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在安吉游戲的影響下,我園的戶外游戲進行了很大的變革,我們“先破后立”,打破班級、年級界限,調整了戶外游戲的游戲時間和組織形式,構建了本園的星際PA戶外聯動游戲。開展了4~6歲幼兒為主的大跨度間斷性混齡游戲。并根據幼兒自主運動的需要,結合幼兒園的戶外空間環境,把戶外區域劃分為運動和主題游戲兩大類,18個活動區。讓幼兒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按意愿自主選擇內容、自主選擇材料、自主選擇玩伴、自主探究,以獲得不同情境下的運動經驗和社會性體驗。
在戶外游戲中我們堅持以兒童為中心,注重其個性化、自主性學習的發展,支持幼兒深度游戲,高水平游戲。那么,如何“放手”,“放”的是什么?“放手”后教師又該如何做呢?如何優效的支持幼兒高水平、高質量的游戲呢?
一、放手,重塑教師兒童觀、游戲觀
如果將教育比作一次旅行,“鷹架”是教師前進的途徑,“兒童觀”則是教師探索的拐杖。兒童觀的重塑是撬動課程游戲化改革的先行項。因為“發現兒童才能繼而發現課程”,即以兒童的視角來發現課程內容,以兒童的立場來審視課程價值,以兒童化的方式來優化課程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過去的2年時間里,我們通過“共讀一本書”讀書分享活動、立足于游戲現場的“游戲故事”案例分享、“解讀圖式,走進幼兒的游戲世界”大教研活動等,讓教師通過理論浸潤、實踐驗證、經驗梳理、游戲課程深耕等方式來剖析自身行為背后的兒童觀,重塑教師的兒童觀。尊重幼兒天性,回歸幼兒本真,解讀游戲行為,識別幼兒游戲行為背后的秘密,支持幼兒高水平的游戲發展,成為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智慧,像呼吸一樣自然發生著。
二、“開放時空”給孩子更多的選擇
(一)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就是把原有的階段性的點狀時間劃撥成大塊時間,給予孩子充足的游戲時間,讓孩子充分的游戲、探索。實施戶外星際PA聯動游戲后,我將以前的7:50——8:20歡迎時間,8:20——8:50早點時間,8:50——9:50戶外游戲時間調整成為7:50——9:20的戶外游戲時間,這樣孩子們就有了充足的時間去選擇游戲選擇同伴和深度探索。
(二)開放空間
開放空間,就是把游戲的空間選擇權教給孩子,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材料和游戲主題選擇適宜的游戲空間去游戲。進行戶外聯動游戲后,我們有原來的一個班一個游戲場地調整成為18個區的游戲場地,場地更自由更開闊,孩子們在選擇的過程中,可以和小伙伴根據自己的游戲需要協商選擇游戲地點,并以自己的方式解決游戲中因場地選擇遇到的矛盾。
(三)開放材料
開放材料,就是打破原有的一個班一種材料,把所有材料同時面向孩子開放,孩子在選擇材料時自主性更強,選擇面更寬,能根據自己的游戲需要隨時添加和調整材料來促進他們游戲的持續進行。
原來我們進行戶外游戲時總是一個班一種或兩種游戲材料進行游戲,調整后,我們的材料進行共享,數量和種類逐漸增多,孩子在游戲時的選擇性更多,游戲更自主。例如:平衡區我們剛開始投放的就是平衡木、平衡板的材料,材料共享后,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游戲難度需要添加了輪胎、梯子、油桶、墊子、跨欄等等。
三、放手游戲,支持幼兒深度探究
在放手的同時我們也清晰地認識到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放手就是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空間、自由。就是讓孩子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孩子在前,教師在后,教師成為孩子的追隨者,支持孩子持續游戲深度探索。
(一)關注現場,讀懂游戲行為
關注現場,就是教師不再是游戲的策劃者和主導者,而是作為一個觀察者,立足于游戲現場,靜心的觀察孩子的游戲。在戶外星際PA游戲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給教師提出了每天駐足5分鐘的行為倡導,讓教師在孩子游戲的時候停下腳步,先觀察孩子游戲活動5分鐘,帶著好奇去傾聽、觀察幼兒;了解到當前幼兒在游戲探索過程中的細節,客觀真實記錄游戲內容以及幼兒的游戲狀態;找到適宜的切入點,通過與孩子對話,促進孩子游戲的高水平發展。
(二)聚焦興趣,提供適宜的指導
我們知道,僅僅讀懂和理解兒童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教育者,還要學會走進兒童的世界,尋找到“無意義”背后的有意義,挑戰和擴展幼兒的思維。以專業的眼光,提供與其思維發展相適應的課程資源,為他們創造大量的學習、探索機會和可能性規劃,且鷹架幼兒的學習,并給予適宜而精準的教育指導,從而促使兒童表達他們的想法、理解和感受,表達對于自己和世界的解讀。
(三)及時調整,實現環境最優化
在觀察幼兒游戲行為的過程中,教師找到幼兒最近發展區,根據其發展需要,有效利用身邊的資源去支持幼兒深度探究。
1.為幼兒提供更為豐富的可拓展其游戲的材料。如:當我們看到幼兒在探究輪胎與梯子結合的游戲時,我們可以為他提供高低不同的梯子、墊子等材料拓展他們繼續探索;當我們看到幼兒在不停的將豆子從盤子里放到碗里時,我們就可以給他提供不同大小的豆子、瓶子、舀的工具,去滿足和提升孩子搬運圖式的發展等等。
2.為幼兒提供適宜的環境支持他們去探索。大自然大社會、戶外空間都是孩子游戲的場地,只要他們需要,我們就可以帶著他們去合適的環境游戲,豐富他們的游戲情境,促進他們游戲水平的發展。如,當我們看到孩子熱衷于在秋千上不斷旋轉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帶著他們去戶外玩旋轉椅,去公園玩旋轉木馬,讓他們感受旋轉給身體帶來的感覺等等。
因此,在活動中,我們要用心觀察,看見孩子,發現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為他們提供適宜的材料與環境,保證他們在基于個別需要的學習中形成廣泛的、多樣化的學習經驗,拓展其游戲發展,并為其良好學習品質的養成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四)注重回顧,尋找新經驗的突破點
回顧是幼兒自主性游戲組織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它給予幼兒充分的自我反思與討論的機會。它即是對幼兒經驗與能力的認可,又是提升幼兒學習經驗構建新經驗的重要環節。在回顧環節中,我們如何如何梳理和突破幼兒的學習經驗,找到構建幼兒新經驗的突破點,促進其新經驗的形成呢?
1.回憶游戲,將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吸收內化。幼兒通過演示、語言表述等方式對游戲過程、操作步驟進行梳理分享,進一步鞏固與內化幼兒游戲中習得的知識與經驗,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2.總結歸納,將所習得的認知經驗進行概念提升。客觀評價幼兒游戲行為,并將幼兒的游戲行為及操作步驟進行總結確認,進行概念性的提升,讓幼兒獲得更準確的知識。
3.問題解決,發現困難,找到解決的多種辦法。在問題解決環節,幼兒可以針對自己在游戲中遇到的困難與大家進行交流討論,以便找到最佳解決問題的辦法。
4.任務驅動,找到幼兒最近發展區,提出新的任務目標。教師找到幼兒游戲行為中的最近發展區,通過新任務的發布,激發幼兒持續深度探索的欲望,并將自己的經驗遷移運用到下一步的探索活動中去。
放手是一次教師兒童觀的重構,是一種游戲組織形式的顛覆,是一場深刻的教育行為革命,是對兒童本真游戲的追隨,是一份最真的教育價值的回歸。放手就是讓我們追隨幼兒生長的節奏,尊重幼兒生命的軌跡,真正賦權給孩子,給孩子一個屬于自己的游戲樂園。
放手讓我們看到更多意想不到的“哇時刻”,讓我們不禁感嘆于幼兒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條理清晰的表述能力。放手就是成就孩子更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