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超
摘要:化學不僅僅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它還是推動國家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力量,在生活生產中是無處不在的。教師需要從解讀化學核心的內涵開始入手,對當前高中化學教學進行深入思考,提出高中化學教學新模式。本文就提升高中化學的教學實效與發展學生化學核心素養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中化學? 教學模式? 教學
引言: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創新化學教學模式,用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化學理論知識體系,可以使高中生體驗到化學實驗的奧妙,體會到化學公式的神奇。
一、化學核心素養的內涵
化學學科的核心理念包括“宏觀與微觀的辨識探析”“變化與平衡的觀念思想”“證據與模型的推理認知”“科學與創新的探索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五部分。
(一)宏觀與微觀的辨識探析
“宏觀與微觀的辨識探析”是指學生從不同層面了解物質的種類,并對物質性質加以區分,也能從元素和原子,或分子水平上了解物體的成分、構造、特性與變化規律,從而建立“結構決定性質”的觀點,能夠將宏微觀相結合的視覺系統分析與處理實際問題。宏觀與微觀的辨識、探析,是從科學實踐和思維方式視角對化學科學的一種描述,也是學生科學素養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表現之一。
(二)變化觀念與平衡的觀念思想
“變化觀念與平衡的觀念思想”是理解物質是一直運動的、物質的變化是有條件范圍的這一理念,能從內外因素、量變質變等幾個角度相對完整地探索出物質的化學變化,重視化學變化中的能量轉化,能從各種角度對化學上的復雜變化、轉化,進行分析研究,解釋各類轉變的特性和條件,能用對立統一、聯系發展和動態平衡的觀點考究、分析化學反應,觀測在一定條件下某種物質會發生的化學反應。
(三)證據與模型的推理認知
“證據與模型的推理認知”是指具有證據意識,能給予對物質組成、結構及其變化提出帶疑問的假設,通過分析推導后證實或證偽,從而立足觀點、結論以及證據之間存在的邏輯關系,可以通過分析、推演等辦法了解研究事物的本質特點,利用成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建立框架模型,再運用模型來解釋化學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四)科學與創新的探索意識
“科學與創新的探索意識”主要指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發展而來的問題假設、方案設計、證據收集、結論解釋、質疑創新的能力,是在掌握科學探究活動本質的基礎上,提出更具探究價值與實踐價值的問題,并從問題與假設出發,確定探索目的,設計探究方案,開展實踐活動,解釋實驗結論,并且善于質疑、敢于創新。[1]
(五)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
“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指學生通過化學學科教學建立的科學態度、綠色應用以及社會責任價值觀,是能夠秉承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探索未知;堅持可持續發展意識與化學觀念,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贊賞與肯定化學在社會發展中作出的巨大貢獻。
二、高中化學現狀思考
在高中階段,化學學習需要有良好的空間和化學思維。當下,教師不再將教學局限于教材中,而是根據對書本內容的講解適時加入多元化知識,注重對學生學科思維模式的培養,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也有教師讓學生拿著實驗器具在講臺上示范講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吸收效果。[2]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
(一)開展情境教學,活躍課堂氛圍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提升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情境教學,活躍課堂氛圍,以便讓學生在課堂上踴躍參與,積極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發現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幫助學生更好地熟悉化學實驗知識的運用。
(二)開展課堂實驗活動
在化學教學中,不能只看到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更應注重學生對化學實驗的掌握程度,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化學公式,如理解高錳酸鉀作為催化劑是如何產生反應,并且在化學藥品的作用下產生了怎樣反應。教師在教學課程當中要積極開展課堂實驗活動,可以以小組模式進行,讓組內成員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化學實驗。
(三)利用信息技術搭建知識體系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善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搭建知識結構框架。在課堂上可以利用視頻、音頻、圖片,通過詳細的視頻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化學實驗的過程。教師在制作PPT時可以運用一些化學示圖,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
結語:在核心素養的培養下,高中化學教師應當及時更新教學觀念,運用新的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高效掌握知識,創設高效科學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分析課堂上遇到的問題,增強高中生對于化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也要重視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框架體系。
參考文獻:
[1]姜豐.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2(27):98-100.
[2]占涌.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模式思考研究[J].亞太教育,2022(17):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