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慶玲
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鄉土課程的開發和運用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深刻感受到家鄉的文化、風俗、自然環境等,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1]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重視鄉土課程的開發和運用,讓學生通過鄉土課程的學習認識到家鄉歷史文化的發展歷程,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本文主要對鄉土課程進行了介紹,分析了鄉土課程開發和運用對于高中歷史教學發展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 鄉土課程 開發 運用
鄉土課程作為我國高中歷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文化,了解家鄉的發展變化,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2]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鄉土課程開發和運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鄉土課程的概念
鄉土課程,指在課程計劃中,以農村、社區、學校、地方等為其研究范圍,以學生為中心,以滿足學生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為宗旨,從當地實際出發而開展的課程。鄉土課程是相對于學校課程而言的,它是指與學校課程相對應的與鄉村社區有關的教育內容。[3]鄉土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一)鄉土課程具有濃厚的生活性,即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二)鄉土課程具有豐富性,即不局限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學科領域;(三)鄉土課程具有獨特性,即反映農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鄉土課程開發和運用的價值
鄉土課程是指以鄉土資源為教育內容,以學生興趣和學習需要為學習目的的課程。它是基于學生生活、社會和自然的課程。它將歷史學科與地方課程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鄉土課程是歷史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開發和運用鄉土課程,不僅能夠使高中歷史教學更加貼近社會生活,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要,而且還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增強人文素養的同時,形成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新課標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提出要求,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開發和運用鄉土課程已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將對此進行探討,以促進高中歷史教學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鄉土課程開發和運用的策略
(一)建立鄉土課程資源庫,挖掘歷史信息
教師要充分挖掘當地歷史信息,建立鄉土課程資源庫,將歷史知識與鄉土資源進行有機融合,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還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例如:在歷史教材《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一課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帶領學生走進家鄉的紅色舊址、革命舊址等。通過對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的了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以及在革命斗爭中做出的巨大貢獻。此外,教師還可以對鄉土課程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并將其與歷史教材內容進行融合,豐富教材內容。例如:在教學《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當地鄉土資源建立鄉土課程資源庫。
(二)根據教學實際,確定教學內容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選擇合適的鄉土課程資源。首先,要選擇與教材內容相關的鄉土課程資源;其次,要選擇與教材內容相關但又不是重點內容的鄉土課程資源。
(三)利用鄉土教材,促進學生發展
鄉土教材作為一種豐富的歷史教材,其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歷史知識,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鄉土教材的開發和運用,可以促使學生對家鄉的歷史發展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新時期下,高中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鄉土教材,幫助學生了解家鄉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家鄉變化,讓學生對家鄉產生更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比如,在學習《新航路開辟與世界一體化》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講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家在新航路開辟后,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四)結合鄉土資源,創設歷史情境
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應充分結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結合鄉土資源,創設歷史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實地參觀等教學活動。
(五)以鄉土資源為依托,進行問題探究
鄉土資源是歷史教學的重要載體,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鄉土資源,將其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問題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從鄉土資源中尋找歷史問題,并進行積極探究。例如,在進行“宋代經濟的發展”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提出“宋代經濟的發展對當時社會的影響”這一問題,讓學生圍繞“宋代經濟發展對當時社會的影響”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海文.高中歷史教學中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探微[J].中學課程輔導,2023(07):111-113.
[2]把多兵.高中歷史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2(09):26-28.
[3]崔文君.鄉土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利用[J].啟迪與智慧(上),2022(0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