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崇國
“雙減”政策的實施,對學校教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目標,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雙減”政策強調了小學美術要減負,優化教學效果,老師要仔細地進行教學環節設計、課堂教學環境的營造,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參與更多的藝術實踐活動。
一、開展生活化教學,營造自由輕松氛圍
美術來源于現實生活,而繪畫作為美術的主要創作方式之一,也同樣源于日常生活。每一種文藝作品都承載了作家對現實生活的思考,脫離現實生活的文藝作品是毫無生機的。所以,在小學美術課堂上,老師在教學時需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入手,選取最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藝術題材并加以創造,同時把日常生活內容融入繪畫課堂。小學繪畫課堂中,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老師需要對學生的興趣、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的美術思維在課堂中得以培養與提高。另外,美術老師在課堂上還需要對學生的美術素質加以培養。
二、融入生活元素,創建生活化創意課堂
在“雙減”的相關要求下,教師對于美術課堂教學活動的進行更加注重學生學習與生活化教學的融合,尤其是在生活當中,無論是美術色彩,還是形態都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學活動當中,與生活相結合的美術教學活動能夠加深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學習感受,生活化教學活動的進行,可以加深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吸收,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還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善于發現美和創造美,為學生提供更多創造和展示創意的機會,提升學生對于美術課的學習興趣。
三、融入傳統文化教學,喚醒學生創新意識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有很多具有獨特審美意識的作品,而這些具有民族個性和審美特色的美術作品的引入,能夠讓學生感受文化的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使學生在接受文化感染和審美熏陶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與發揚。教師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散發出的獨特魅力,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感受藝術作品所傳達的深層次內涵,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在“雙減”政策的要求下,小學美術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講授理論知識,而且要注意學生審美能力和核心素養的發展。為了提高美術教學質量,教師要深入研究“雙減”的要求,開展生活化教學,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在自由輕松的氛圍里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