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銀
摘要:近些年,由于我國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工作,通過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來落實環境保護的各項措施,以達到良好的效果。GIS技術能夠為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本文主要闡述GIS技術的具體特點和應用優勢,分析其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的應用意義,探究GIS技術的具體應用,并明確具體工作中的注意事項,以供參考。
關鍵詞:GIS技術;環境影響評價;具體應用;注意事項
DOI:10.12433/zgkjtz.20233037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主要是針對某一區域的相關活動而開展環評工作,是為了分析其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并制定針對性的措施以降低影響,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利用GIS技術,既可以做好信息采集和空間信息管理工作,也能生成二維平面圖紙進行立體建模,為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供先進技術的支持,提高工作效率,還能確保環評工作更加科學合理。
一、GIS技術與環境影響評價概述
GIS技術,即綜合地理數據信息整合系統,在計算機技術的支持下,能夠有效采集地理空間信息,并做好信息分析、計算儲存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一般與GPS、RS等先進技術結合應用,在這些技術的支持下,可以實現采集區域定位和信息采集功能:根據 GPS提供的定位,可做好區域內的信息采集工作,而RS可以獲取影像圖片等信息,然后完成信息采集,最后儲存到GIS系統中。在具體的應用中,GIS技術能將地理計算機、地圖、數學和地理等多門學科有機結合在一起。GIS技術采集數據的對象并不局限于地表,還包括大氣層在內的地球表面,可以達到全面收集各項數據信息的目的。GIS系統能夠提供空間信息管理功能,在該功能的支持下,將采集來的信息進一步細化,可分析不同的空間信息特征,然后做好分類管理。 在軟件硬件的基礎上,將所有已經完成的專題圖鑒進行儲存,還具備修改與編輯相應文本數據及圖形的功能,可以有效解決出現的問題。GIS系統還可以根據分類生成二維平面圖紙并完成立體建模,這項功能能為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所以要合理利用這些信息。
環境影響評價主要是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然后提出有效的預防和防治措施,最終加強對環境的監測和跟蹤等一系列工作,從而有效預防環境破壞,加強環境治理,落實環境保護的各項措施。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支持下,進一步規劃工程項目的建設,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的目標。
二、GIS技術在環境影響評價中應用的意義
(一)拓展工作范圍
GIS技術包含屬性數據管理和空間分析功能,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需求不斷增加,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需要引入其他軟件并與GIS技術結合,進一步拓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范圍,并使其功能更加強化,尤其是在三維表現和網絡空間分析方面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工作效率
GIS技術具備完善的測量工具,在現場勘察數據時,不僅可以獲得更為全面的數據信息,尤其是與其他技術結合使用時,可以形成完善的系統,讓操作簡單,并降低外業工作的難度,提高工作質量,而且還能克服傳統環境測量工作任務繁重的缺陷,在短時間內可以獲得精確度更高的數據信息,然后儲存到數據庫中。在數據庫的支持下,便于為工作人員提供全面的數據信息,能夠快速查找出目標位置的地圖,直觀地看到數據的變化,及時了解該工程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從而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效率。此外,在GIS技術的支持下,可以模擬工程建設對環境所造成的各種影響情況,進而做好預防,并可以有效控制對環境造成的損害,提高工作質量。
(三)實現數據共享
GIS技術包含了完善的數據庫,還儲存了各方面的地理信息。在工作中,工作人員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獲取相應信息,且在海量的信息中可以搜索出有價值的信息,提高這信息利用率。借助GIS技術的數據資源共享功能,可以將這些數據信息分享到各個部門,便于加強各部門的溝通聯系,有助于各部門及時了解相關內容,提供不同的建議,也能及時做好數據信息的更新,從而在這些數據的支持下進一步完善工作方案,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在數據共享功能的支持下,各部門可以集成支持整個項目的戰略決策,發布相關成果。
(四)實現數據的動態展示
GIS系統是一個集成系統,能夠同步實現數據的采集、編輯、處理、管理等一系列功能,也便于顯示動態數據。在具體應用中,工作人員只需要在可視操作界面進行一些簡單的操作,便可掌握環境的最新情況。在動態數據的支持下,工作人員能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可以了解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以及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GIS系統還能夠動態呈現工程建設情況,為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供更為直觀的數據信息,確保環評工作的實時性和科學性。
三、GIS技術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具體應用
(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
開展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是在一定的區域內使用動力的觀點綜合考慮需要開發的各類項目,并確保這些項目合理布局,實現可持續發展。而GIS技術能夠獲取該區域內的各類信息,包括污染源、環境質量以及其他環境信息等等,并做好數據信息的統計工作,有利于工作人員認識到區域環境內各類影響因素變化情況,以及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的地理屬性特征。合理運用GIS技術,可以幫助工作人員了解整個區域內的經濟活動和監視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做好數據信息收集,開展綜合性評估工作,結合環境影響評價制定針對性的保護發展方案,實現經濟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在具體的應用中,還可以發揮GIS技術的疊置地理對象功能,該功能可以實現同一區域不同時段內多個環境影響因素的特征疊加,從而可以分析區域內環境質量發生變化與其他環境之間的關系,有效預測區域內的環境質量。例如,要開展某區域內水資源的保護和規劃工作,可以充分應用GIS技術和RS技術。首先通過RS技術獲取地表水周期性的水位信息,然后采用GIS技術建立相關模型,從而了解區域內水資源的具體情況,包括水資源分布、水質、受污染程度等多項信息,完善水資源保護方案。最后在GIS技術的支持下,健全相應的數據庫收集各方面的信息應用空間分析功能,對流域水資源、空間分布、社會關系人口結構等進行定量分析,從而為水資源保護規劃工程提供完善的評價信息,做好方案調整工作。
(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利用GIS技術,還要綜合考慮各項影響因素,做好環境調查工作,掌握項目現場的全面情況,從而為環境保護和項目建設提供一定的技術保障,實現預期目標。
首先,要構建環境法規與標準數據庫。結合各類環境法規標準,完善項目管理體系的建設,然后在這些內容的支持下,加強對項目監管和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還可以根據需求選擇恰當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進一步規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其次,要加強區域環境質量信息數據庫的建設。針對項目建設區域開展調查工作,了解該區域存在的污染源的具體情況,從而獲取該區域環境的質量信息,完善數據庫。然后在GIS技術的支持下,獲得全面的數據信息,了解該地區的人口分布、農業工業的發展情況以及環境污染范圍,完善數據庫。再次,要推進社會經濟和區域自然數據庫的建立。借助于GIS技術,收集土地水文、地質等自然信息,同時還需要收集人口教育產業結構等社會經濟信息,通過有效處理完善數據庫。最后,在各項數據庫的支持下,實現對信息的管理和跟蹤。通過有效監管,為項目影響環境評價工作的進行提供支持,及時更新相關的數據信息,了解項目所帶來的具體影響。在實際的應用中,可以運用其模擬功能,對項目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預測并轉移到實際建設上,采取恰當的控制措施,可有效預防項目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例如,針對區域內的水環境項目開展影響評價工作,可以借助GIS技術構建數據庫。了解該區域內排污口的分布情況,獲取城市排水系統的設計信息,掌握該區域內工業農業等的分布情況,以及部分的水質資料,然后利用GS系統構建評價模型。通過對該區域內的污染源進行評價輸出相應結果,從而可以了解項目建設對水資源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三)累積環境影響評價
項目工程的跨越周期長,施工工序繁瑣復雜,也將會長時間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而在這一段時間內環境可能發生變化,因此,可采取GIS技術開展累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系統的分析和評估累計環境變化的過程,可以對時間、空間上的累積作出解釋,并估計和預測過去現在或未來人們活動的累計影響。開展全面影響評價工作,可以對環境發展特征進行系統分析和探索。在以往的累計環境影響分析工作中,缺乏對重點環境變量進行跟蹤和分析,可能會導致最終的結果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而應用GIS技術,發揮數據庫的各項功能,開展綜合分析和空間信息管理,并根據評價需求獲取不同時段和空間的信息,有效分析各個環境成分的具體影響情況,確保累積環境影響評價的動態性和空間性,能夠科學合理地展現出人的生產活動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過程。例如,在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可借助GIS技術,獲取全面的數據信息,了解以往的規劃情況,以及空間位置變化所引起的變化情況,綜合工程建設開發的各項數據信息,進而得到全區域內的單因子污染濃度分布圖。然后根據分布圖,進一步判斷土地利用規劃方案所帶來的影響,做好恰當調整,優化項目規劃建設。
(四)戰略環境影響評價
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與其他工作有著一定的區別,主要是為了保障環境影響符合戰略主觀需求,從而對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在區域建設時,從規劃到實施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可能導致最終決策出現變動情況。所以在開展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時,要充分應用GIS系統對各種環境影響情況作出有效預測,并疊加環境影響功能,可以生成二維或者三維地圖。在建模工程規劃設計方案內的環境信息中,通過有效模擬了解到各類因素對區域建設所帶來的影響,做好整體戰略部署調整工作,確保方案更加科學合理。
四、GIS技術在環境影響評價中應用的注意事項
(一)選擇恰當的評價方式
GIS技術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主要應用周期評價方式和足跡評價方式,為了確保能夠取得良好成效,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方式。周期評價方式是通過對比直接得出污染物質對環境影響產生的嚴重程度,然后開展評價。在累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可充分利用這一方式。足跡評價方式是以能源實際消耗情況為評價導向,根據評價主體的表現情況判斷環境能源的實際消耗量,然后開展績效評價工作。例如,在項目施工過程中,可通過獲取排放廢物情況判斷消耗的能源,根據主體生物利用能源的實際消耗量和消耗類型,追本溯源開展數據分析,獲得相應數據信息后,予以有效評價,從而判斷該項目的績效情況。
(二)環境影響評價科學制圖
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需要科學制圖,包括環境要素監測分布示意圖地理位置示意圖等。制圖時,有些軟件可能包含地理信息數據并不準確,也會影響土建比例的精準度,無法為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供空間分析支持。而利用GIS技術,可收集地理信息數據,完善數據庫,在制圖工作能確保制圖的準確性,進一步豐富圖鑒中的地理信息數據,明確各種要素之間的關系,也能開展空間分析工作提供空間信息數據查詢功能,進一步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三)合理建模
而在具體的應用中,也需要加強對該環節的把控,借助GIS技術獲取項目的各項數據信息,完善基礎資料,然后發揮空間輔助效果,構建出合理的模型。例如,在水資源監測工作中,為了確定某區域地下水資源的實際情況,開展全面排查工作,需要應用GIS技術,獲得基礎性資料,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情況和地質結構,然后開展科學建模和數據庫建設,做好對地下水的儲量、水位和水流量等的監測工作。
五、結語
綜上所述, GIS技術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得到充分應用,不僅能夠實現數據資源的共享,還能拓展環評工作的范圍。這些功能不但可以克服傳統工作的弊端,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在具體的應用中,根據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特點,合理應用GIS技術,選擇恰當的分析方法,控制建模工作,并合理制圖,可以在區域、項目、累積、戰略等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充分發揮GIS技術的數據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在整合區域內的地理信息的過程中,完善數據庫的建設,并做好動態跟蹤,最后綜合分析,從而了解工程項目建設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效率,得到科學合理的可行性報告,要進一步調整方案,做好防治工作,保護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賴家勁. GIS技術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探索[J]. 皮革制作與環??萍?,2022,3(12):166-167,173.
[2]袁振. GIS技術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實踐探析[J]. 工程建設與設計,2021(10):92-93,97.
[3]張輝. GIS技術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策略[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1(05):186-187.
[4]趙璐. GIS技術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分析[J]. 資源節約與環保,2021(11):128-130.
[5]張耀華. 探析GIS技術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J]. 環境與發展,2020,32(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