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梅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為落實好這一精神,作為一名道法教師,更應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但部分老師更多注重了知識的傳授,而相對忽視了對學生三觀的培育。鑒于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經驗以及通過網絡研修或現場觀摩等渠道,進一步探索出了案例教學法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技巧。
一、充分利用本土的教學案例,讓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
道法課堂應該堅持新課程理念所強調的“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這一方向不動搖。學生所見所聞的大事小事都可以走進我們的課堂。
以九下“開放互動的世界”為例,講到經濟全球化時,我們可以列舉諸城本土的產品遠銷海外,如得利斯火腿、蘭鳳針織品等,學生們耳熟能詳,這種課程資源貼近學生生活,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全球化,引導學生更加熱愛家鄉。講到“共享多樣文化”時,我們可以由近及遠列舉諸城的燒烤技藝、濰坊風箏等,讓學生們愛家鄉,愛祖國,增強民族自豪感。
講到九上“凝聚價值追求”時,部分學生覺得“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離自己很遠,他們覺得只有干轟轟烈烈的大事才是愛國,作為老師,我們可以步步引導,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小事都是愛國的表現。如,努力學習,全面提高自己,將來為祖國的繁榮貢獻力量就是愛國,當然,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的行為,如“升國旗時行注目禮”“落實光盤行動”等都是愛國,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小事,用小事例達成了我們的教學目標。
二、課堂中充分利用案例設置問題,使問題更有層次感,貼近實際,具有延展性
每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會設計一些引導性問題,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理解所學知識。采用這種“問題導向”式的教學取得的效果是毋庸質疑的,尤其是講述比較抽象的問題時,這種“問題引導”式教學能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老師提出的問題過于抽象。在一次聽“凝聚價值共識”時有位老師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你認為怎樣的一生是值得的這個問題,學生不知如何回答,一直保持沉默。還有就是提問的范圍太廣,如“你能分享一下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嗎”這個問題也讓學生難以把握教師的意圖。因此,我們可以結合案例把問題設置得更有層次和具體,如講“排雷英雄”杜富國的故事,然后設置問題如下:杜富國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哪些要求?我們在家里、在學校、在社會上做了哪些踐行核心價值觀的事情?這些問題設置具體,也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容易激起學習興趣。
三、培養關注、評論時政熱點的習慣,充分運用熱點新聞案例,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生活在現代社會,青少年應養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習慣。部分學生認為時政不重要,不關心時政,這是錯誤的,這樣既不利于開闊自己的視野,也無法提高自己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我們還是以《開放互動的世界》為例,講“開放互動”時可以運用的案例有很多,如“婚姻無國界”“居住無國界”“體育運動無國界”“歐盟、亞投行、一帶一路”等時政案例,從而進一步說明當今世界是開放的發展的緊密聯系的世界。既能幫助學生理解,又能幫助學生記憶。
信息化時代下,很多學生積極關心時政,但由于年齡、知識等原因對問題的認識分析還有些偏頗,因此需要我們老師做好引導,既要讓學生關心熱點新聞,又能讓學生針對熱點暢所欲言,最后再加以點評,做到既尊重學生的觀點又能做出積極的引導,使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