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澤楠
教師要將語文學習與思維發展結合起來,構建深度學習、深度思考的課堂教學模式,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將知識的習得、技能的提升與思維的培養結合起來,以學激思,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一、重構課堂生態
每個學生都是有潛力的,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觀點的分享、思維的碰撞由淺思考走向深入。教師要構建學思融通的教學生態,要讓語文閱讀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樂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成為課堂教學的指導者。在學生辯論時予以引導、在學生思維受阻時予以啟發、在思維淺表時予以深化。如在學習《藤野先生》一課內容時,教師提出問題:在仙臺魯迅遇到了恩師,給他學醫打下堅定基礎,后來為何又離開了?魯迅的愛國心在文中哪些地方體現?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對作者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分享、交流,讓學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
二、培養思維品質
問題意識是學生思維發展的起點,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思維培養,要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有什么發現”“為什么這樣想”,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能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如在學習《背影》一文時,學生在通讀文本的基礎上,提出“這篇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的問題,梳理文章內容,概括段落大意。學生圍繞主線提問“文中哪些地方寫到了父親的背影”“是如何描寫父親的背影的”“為什么詳細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背影”,通過問題的探討交流,能掌握作者所運用的描寫方法,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情感。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通過對問題的探討感知父親的形象,體會父子間的深厚感情。
三、發掘學生的探索潛能
在初中語文學思融通課堂中,教師不呈現現成的結論,而是引領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讓他們經歷分析結論的過程。學生是問題的發現者、實踐者,要引導學生去學習、運用知識,從而能促進學生語言思維的發展。教師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為他們留有閱讀、思考、交流、感悟的空間,調動他們的學習意愿,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讓他們由被動走向主動,在積極探索與主動交流中形成積極的體驗,促進對語言的感知與內化。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構建學思融通的課堂,要構建課堂教學生態、激活學生的語言思維、發掘學生的探索潛能,讓他們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要讓學于生,將“學”與“思”有效結合起來,發掘學生的思維潛能,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