三、編排課本劇是個好辦法
教育家陶行知說,與其把學生當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與宇宙之寶藏。編排課本劇便是讓生主動打開金庫很好的方法。學習《草船借箭》,為了讓學生去讀整本《三國演義》,就分組讓學生表演其中的片段。孩子們為了演好,大多數人都會把故事讀得很熟練,然后盡可能貼近人物。我要求孩子們可以拓展故事,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補充更多的語言、心理活動和動作,比如在表演《空城計》時,孩子精心準備了道具鵝毛扇和古琴,雖然表演不專業,但是孩子們都參與進來,離人物也就更近了,從此學生愛上了《三國演義》,這也符合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以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綜合構建素養型課程目標體系的課程理念。
四、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梁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書信在現在已經不是主要的通信方式,有些學生可能不了解它,為了讓學生了解它的意義和特點,我先讓孩子搜集古代書信的資料,讀唐代張籍的“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讀唐代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讓孩子感受到書信中一字值千金的重要性。書信是古人信息傳遞的重要途徑,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讓書信和現代生活接軌,讓孩子更加深刻理解信的特殊意義。黑龍江臺有個“見字如面”的節目,專門介紹從古至今一些家書,古有歐陽修寫信為范仲淹鳴冤的信,今有郭德綱寫給兒子郭麒麟的信等等。孩子看了后,對書信有了更深刻理解,感受到書信的珍貴。不僅古人用,我們現代人照樣可以作為表達情感的特殊方式,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倍感特別和珍貴。
趁熱打鐵,我布置學生們給祁連縣結對班級的學生寫信。沒想到他們真回了。回信陸陸續續到來,收到信的孩子在班里閱讀,沒收到的羨慕極了。孩子們收到書信的喜悅溢于言表,當著全班同學讀那兒的來信,得知他們那里已經下雪了。這種全新的體驗令孩子們向往,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后續讓孩子給身邊的人寫信,在這個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完成可以說是潤物細無聲。這無形中增強了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是教學方式的創新。
總之,讓我們的語文多維度拓展,用多種形式實施教學活動,增更新內容,體現課程時代性,潤物細無聲,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