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制造業正在經歷由“大”至“強”的關鍵性時期,相關領域及管理部門致力于培育一批在國際范圍內擁有強大競爭力的制造企業。為提升制造業整體實力夯實根基,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制造業領域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智能制造,是促使制造業快速變革、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途徑?;诖?,本文以廣東省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為研究樣本,通過數字化轉型,探討提升制造企業競爭力的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數字化;制造業;廣東省
DOI:10.12433/zgkjtz.20232407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城建職業學院課題“數字化轉型對制造業企業競爭力的影響研究”
項目編號:2023XKZYY06
新時期,工業領域的競爭將由以往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演變成為產業鏈之間的競爭,為增強制造業企業活力,順利進行數字化轉型變得尤為重要。眾所周知,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穩固的基礎工業能力與水平不斷提升的服務,在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確保其圍繞產業鏈開展,將取得顯著成效。廣東省制造業企業數字化建設在全國范圍內有著重要作用。根據相關規劃,至2025年廣東省將推動超過五萬家規上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工作,帶動更大規模的企業合理利用云技術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為制造業提高發展質量、促進動力變革發揮積極作用。
一、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基礎
我國制造業領域同時面臨機遇與挑戰,特別是在數字經濟中,與以往不同的是其以數據資源作為關鍵要素,依托互聯網、信息化技術,在多個要素推動下最終形成新型的經濟形態。近年來,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均步入變革調整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巨大的壓力。與此同時,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能夠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匯集多種先進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工業互聯網進行集群式創新,能夠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從而實現工業經濟的轉型與升級。
在我國,廣東省一直是制造大省,也是數字經濟大省。廣東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提出了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制造業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并為此部署了“六大工程”,旨在在前所未有的變革中順應發展潮流,搶占發展機遇。因此,廣東省率先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工業互聯網的政策與管理、服務措施,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取得了矚目的成就,被工信部授予“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區”稱號。廣東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以實體經濟為根本、制造業“當家”的基本方針,加快建設“制造強省”的步伐,重視產業項目不放松,拓寬工業投資渠道,開放相關產業平臺,為產業體系的升級發展掃清不必要的障礙。以正在建設中的美的數字科技產業園為例,該工業園區總投資超過100億元,將以超越“燈塔工廠”的高標準建設工業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并以此為契機,實現高質量的制造業數字化。
二、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特征
(一)關注統籌推進并完善分類政策
廣東省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過程中以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作為工作重心,充分發揮并釋放了數字化轉型的強大優勢。在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組織領導工作中,首先關注頂層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并統籌相關資源優勢,使地方優勢和制造業布局有機結合,為了實現全省“一盤棋”的目標,積極協調企業、管理部門及相關部門的聯動性,在促進數字化發展的基礎上,將規劃工作做到位,以發揮引領作用,熟悉區域資源特點,明確產業基礎和未來發展定位,針對實際情況避免千篇一律和流于形式,真正做到“一地一策”,管理資源和幫扶政策有的放矢,進一步突出制造業的特色性和差異化特點,促進全省制造業一體化發展,實現優勢資源互補,形成各具特色的制造業發展新格局。
在工信部2021年發布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中提到,需要深入開展建設智能制造,加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為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對有關數字經濟如何有效規范發展、在各個領域的深入應用、政策及資源優勢普惠共享等做出了說明。不僅國家層面的政策體系持續完善,廣東省政府及有關部門還在該政策的指引下重視工業網絡化普及、工業智能變革等工作。以服務龍頭企業為例,廣東省范圍內積極開展給設備換“芯”的“強芯工程”,大力發展智能硬件與裝備;積極推廣自主研發的、安全可控的工業級芯片應用在生產及制造過程中。針對以往芯片感知能力差、控制水平較低、執行力不足等一系列短板升級與改造,在部分技術得到突破的基礎上,促進新工藝和制造裝備、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除此以外,“鑄魂工程”促進工業軟件的突破和廣泛應用。在政策方面加大頭部企業、工業軟件企業、相關服務企業、高等院校大力扶持,并建設平臺促進多方協作,組建工業軟件聯盟,集合技術與資源優勢成立了關鍵軟件攻關委員會,為早日突破技術瓶頸創造有利條件。
(二)形成龍頭效應,堅持集群發展
廣東省在培養制造企業方面對重點項目傾斜相關資源,并開展支持工作,推動制造業領域形成更多的 “專精特新”企業,使龍頭企業的優勢愈加明顯。與此同時,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更多的中小型企業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即通過“先典型引路、后全面推廣”的工作路徑,打造更加富有競爭力的戰略性產業集群。挑選行業內的骨干企業率先培育數字化轉型示范,為其他同類企業提供借鑒經驗。近年來,廣東省培育了超過200個標桿示范項目,其中,有80余個優秀示范項目入選國家級標桿示范項目目錄中。對于廣大中小型工業企業,廣東省采取事后獎勵、平臺帶動等措施,對于生產制造領域企業的實際應用作為工作重點,推出覆蓋范圍較廣的應用服務,主要包括智能調度、研發協同、管理系統、生產監控的,使更多的企業積極地上云上平臺,大量的中小微企業上線用云。在廣東省集群優勢明顯,協同制造、產業鏈完備,數字集群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制造企業的發展契機。例如,省內產業集群中順德家電、揭陽塑料、東莞電子等率先做出嘗試,在數字化轉型中占據先機。
(三)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
堅持市場主導的目的在于充分激發市場對于資源統籌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突出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幫助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做大、做強。與此同時,廣東省堅持并重視政府引導工作,致力于打造完備的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在該體系中實現了從制造業企業和海量平臺企業緊密合作、跨界融通的新形態,旨在為制造企業營造更為友好的營商環境,形成工業互聯網平臺。其中,在省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供給資源池中匯集了約400家優秀工業互聯網平臺及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并在工作中培育多家國家級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
三、有效促進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策略
(一)促進數字技術和生產制造的深度融合
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對廣東省產業數字化有著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其中,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形成耦合效應,實現優勢互補。一方面,重點關注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是否符合預期,強調創新引領作用,建設充足的數字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在數字技術及其相關基礎領域投入更多的研發資金和資源,促進數字產業快速發展。在廣東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中強調,應突出企業創新能力,在開展各領域科技攻關過程中始終以實際需求為導向。以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為例,在破解“卡脖子”問題的核心領域迎難而上。大功率裝備研究部中科技創新氛圍濃厚,眾多研發工作者無數次投入到穩定性測試中。在制造業領域中唯有突破數字經濟中的關鍵性技術問題,才能最終形成融合創新應用標桿。
需要注意的是,廣州制造業中最大的亮點即產業集群。目前,廣東省政府及有關部門重視對20余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培育,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持續加快,廣東省產業集群現已迎來轉型升級的關鍵性節點。以綠色石化產業為例,石油化工產業是國民經濟穩步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社會快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作為石化產業大省,廣東省石化基地包括珠海市、廣州市、湛江市等,在國內產值中位居第三。惠州艾克森美孚化工綜合體、湛江巴斯夫一體化、揭陽中委煉化一體化等項目層出不窮,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廣東省將發展成為規模宏大的國內、國際石油化工產業集聚地。近年來,傳統型石油化工產品的制造、加工技術日趨成熟,但是也應注意到這些產品在技術上難以獲得更大的突破,在技術轉型上存在瓶頸。針對這一情況,該產業有必要以國際大型石化企業作為依托或合作對象,開展精細化工領域的研究與合作,從求多、求快的傳統型產品逐漸向特種涂料、高端化學制劑、芳綸纖維、電子化學品等尖端領域發展,使之成為規模愈萬億級的綜合性產業基地。
(二)使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形成合力
近年來,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廣東省有我國首批確定的跨區域試驗區珠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該試驗區輻射了珠三角九個市,實施范圍較廣。廣東省政府及地方管理部門重視數字政府的建設及應用,網上政務服務的綜合能力較強,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在全國范圍內綜合排名居首位。從全國總數據量來看,廣東省占據著全國約五分之一的數據規模,寬帶甚至達到近60%,成為當之無愧的互聯網普及率最高省份,省內的兩大超算中心,廣州超算中心和深圳超算中心全國矚目。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廣東省會繼續堅持將數據驅動作為核心工作之一,全面激發制造業的規模優勢和引領優勢,在生產研發、智能制造、日常運營及銷售物流等方面深入應用大數據技術,關注產業鏈全流程的應用情況,真正將大數據、互聯網、制造業形成合力,成為先進數據驅動制造業長足發展的新模式。
(三)加大相關領域投資力度
增加投資是必要的手段,制造領域獲取高效能、高質量的投資是發展該領域的重要保障。首先,廣東省對于重大項目建設持續關注,旨在引進更多的五百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吸引外部企業到廣東省投資,積極引進儲備相關的重點項目。在廣東省內對于能夠吸引投資超過五十億元的制造業項目會給予其專項扶持,如在資源能耗、用地指標、污染物排放等具體項目上由全省科學統籌與調整。除此之外,廣東省對于近年來在制造領域中的熱點項目,如新材料、通信技術、智能機器人、新能源等與民生相關“高精尖”項目,應給予更大的支持。廣東省政府及管理部門還應重視營商環境、投資環境的優化,使投資軟實力得到了不斷提升。例如,對部分大型重點項目給予優惠政策。
(四)利用數字化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其一,實現工業設計數字化,推動產品漸進式創新。在企業創新鏈中設計、研發處于最前端位置,是生產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展示。在生產制造企業中開展數字化研發工作的基礎是利用設計仿真平臺,基于完備的數據模型,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由研發走向協同創新的道路。一方面,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的使用極大地減輕了資源的耗費,有效提升產品制造精度;在產品迭代修改時的效率更高,便于滿足客戶和目標市場的產品需求。以數字建模為例,借助虛擬數據來替代實物,將產品相關參數、性能等提前設置、按需定制,為了進一步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可以部分調整參數內容,在整個產業鏈中開展集成創新。而利用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進行標準體系設計,是縮短產品設計周期的有效辦法。
其二,利用制造技術數字化,在制造技術層面開展創新。在生產制造企業中為產品價值增值,通過生產制造的各個階段,設計如何科學統籌生產線、進行參數設置、開展人機協同等業務環節。在生產制造中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數控系統參數優化設置,能夠顯著提高生產能力、控制生產周期、加快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其三,運用商業模式數字化催生新型商業模式。生產制造企業可以借助各個渠道采集的運營數據創新優化,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工作效率,使研發、設計人員對產品的性能和設計改進。整合和篩選運營數據,基于服務創新的角度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產品和服務方案。數字化技術企業加快處理數據節奏,關注客戶的需求變化,為其提供更加便利、智能的服務。
四、結語
廣東省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相關政策出臺、更新及時、落地速度較快,但是廣東省制造領域內仍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對數字化轉型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廣東省數字化賦能制造業領域的基礎夯實,相關基礎條件完備,且省內制造業和數字經濟保持著高度相關關系,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復雜性較高,需要系統布局、上下聯動、各方協調,努力提升數字化轉型運行水平,以助力制造業領域數字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張晨霞, 俞萍萍. 數字化轉型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J]. 云南財經大學學報, 2023, 39(03):81-97.
[2]韓平, 趙志華. 數字化轉型是否促進了中國制造業創新績效的提升?——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門檻回歸實證分析[J]. 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 44(01):98-106.
[3]王惠芬, 冀凱峰, 莫雯婷. “四輪驅動”數字化轉型助力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研究——基于布爾迪厄實踐理論[J]. 中國管理信息化, 2023, 26(01):70-74.
[4]李從欣, 馮曉靜. 科技創新對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影響研究——基于空間杜賓模型[J]. 吉林工商學院學報, 2023, 39(01):5-14.
[5]梁小甜, 文宗瑜.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客戶信息優勢與高質量發展[J]. 統計與決策, 2023(07):179-183.
作者簡介:金雨佳(1993),女,河南省信陽市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