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蓁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全媒體時代的發展大勢,引領媒體融合發展全方位推進。中國網絡視聽大會應運而生,已經舉辦至第十屆,有力推動中央重大部署落實,攜手推進行業迭代變革、蓬勃發展。
人民網始終把報道好習近平總書記和宣傳闡釋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最重要的政治責任。我們聚焦“移動優先、視頻優先”推動媒體深度融合,以數字化賦能新聞宣傳工作。人民網醒目置頂“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已收錄1.3萬條內容,其中視聽內容占40%。目前數據庫總查詢量超11億次,最高日查詢人數451萬。網絡視聽已成為人民網上連黨心、下接民心的重要載體。
近幾年,有人提出:在2C紅利結束之后,互聯網新的機會是產業互聯網;而隨著區塊鏈的普及,也有人說下一代互聯網是價值互聯網;在元宇宙爆火的時候,有人說未來是虛實融合的“全真互聯網”。
在這里我與大家探討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新一代互聯網時代是否已經到來?
2023年,通用型人工智能誕生僅兩個月,月活用戶就突破1億,成為史上用戶增長最快的應用。回顧歷史,月活用戶達到1億門檻,Twitter(推特)用了5年,Facebook(臉書)用了4年半,Instagram(照片墻)用了2年半時間。所以,標志性的平臺產品已經出現,人類在經歷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后,正式進入了智能互聯網時代。媒體也進入了智能媒體時代。
通用型人工智能的誕生,有望賦能各大技術潮流,走向融合,邁向成熟。第三代互聯網可能是以智能互聯為關鍵特征的價值互聯、產業互聯、虛實互聯。
互聯網技術快速變革,黨媒黨網必須加快發展,沒有發展就談不上社會責任。近年來,人民網主動跟進下一代互聯網發展趨勢,以建設內容科技領軍企業為目標,在人工智能領域,承建傳播內容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瞄準認知智能開展研發;建設人民鏈探索價值互聯;建設828企業服務平臺探索產業互聯;建設靈境·人民藝術館探索虛實互聯。這些嘗試只是起步,卻能提振我們跨向未知的信心和勇氣。
第二個問題:中國能否開創人工智能研發應用新范式?
目前各界關注、輿論熱炒通用型大模型,其技術路線是大模型、大數據、大算力、大資本、大平臺、大團隊的研究范式,費錢、費人、費電,并不適合所有國家、所有團隊。
智能互聯網的時代剛剛開啟,一方面我們不能大意、不能懈怠,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在別人證明成功的路徑上抓緊追趕超越;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被打亂節奏,需要著力思考如何開創新的人工智能研發范式,走出一條“優模型、低能耗、高性價比”的新路徑。例如,大力推進量子計算、類腦計算和光電計算。再如,根據網絡視聽任務的需求,發展專用中小模型,憑借網絡視聽行業的場景和數據優勢驅動研發,走出自己的路。
第三個問題:智能媒體時代,人工會被機器取代嗎?
越來越多的企業引入AI替代人類工作,我們很多同行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機器取代。而從本次大會主題的角度來看,已經隱含著一個答案:人類不能被機器取代。
聊天、寫文章、編代碼,合成圖片、音頻視頻,當我們驚嘆于各種神奇“智能”的時候,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AI大腦既是高科技的大腦,也是價值觀的大腦。AI平臺是有立場的,AI生成的內容是有導向的,所謂“技術中性”是不存在的。因此,無論是喂養人工智能的語料數據,還是模型本身的算法,都必須高度關注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問題。不能放任AI脫離人類視野,不能沒有管理地“生成即傳播”,積極探索AI應用和治理之道,這也是黨媒黨網的責任。
近幾年,人民網深入推進內容科技戰略,無論是內容原創、內容風控,還是內容運營、內容聚合分發,都強調人機協作、人機融合。傳播內容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初步建立了AI意識形態風險評測體系。這個體系就采用人機協作的方式進行測評。
我們實驗室正在努力研發計算機對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的認知智能。目前已經推出跨模態視頻安全引擎“白澤”、涉政智能審核平臺“人民審校”以及輿論安全監測平臺“諦聽”三款產品,初步建立智能化的安全風控體系。
人民網期待攜手各方,共同探尋人工智能發展的中國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