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年
摘 要:林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質量好壞將對國家的社會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先進的林業技術也越來越成熟,人們越來越重視環保,改善生態環境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
關鍵詞: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森林資源
當前,在我國的林業發展中,在某些旱區,林業發展遇到了更多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對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進行簡單介紹,分析林業工程抗旱造林存在的問題以及主要的技術,探討具體的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措施,旨在為相關工作提供幫助,推動林業工程的持續健康發展。
1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概述
抗旱造林是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而進行的造林。根據森林的地理特點和地域特點,結合林區的地理特點,進行相應的調整,并進行規劃。旱地造林在降水較少、林木成活率低、綠化面積難以擴展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林業項目的發展。因此,要根據林區的氣候條件,提高造林成活率,有利于保護森林資源,改善森林生態環境。抗旱造林技術是一項在林業生產中有著廣泛應用價值的基礎技術。抗旱造林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態環境,通過一系列的造林活動來達到抗旱的目的。我國人口眾多,對耕地的需求很大,盡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有一些民眾對自然生態的認識不足,致使我國的林業建設和保護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近年來,旱地造林技術的應用使得我國的林業工程建設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也面臨著許多問題。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針對當前林業項目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與分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資源的儲備與利用效率,在某種程度上減輕工作人員的負擔,從而為社會帶來更多的生態利益。
2林業工程抗旱造林存在的問題
2.1樹種選擇問題
由于各區域的氣候特征和土壤特性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所以在抗旱造林實施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在進行選擇之前,要充分了解當地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并依據試驗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材,以確保苗木的存活率,確保抗旱造林技術的實施。除了要分析客觀的環境狀況,有關單位還應對其自身進行分析,由于選用的是耐旱樹種,所以耐旱能力是選擇樹種的首要因素。其次,要想節約成本,就必須要挑選成活率高、價格便宜的品種,然后根據本地條件來判斷是否適宜,不要盲目下結論。因此,選擇合適的樹種是干旱造林技術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干旱造林技術在林業項目中很難取得很好的成效,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樹種的選擇。選用不當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損失,影響我國的林業建設。最后,在選擇樹種時,要考慮到是否會造成環境污染,比如,外來物種桉樹的入侵會導致附近的樹木失去營養,導致植物枯萎,干旱植物必須與當地的植物和諧共存,不能因為干旱而破壞原有的植被,這對生態環境也是一種破壞,所以抗旱造林應該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進行。
2.2實際操作問題
我國的林業發展較晚,但國家和政府對于林業的發展非常重視,培養了大批的林業人才,在林業工程上不斷地探索和創新,在抗旱造林上也在不斷地探索和改進,可以說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技術理論的發展并沒有在實際應用中取得很好的結果。目前,我國的抗旱造林技術在實踐中的成效并不顯著,一方面是技術上的缺陷,另一方面,實踐中的不合理操作也會對其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在實施過程中,技術人員與實際施工人員之間的不準確對接很可能導致技術關鍵信息的丟失或在種植時出現錯誤操作。為此,有關單位應重視對于施工技術的培訓,加強工藝操作的完備性和準確性,并盡可能地減少人為因素對工程的影響。另外,多數項目重視過程,后期卻缺乏持續性的治理,造成旱災森林管理不到位,久而久之,林木病死率就會直線上升,因此,在林業項目中,往往會產生短期的明顯效果,但長期效果很差,這也是為什么后期維護工作的重要原因。最后,在實施林業項目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監督不到位的問題,因為項目實施周期較長,效果較差,監督工作難度較大,對監管工作的要求也較高,造成了監管上的漏洞。
2.3管理模式問題
由于抗旱造林技術并非近幾年才興起,自古以來,造林、抗旱一直是森林治理的主要手段,因而在林業建設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些舊有的抗旱造林技術管理模式。所以,企業的經營方式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對現代抗旱造林技術有了全面的認識后,企業應當設計出符合其要求的林業項目管理模式,并將其落實到項目中。同時,要強化對于林業項目的管理,不能由于林業項目的高自由度而缺少管理,采用科學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促進林業項目的實施,從而使其在林業項目中得到充分應用。
2.4水分供給問題
即便抗旱造林技術再好,幼苗的早期也是要有足夠的水源作為支撐的。在造林期間,由于沒有足夠的水分供給,幼苗的存活率下降。因此,在抗旱造林中,水資源是不可或缺的,在抗旱造林前期,一定要有足夠的水源。水資源的短缺不但會對項目建設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對地方的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2.5造林作業標準化有待提高
造林工程的建設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需要一個長期的發展。由于干旱地區的地理條件比較復雜,對技術要求也比較高。現在很多負責人員都沒有把抗旱放在心上,很容易忽視技術上的規范性,這就導致他們所在地區的林業發展很容易造成經濟上的損失。旱地造林技術發展得比較早,因此在工程建設中不可避免地要沿用以前的一些老辦法。它的技術和管理還不夠完善,還沒有進行革新,在這個時代的發展中,不可避免地會落伍。因此,現代抗旱造林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尋找適合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同時,還必須尋找出與之相適應的林業項目管理模式,必須引起工作人員的高度重視,并對其進行合理的約束和科學的管理,以提高其工作效率,推動林業事業的發展。
3林業工程抗旱造林主要技術
3.1幼苗撫育管理技術
在干旱條件下,苗木的耐受性和抵抗力都比較弱,必須對其進行適當的保護和移植。在育苗、移栽和移植后,要對苗木進行良好的養護,使其能夠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正常生長。不同地區、不同品種的苗木撫育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應針對苗木的生長習性,對其進行合理的培育,以保證其良好的生長狀態,不斷增強其抗逆性,提高其成活率。
3.2容器苗造林技術
在干旱地區,由于林木生長需要大量的水分和養分,所以林木的存活率很低,因此,在干旱地區,可以采用容器育苗技術,以保證苗木健康成長。其具體步驟如下:在樹根上選取適當的容器,然后在容器中加入適當的營養液,然后把容器連同幼苗一起進行栽種。這就為樹苗的生長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條件,可以讓幼苗茁壯成長,當幼苗成長到可以適應各種惡劣環境時,就可以不用容器了。
3.3覆膜造林技術
覆膜造林技術是指在土壤表面涂一層膜,以盡量降低水分的蒸發。覆膜造林技術是在干旱、降水量較低的地區普遍采用的一種方法,其目的是解決林木的缺水問題。覆膜造林技術具有操作簡便、保水效果好、幼苗成活率高等優點,是目前比較普遍采用的抗旱造林技術。
4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措施
4.1做好前期準備
抗旱綠化建設要從建設區域的生態環境著手,加大地質勘探力度,加大對土壤酸堿度、沙化程度、營養成分等方面的調查,以適應干旱造林的需要。因此,必須重視水資源的不足,重點進行治理,加大覆蓋技術的推廣,在地面上鋪一層保護膜,降低地面濕度,保證樹木有充足的水源,增加樹木的存活率。強化保育技術,吸收集雨、灌水,促進林木健康成長,提升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
4.2選擇合適的樹種
在選擇樹種時,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樹種。在選擇耐旱樹種時,一是堅持經濟性原則,應盡量避免選用珍貴樹種,以減少生產費用,并便于后期養護。二是堅持適應性原則。抗旱造林工程樹種的選用要根據區域內的樹種進行篩選,選用適用性強、成活率高的品種,以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確保抗旱造林的順利進行。要加強對不同樹種的調查,要加強對不同品種的調查,要加強對栽植資料和存活率的調查,為抗旱造林打下堅實的基礎,推動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的改造和提升。
4.3創新造林技術
林業工程造林技術的推廣是區域的、獨特的,不能僅靠經驗,必須進行技術創新。技術改造要從提高抗旱能力、提高抗旱性等方面著手。具體來說,可以采用下列造林技術:一是采用容器育苗。該技術適用于干旱、貧瘠的淺山區,可以解決土壤貧瘠的問題,主要采用油松品種,采用容器育苗技術進行抗旱造林。對苗木的種植進行分析,確保容器內的土壤堆完整,去除容器底部,保證幼苗的根系完好,提高幼苗的存活率。幼苗的入土深度要比容器袋口高,并對土層進行夯實,并用細土覆蓋。二是采用覆蓋方式進行綠化。該技術可以增加林木的存活率,并參考農業生產經驗,采用覆蓋方式進行林地的處理,可以增加土壤的濕度,降低水分的蒸發,并使土壤保持溫暖。在實際施工中,將薄膜切成一條縫隙,從里到外,把預先處理好的淺盆形樹洞栽上幼苗,使洞口的邊緣保持在地面以下。用土壤覆蓋幼苗的根莖和地膜,保證土壤不透光、不留縫隙。在播種完成后,要及時澆水,以增加幼苗的存活率。
4.4合理控制工程進度
要保證抗旱造林項目的順利進行,必須建立健全的項目管理體系。在抗旱育林建設中,要加強對氣候條件的分析,并根據氣候變化,適時實施人工降水,以提高苗木生長環境。提高抗旱造林工程建設的標準,確定苗木的選種、栽植、養護等工作的具體內容,并將責任落實到每個人,并有專人負責。根據公司的規章制度,對技術人員提出相應的要求,并嚴格執行各項工作。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強化技術人員的考評,依據技術人員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森林存活率等指標制定相應的獎勵措施,以此來調動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參與性。強化技術人員檔案建設,針對干旱造林中出現的問題和現狀,充分發揮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重視選材,確保抗旱造林項目的順利進行。
4.5蓄積水資源
在旱區進行林業工程建設時,應注意節約和儲存用水,沒有水源樹木就不能正常生長,應優先考慮水資源的配置和儲存。首先,要加強水資源的配置和使用,采取多種方式,從水源豐富的地區進行水資源的調配,以保證水資源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且能有效地用于林業生產,防止資源的浪費。其次,要大力建設水源貯存工程和節水型設施,大力發展先進的儲水技術,以豐富種植區的水資源,從而保證林業生產的用水總量,保證森林的正常生長。
4.6加強工程管理
要推動抗旱造林項目的順利實施,必須加強人力、物力支持,采取個體化的經營方法,提高抗旱造林的質量。加強資金管理,在初期要加大宣傳力度,積極開展有關林業發展的宣傳工作,使公眾認識到森林的發展,并持續提升公眾對森林建設的認識。開展旱地造林融資,增加社會資本的投資。在資金使用方面,要嚴格控制資金的分配,避免資金的外流。林業部門要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加大投入的力度。人才的管理,主要是指技術人才的選擇與分配。加強與各專業技術人員的聯絡與交流,聘請專家為技術人員提供全方位的培訓,以提升其技術水平,增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裝備管理,充分調動裝備,在專家的引導下,切實推進抗旱造林工作。加強設備的管理與維修,確保設備的正常使用,提高抗旱植樹造林的質量。要重視科技手段的運用,強化造林技術的創新,提高抗旱造林的管理水平。
4.7提升人員素養
提高造林人員的選材水平,強化基層造林人員的職業素質評價。規范作業,提高技術水平,減少作業錯誤,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強對一線綠化工人各方面的監管,對不合格的人員,要對其進行專門的培訓,以達到相關的規范,并保證能在一線發揮帶頭作用。加強對造林工作的監督,加強對造林結果的分析,確保抗旱項目的實施,提升林業項目的抗旱和造林技術水平。
4.8完善技術管理系統
在實際工作中,要注重技術運作,實施好林業項目,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強化對林業項目的監管。建立和完善我國林業工程抗旱技術管理體系,明確抗旱技術的實施過程。另外,加強對旱地的治理,防止人為因素對旱地造林產生影響,提高旱地造林技術的推廣效果。
4.9健全監管制度
在實施抗旱造林之前,必須對當地的氣候、環境進行全面的調查,并根據天氣的變化,采取合理的人工降水措施,以滋潤土壤,改善植物的生長狀況。而且,對幼苗的挑選、栽種、養護都要落實到個人身上,每一棵幼苗都要有專門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要嚴格遵守規定,按時完成相關工作。有關部門要定期對技術人員進行考評,并依據林區的存活率,對技術人員的工作績效和工作質量進行評價,并建立獎懲機制,以促進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由于氣候、地理條件的差異,干旱造林往往會遇到各種突發情況,因此,技術人員必須具備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以保證抗旱造林工作的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抗旱是我國林業發展和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實地應用,抗旱造林技術可以有效解決旱災對林業發展的不利影響,使林業得以健康、有序地發展,從而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的目的。在我國的林業生產實踐中,在選擇合適的樹種和使用造林技術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在干旱的時候,要注意水資源的使用,要注意樹種的選擇,要注意抗旱造林技術的使用,從而推動我國林業事業的健康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參考文獻:
[1]朱萬欽.加強林業生產管理的措施研究[J].鄉村科技,2017(33):48-49.
[2]劉景華.林業生產管理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0(11):168.
[3]趙佩信,于洪濱,邊維艷.咸陽市林業生產發展戰略初探[J].防護林科技,2005(06):81-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