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促進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為媒體融合發展繪就路線圖,引領宣傳思想工作氣象一新。與此同時,在網絡思政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便捷性與匿名性,使得宣傳思想工作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實際上,能否有效的認識、規避、應對當前網絡輿論環境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已經成為關乎高校輿論工作成敗與否的生命線。
[關鍵詞] 網絡輿情;風險特性;校園安全
一、高校網絡輿情頻發領域
在新的輿論生態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的爆發來源和傳播途徑日漸多元化,給高校輿情治理工作帶來新的挑戰。通過梳理近年來教育領域典型網絡輿情事件,可以發現教育輿情主要分布在疫情防控、畢業就業、校園安全管理等領域。
(一)高校畢業群體就業壓力大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高校畢業生群體對升學或就業的擔憂、焦慮程度不斷加深,此類輿情發生頻率也持續高漲,主要表現為就業消極情緒蔓延、求職詐騙問題頻發等。比如2022年畢業季,部分高校論壇出現“畢業即失業”“生不逢時”“不敢畢業”“索性躺平”等消極言論,境外媒體趁機炒作中國高校畢業生恐成為新的“無產階級”和“新貧一族”。相關微博話題“60萬海歸與1000萬畢業生誰更焦慮”、“大學生該怎么擺脫春招迷?!本@得較高的閱讀量和關注度。
(二)安全管理類輿情持續高熱
校園安全與學生權益密切相關,一直以來總能引發巨大輿論關注。通過梳理,可以發現校園安全類輿情主要集中表現為重大災情的偶發事件、食堂衛生問題、實驗室安全隱患、學生自殺事件等。如2022年4月中下旬,有同濟大學學生在網絡上曬出照片,稱午餐盒飯中疑似吃出豬肉絳蟲卵、豬毛、昆蟲及蝸牛等異物,希望能徹查食品安全問題。對此,4月28日,同濟大學后勤管理與保障處發出公告進行自查工作,楊浦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向學校反饋檢查結果,未發現存在寄生蟲及蟲卵的情況,但同時學校也發現供應商存在切配過程中剔除不仔細的情況。近年來,校園安全類問題層出不窮,一直是輿論熱點,加之疫情期間更是敏感,因此安全類事件一定是重點關注對象,一旦發生有安全隱患的活動、行為一定要及時處理,以免成為輿情乃至失控。
(三)師德師風等敏感問題引關注
近來,“師德師風”、“教師行為”類議題的輿情聲量也呈攀升趨勢,高校教師學術不端、言論不當、教師性侵等輿情事件均收獲極高的話題關注度。比如近期,南開大學3名教授被實名舉報,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其中,2名教師被舉報存在“婚內誘騙成年少女、將女學生灌醉侵害,隨后以博士錄取對其進行安撫”等問題。5月13日下午,南開大學官微發布通報稱,已對被舉報教師進行相應處分。此次南開大學舉報事件并非發生于同一天,但由于發生在同一所高校,輿論的不滿情緒更為激烈,使得師德師風問題再次成為公眾談資的焦點。
(四)LGBT和女權敏感議題引對立
LGBT群體近些年越來越成為網絡“敏感話題”。在去年針對校園LGBT類社團的處理事件中,微信朋友圈一篇題目為《今晚我們都是“未命名公眾號”》的文章曾瘋狂刷屏,里面將對相關社團的規范化處理行為描述為“對中國性少數群體又一次赤裸裸的歧視和迫害”,網絡社交平臺圍繞此文新建若干討論話題,例如知乎問題:如何看待“未命名公眾號”事件瀏覽次數927313。事件輿論走向逐漸往極端方向發展,一些別有用心者通過各種“帶節奏”、制造侮辱標簽、污名化等方式煽動對立情緒,由此引發的各種關于性別對立、極端女權的討論持續出現。另外,前段時間,北京師范大學某宿舍群曝光了一則聊天記錄,內容是男生和女生爭論坐電梯的問題。女生表示下樓洗澡時為了方便經常穿睡衣坐電梯,遇到男生會覺得尷尬,于是提出了男生盡量不要乘坐電梯的提議[2]。由此引發網友各種關于極端女權的討論,表示電梯作為公共資源,不應該私有化,更不應該性別化。但隨著各種侮辱性字眼的出現,事情的性質也開始走向了極端,對校園的安定穩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高校網絡輿情的風險特性
由于高校群體的特殊性,高校網絡輿情除了具備網絡輿情的共性特征,還具備敏感事件多、爆發速度快、復雜程度高、影響廣泛等個性特點,呈現多發易發、泛化異化、內外聯動、波次推進、意識形態斗爭傾向明顯的態勢,加大了網絡輿情管理的難度。
(一)輿情主體特殊
高校教師在知識儲備、思維方式、行為舉止、生活環境、人生經歷等方面都與社會大眾有著較大的區別,是因為他們的學識、見解、閱歷,更因為他們理性、客觀、科學的研究方法,所以他們在網絡上擁有很大的輿論影響。部分高校師生在網絡平臺上具有一定的社會動員能力,個別“網絡大V”能夠攪動輿論場。大學生群體的數量龐大,并且有著相似的興奮點。他們擁有較高的知識層次,較強的獵奇心理,比較明顯的個性化特點,并且他們的參與意識也比較強,喜歡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行交流互動,利用新媒體來對各種新聞信息進行傳播和評論。但是他們的思想、心理還不夠成熟,在社會實踐方面也缺少一定的經驗,其思想和行為很容易被網絡所影響。
(二)傳播擴散迅速
互聯網上的新技術、新應用的迅速更新,給媒介結構、輿情生態等帶來了更大的差異和重構,互聯網的傳播也表現出了更多的便捷性和即時性。大學生對網絡具有強烈的依賴性,善于嘗試新事物,引領新潮流。尤其是在社會媒體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各種新媒體如網站、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短視頻等,都已經變成了大學生在網絡上進行網絡活動的平臺,網絡輿情的產生、傳播的渠道、載體變得更加多樣化,加速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因為有大量的大學生用戶,并且他們網上在線時間比較長,所以涉及高校突發事件的信息經常會呈現出“裂變”的狀態,使得輿論形成的時間減少,同時也大大地加快了熱點的產生和發酵。隨著互聯網輿論的興起,其傳播渠道和載體也越來越多樣化,這使得它的傳播速度和范圍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泛化異化炒作
高校是敵對勢力進行意識形態、文化侵蝕的主要場所。關于大學學術不端、教學管理、師生關系、個人極端事件等熱點話題的爭論,表現出了多種敏感趨勢,很容易產生一種“左右之爭”,并將其轉移到了體制機制和意識形態的問題上。也很容易被敵方勢力利用并煽動,他們結合相關事件,使舊熱點升溫、變異,引發新的輿情、新舊事件交織疊加,最終形成新熱點,進而推動相關輿情的熱度。特別是在當前,敵對勢力借助網絡技術優勢,加大了對我國的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滲透。近來,一些國外的社會媒體平臺開展了所謂的“大翻譯運動”,他們把關于我們國家的極端、片面的言論進行翻譯后在網絡上發布,把具有誤導性的、帶有標簽的消息傳遞給國外受眾,用夸張、扭曲的方式來詆毀中國人,以此來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挑起人們的反華情緒,并把不正確的消息灌輸到我們國家的校園里,這一點令人十分擔憂[3]。
(四)輿論表達失真
正處在價值觀形成時期的大學生由于缺乏判斷力,面對突發的高校輿情時,很容易受到各種看法和思想的影響,很難以一個客觀、中立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就導致了他們在互聯網上不能合法地、理性地、客觀地、有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只能通過互聯網這個虛擬的平臺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偏激的言論。某些別有居心的網絡媒體,借此機會大肆傳播虛假消息,助長網民不良情緒在高校輿論環境中迅速發酵擴散;部分網絡推手和草根輿論領袖利用這一機會,發表偏激、片面的言論,造成輿論失真。比如在年初疫情防控的時候,有很多高校學生抱怨學校的防疫措施是“一刀切”的,因為很多學校都有類似的問題,所以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一些在校園周邊的小攤販和校內商店,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借機發表一些極端的言論,并裹挾情緒引導輿論,企圖用輿論的壓力來倒逼學校解封。
(五)群體極化效應
由于大學生居住在一個比較集中的社會環境中,他們的團體呈現出“圈子化”、“陣營化”的特征,并且由于年齡和興趣愛好的相似性,受從眾心理的影響,他們之間很可能會形成某些共同的話題。所以一旦有什么事情,他們就會在網上互相交流,形成一個個圈子,不斷強化某種傾向性觀點和主張,形成群體極化效應。另外,一個單獨的、敏感的熱點事件被不明真相的大學生們轉發、評論、點贊,在“群圈化”的社交媒體上發酵和傳播,引發了“群體極化”的影響,會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攻勢。比如今年4月,隨著疫情的發展,福建各大高校開始解封,重新開始了正常的教學,但是因為學校依舊進行封閉管理,而且封閉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一些大學的學生對此表示了強烈的懷疑,并且質疑的聲音在網絡上持續發酵。4月20日,一所高校的部分學生對“解除禁令”的形式表示懷疑,認為“批準程序”過于繁瑣。相關言論通過“群圈化”的網絡社交媒體,不斷發酵和傳播,引發喊樓事件,并產生了負面影響。
(六)線上線下交織
大學生群體具有較強的正義感、較弱的自控力、較強的情緒化趨勢。有些高校的學生社團很容易利用互聯網的社會動員能力,在網上策劃聚眾活動,在線下進行聚集維權。相應地,涉及到大學教師和學生的一些線下活動也會在網上進行發酵,形成輿論聲勢,催生網絡輿情。對于高考公平、教育制度、高校腐敗、學術造假等負面輿情,大部分網民都保持著較高的關注度和較低的容忍度。此外,這些輿情事件很容易被境內外勾連,實施攻擊炒作,并散布謠言性、煽動性言論,引發線下聚集行為,從而呈現出線上線下同時交織的趨勢。比如,在2022年3月,武漢科技大學一些學生不滿校方封校只封學生不封教師的政策,他們不僅在網上吐槽,而且還把抗議擴展到了線下,部分學生在教學樓前拉起了條幅以示質疑,這一舉動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相關微博話題閱讀量達848萬。
三、高校網絡輿情的規避路徑
(一)輿情發生前
1.準確預警、全面監測,提升輿情分析能力。積極開展輿情治理工作,核心在于能否做到第一時間發現輿情線索,這就需要完善輿情監測、預警與研判機制。要通過新媒體平臺密切關注和研判網絡輿論環境中尤其是涉及到教育、校園、青年等輿論話題,通過分析新問題新動向,提前預判是否有可能發展為重大輿情事件,看清苗頭及時進行干預。要建立分類分級的輿情研判機制,高校內部需提前對易發生的輿情事件進行分類歸納,并按照不同影響層級劃分不同的處置應對機制。
2.強化輿論互動,促進師生和諧,從源頭上減少風險發生因素。良性的輿論互動方式能夠較好增強師生群體的緊密聯系程度,進而降低高校輿情的發生概率。比如可以設置線上和線下的“學生熱線”專欄,對學生提出的有關和生活的各種熱點問題、焦點問題和難點問題,都要予以耐心、充分、詳細的解答;尤其是輿論敏感期,要注意在學校推出教學改革新舉措、學生管理新規定、提高食堂飯菜價格、宿舍收費標準調整等一些涉及學生利益政策時,更要耐心細致地回答學生的咨詢問題,詳細解釋新政策的內容和實施的意義,形成良好的輿論互動機制,降低不同利益主體私自通過社交媒體、非主流渠道或極端方式發泄負面情緒、尋求問題解決的風險。
(二)輿情發生時
校方調查快速、及時回應的態度更有利于輿論的引導和處置,面對已經發生的輿情,應該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一是要掌握“第一時間”和動態回應原則,一旦網絡輿情危機發生,要即刻對歪曲事實的謠言作出有力澄清和回應,對確因高校過錯造成的影響要坦誠道歉,表明及時改正和全力查處的態度,并且由于當前輿情存在復雜性,還應密切關注其后續的變化發展,及時處理。二是真誠溝通,公開透明,提高高校公信度,在輿情開始到結束,高校在調查、應對、善后過程中要保持公開透明,避免在官方回應中出現高高在上或敷衍模糊的態度、官方程式化的冰冷語言。三是有技巧地回應惡意性的攻擊、抹黑,提高要不要回、由誰回、回什么的話術能力,在輿情工作中可以建立一批網絡文明志愿者隊伍,在遇到一些惡意評論、抹黑攻擊的時候,根據分類結果和輿情發展程度確定是由官方回應還是志愿者回復,進而擬定相應的話術。
(三)輿情消散后
輿情的平息并不意味著輿情工作的結束,在輿情平復后,要對整個輿情事件進行全過程的復盤,剖析其產生的來源與深層次原因。盡可能地避免同一類型輿情事件因為同種原因而再次發生;還要完善輿情善后和聲譽修復機制,“后輿情”階段危機并不等于零,輿情團隊要深化創新信息發布聯動和傳播的新媒體矩陣,建立起固定的發布群落、專屬的發布渠道,將相關依據和查處結果講清楚,將后續工作計劃和安排講明白,避免引發“次生危機”,盡早修復學校聲譽,挽回學校公信力。
參考文獻:
[1]葛曉嬌.融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創新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24):79-82.
[2]楊飛,程潔.高校網絡輿情事件中社交媒體用戶的傳播行為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2):137-142.
[3]何曉敏.高校網絡輿情事件應對和處置的基本原則[J].中國報業,2022(10):82-83.
作者簡介:蔣欽文(1995.9-),男,漢族,福建福清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