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素閣



熱點 聚焦
日前,部分互聯網年輕用戶將自己諸如“伸個懶腰,脖子扭了”“過度換氣綜合征”“吃東西太激動導致心率飆升”等讓人哭笑不得的意外與疾病經歷分享到社交媒體平臺上,使得“脆皮”大學生一詞走紅網絡。實際上,代表著社會新鮮血液的青年大學生本該是體魄強健、精力充沛的代名詞。現如今,大學生群體為自己貼上“脆皮”的標簽,這折射出一種習慣性自嘲的社會現象,其背后也暗藏著大學生群體對現實的呼吁。
多維 解讀
1. “脆皮”是一種自嘲
“脆皮”是不少大學生的自嘲,是他們以自我調侃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這種自嘲背后折射的不僅是當代大學生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時代發展下,大學生面對變化所產生的一種不適配,而這種迷茫也加快了大學生“脆皮化”的進程。他們的分享,權當記錄自己的生活,和大家一起笑一笑說不定還有利于康復,大家的熱議或許也能幫助他們緩釋焦慮,以脆弱打敗脆弱,收獲笑對難關的力量。不管是在自習室挑燈夜戰的“卷王”,還是在假期快樂趕場的“特種兵”,抑或是不時“光顧”醫院的“林妹妹”,都是大學生真實且鮮活的樣子。
無論是“離奇”受傷經歷的當事人還是旁觀者,大家都可以在這些俏皮的視頻和圖文里,拾起脆弱的權利,原諒“倒霉”的自己,從“脆脆鯊”變成“大鯊魚”。
2. “脆皮”并非“脆弱”,而是“脆弱但有韌性”
面對生活設下的“小圈套”,大學生以嬉笑怒罵的“大心臟”分享出來,一笑置之,本質上仍是一種擁抱生活的樂觀主義精神,學習愛護自己的身體,對網友善意的叮囑和建議從善如流。而各大高校為了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可謂是煞費苦心。如有的學校將學生課外鍛煉打卡與體育課成績直接掛鉤,并要求里程不低于2個馬拉松;更有學校明文規定“學不會游泳不能畢業”,想方設法讓久坐的大學生走進操場、體育館、健身房。
3. 不必對大學生的體質過度擔憂
年輕人好奇心強又敢于嘗試,更愿意冒風險去體驗生活,而體驗越多就越有接觸風險的機會,當然進急診的概率也就越大,人們也不必為“脆皮”大學生感到過度驚訝。還要看到的是,“脆皮”大學生這一標簽走紅背后,離不開社交平臺的分享和傳播效應。如今,在移動互聯網極為發達的背景下,年輕人愛折騰也愛在社交平臺分享個人體驗,“脆皮大學生”在主流社會里占據注意力也就不足為怪了。
“炸個香腸給自己,炸個二級燒傷。”“刷短視頻憋笑,鼻動脈笑裂了,血止不住被送到醫院”“側躺玩手機確診斜視”……最近,“脆皮”大學生詞條走紅網絡,成為不少大學生們主動對號入座的新標簽。
所謂的“脆皮”大學生,是指新一代大學生雖然年紀輕輕,但是身體毛病卻極多,脆弱到了一碰就壞的地步,出現了“脆皮現象”。那么,當代大學生真的如此脆弱嗎?
這些年來,關于大學生身體素質的討論常常引發關注。大學生群體中確實有不少人存在生活習慣不好、體育鍛煉較少等問題,大學生整體身體素質也確實有所下滑。但是,情況遠遠沒到那么嚴重的地步,大學生的體質也沒有差到堪稱“脆弱”的程度。所謂的“脆皮”大學生,只不過是自媒體時代多種因素互相作用而催生的概念而已。
大學生剛剛離開管理嚴格的高中,開始了環境寬松、主要依靠自我管理的大學生活。高壓驟然消失,他們在學習、生活上難免有一些“放縱”的時候,比如熬夜,飲食不規律、不健康等。另一方面,他們獨立生活的經驗不足,還不能從容地應付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做菜做得手忙腳亂,做體力勞動時不懂自我保護等等,偶爾鬧點笑話、出點小意外也實屬正常。反應在身體上,就是一不小心就磕著、碰著,“莫名其妙”地受傷了,讓大好青年變成了“脆脆鯊”。
年輕人天性愛分享,加上身處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于是,他們自然而然地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遭遇,尋找聲氣相投的伙伴。往往一個人說了一件“糗事”,很快就能吸引來許多有類似經歷的網友,形成熱烈討論的氛圍。這是年輕人網絡社交的一種方式,是上一代人所沒有經歷過的。理解了這一點,也就理解了為什么那么多大學生愛與“脆皮”對號入座了。
從傳播規律來看,普普通通的生活沒人關注,只有非常態的、令人驚訝的事情才容易吸引眼球。換句話說,網絡會放大這些“非常態”的聲音,比如“打游戲氣進醫院”“上廁所骨折”……這就形成了信息上的幸存者偏差,仿佛所有大學生都很“脆皮”,而常態的大學生活卻不被“看見”,但事實顯然不是如此。
因此,完全沒有必要為“脆皮”大學生而焦慮,從這個詞條中,我們甚至能讀出一些樂觀來。“脆”是自嘲,“皮”一下是自嗨。大學生們敢于自嘲,敢于將自己的脆弱展示出來,本身就表明了一種自信樂觀的心態。他們不諱疾忌醫,也不過度憂慮,而是用一顆平常心笑著面對不期而來的意外傷害或疾病,并積極地去治療,去解決問題。這種心態值得贊賞。我們有理由相信,或許部分大學生偶爾有些“脆皮”,但他們的內心卻依然堅強。
所謂的“脆皮”,不過是大學生們人生路上一個小小的磕絆而已,我們大可不必為他們擔憂,而應該相信他們完全有能力跨過這一步,讓自己變得更加健康和成熟。當然,學校、家庭也應引導大學生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運動習慣,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減少意外傷害的機會。我們樂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好。
(摘編自“光明網”)
時評 優選
大可不必為“脆皮”大學生而擔憂
土土絨
“炸個香腸給自己,炸個二級燒傷。”“刷短視頻憋笑,鼻動脈笑裂了,血止不住被送到醫院”“側躺玩手機確診斜視”……最近,“脆皮”大學生詞條走紅網絡,成為不少大學生們主動對號入座的新標簽。
所謂的“脆皮”大學生,是指新一代大學生雖然年紀輕輕,但是身體毛病卻極多,脆弱到了一碰就壞的地步,出現了“脆皮現象”。那么,當代大學生真的如此脆弱嗎?
這些年來,關于大學生身體素質的討論常常引發關注。大學生群體中確實有不少人存在生活習慣不好、體育鍛煉較少等問題,大學生整體身體素質也確實有所下滑。但是,情況遠遠沒到那么嚴重的地步,大學生的體質也沒有差到堪稱“脆弱”的程度。所謂的“脆皮”大學生,只不過是自媒體時代多種因素互相作用而催生的概念而已。
大學生剛剛離開管理嚴格的高中,開始了環境寬松、主要依靠自我管理的大學生活。高壓驟然消失,他們在學習、生活上難免有一些“放縱”的時候,比如熬夜,飲食不規律、不健康等。另一方面,他們獨立生活的經驗不足,還不能從容地應付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做菜做得手忙腳亂,做體力勞動時不懂自我保護等等,偶爾鬧點笑話、出點小意外也實屬正常。反應在身體上,就是一不小心就磕著、碰著,“莫名其妙”地受傷了,讓大好青年變成了“脆脆鯊”。
年輕人天性愛分享,加上身處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于是,他們自然而然地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遭遇,尋找聲氣相投的伙伴。往往一個人說了一件“糗事”,很快就能吸引來許多有類似經歷的網友,形成熱烈討論的氛圍。這是年輕人網絡社交的一種方式,是上一代人所沒有經歷過的。理解了這一點,也就理解了為什么那么多大學生愛與“脆皮”對號入座了。
從傳播規律來看,普普通通的生活沒人關注,只有非常態的、令人驚訝的事情才容易吸引眼球。換句話說,網絡會放大這些“非常態”的聲音,比如“打游戲氣進醫院”“上廁所骨折”……這就形成了信息上的幸存者偏差,仿佛所有大學生都很“脆皮”,而常態的大學生活卻不被“看見”,但事實顯然不是如此。
因此,完全沒有必要為“脆皮”大學生而焦慮,從這個詞條中,我們甚至能讀出一些樂觀來。“脆”是自嘲,“皮”一下是自嗨。大學生們敢于自嘲,敢于將自己的脆弱展示出來,本身就表明了一種自信樂觀的心態。他們不諱疾忌醫,也不過度憂慮,而是用一顆平常心笑著面對不期而來的意外傷害或疾病,并積極地去治療,去解決問題。這種心態值得贊賞。我們有理由相信,或許部分大學生偶爾有些“脆皮”,但他們的內心卻依然堅強。
所謂的“脆皮”,不過是大學生們人生路上一個小小的磕絆而已,我們大可不必為他們擔憂,而應該相信他們完全有能力跨過這一步,讓自己變得更加健康和成熟。當然,學校、家庭也應引導大學生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運動習慣,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減少意外傷害的機會。我們樂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好。
(摘編自“光明網”)
點評
文章從社會現象入手,先給“脆皮”大學生下定義,接著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一是外部原因,自媒體時代多種因素互相作用而催生的概念而已;二是自身原因,高中環境到大學環境、年輕人愛分享的特點;三是從傳播規律來看,信息上的幸存者偏差使得常態的大學生活不被“看見”。最后總結點題。
思考
文中“脆脆鯊”一詞的運用巧妙,請思考一下它的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