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曼靈
一、在初中歷史教學運用史料的研究背景
根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其中新增核心素養,包含史料實證,要求教師必須重視史料搜集和解讀,并在教學和探索活動中加以運用。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學生初步學會根據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史料主要包括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口碑。上海師范大學李稚勇教授說過,史料教學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史料教學指的是根據歷史教育的需要,圍繞歷史教學任務和學習目標,為了厘清歷史事件的原委,在歷史教學活動過程中自然適切、恰如其分地引入多種歷史材料。
二、在課堂上運用史料的重要性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史料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在史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同時有效利用這些信息對歷史進行探究,提高學習興趣。
三、在初中歷史課堂上運用史料的策略
(一)利用史料創設情境
在課堂上運用史料來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七年級下冊《秦統一中國》中講授秦始皇用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歷史課本中是一筆帶過,沒有說過程和原因,所以老師可以運用史料來創設情境,從而增強學生的記憶。老師描述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辦晚宴時與群臣商談治國之策的場景,學生扮演秦始皇和大臣相互討論群縣制、分封制的利弊,然后讓學生自己探索得出結論,這樣做能夠讓學生有很強的畫面感,讓他們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進行深入思考,從而發展學生的探索能力。
(二)科學運用時事
時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密切聯系,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時代感,引入時事能夠使學生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審視社會熱點,“以史為鑒”。如在八年級下冊《科技文化成就》一課中,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中向學生展示神舟十三號的發射視頻,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教師向學生提問:這主要體現我國哪方面的成就?在學生回答之后出示課題和本課主要知識點,這一方式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四、史料對課堂教學的作用
(一)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教師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說“我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對此,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就要引入豐富的圖文資料,教師可以把實物史料做成圖片、動畫等直觀的課件供學生學習,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史料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
史料題已成為新課程改革后中考歷史的明確方向。大量的圖、表、文字史料出現在中考里,考查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在平時教學中,文字史料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通過閱讀歷史史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歷史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三)從“死記硬背”到靈活記憶
史料在課堂中運用,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鴉片戰爭》一課,講述了鴉片大量輸入中國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文中引用了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奏折、《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激增表》、英國鴉片走私船等豐富的圖文史料,再結合正文內容,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鴉片大量輸入中國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加上學生的理解,再讓他們記憶鴉片戰爭的危害,就能事半功倍。
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可以有效提高歷史教學效率,更加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習,這樣可以讓學生將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學習效率也會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