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農業對外交流合作在我國備受重視。在引進海外投資開展深度合作中,農產品出口數額逐漸穩定發展,國際影響力得到提升,農業生產與世界農業融合度不斷增強,使我國農業逐步向國際化靠攏,農業全球化趨勢日益顯現。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紹了農業外資的引進,以及在此大環境下,多維度引進外資,完善現代農業發展措施,以期進一步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合理運行,建設高水平經濟體制,深化國際農業投資深度合作,多角度拓寬外資引進渠道,為現代農業生產創造優質發展空間。
關鍵詞:農業;外資;影響
DOI:10.12433/zgkjtz.20232103
農業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同時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農業國際化形成需要通過農產品對外貿易吸引外資,提高農業軟資源配置,以加大農業投資,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現代化農業建設對全球農業發展將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業外資的引進
(一)資金鏈問題有效解決
農村經濟水平的高低決定農業的發展方向,而通過引進外資,緩解了資金短缺的困境,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對農村農業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引進資金為2952.02億元,農、林等產業吸引外商投資企業注冊成本112554.23百萬美元,帶動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總額98884.27百萬美元。2022年山東省引進海外投資高達4.5萬億元人民幣,為農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業發展資金上的困境。
(二)農民收入有所增加
外資的引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民的收入,帶動農民自籌配套資本,增強村民理財意識,拓寬創收渠道,減輕對單一農業收入的依賴,為農村產業化及農村企業現代化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市場經濟下為農業企業管理提供經驗的支持。2018年,農民的人均純收入超過14600元,純收入持續增長較快。據統計,全國八省農民的人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山東省農民的純收入自1977年的108.3元增長至2019年的17724.1元,增長超過164倍,農民的總體收入呈現明顯的增長態勢。山東省臨沂市2022年農村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如表1所示。
(三)農業技術水平得到提高
隨著外資的引進,許多跨國公司帶來了大批優良品種及先進的設備和種植技術,如優秀的農作物、良種家禽及優質魚苗,促使生產方式更加高效,促進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通過建設技術示范園的方式和擴散效應吸引農戶加入,提升農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隨著先進管理經驗的優化,大幅提升農業技術水平,為農業標準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農業外資的引進渠道
農業的外資引進渠道分為外資企業直接投資與國外貸款和援助,在國際組織中獲得貸款或者援助,如世界銀行或聯合國糧農組織等。為促進我國農業更好的發展,應在無償援助及拓展國外商業資本上更多地爭取和利用新的外資引進渠道,在加大與農業較為發達的國家合作,吸引國外企業投資的同時,將工作重心放在提升自身農業競爭力上。對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科技含量較高且附加值較高的項目,采用融資租賃及項目融資等方式促進項目建設,采取BOT的方式吸引外資投入建設農業基礎設施。
(一)外商引進
1.政策優惠。對于外商的資本引進,考慮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比如,林業及農業的開發,基礎設施的建設,貧困地區的援助及環境保護等產業給予的政策支持,簡化審批流程,激活農業市場活力。
2.調研。調研了解外商投資準入的負面清單,在優化負面清單的情況下,將負面清單以外的行業投資準入許可及投資便利真正落到實處。對于規模小、鏈條長的涉農產業需持續推進標準化項目審批管理,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宏觀調控體系,不斷規范農業市場經濟秩序,真正實現統一審批事項無差異化辦理。
3.建立業務平臺,提升服務水平,加快辦理速度。建立省、市縣業務辦理平臺,在網上便可實現項目業務辦理、在線監管等工作,確保信息實時共享,實現各級部門在一個平臺上開展項目審批全程辦理,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二)政府部門引進
政府部門主導促進多邊或雙邊會談,利用多邊或雙邊談判推進農業投資開展合作,推進建設自貿區開展協定談判及合作研究,以智能化形式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進外資準入進程,吸引更多的優質外資企業投資。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應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投資合作,依照共商共建的原則,打通市場與投資的壁壘,進一步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涉農資本的雙向流動,在吸引外資的基礎上借鑒吸收先進的綠色發展農業技術及經驗。雙邊或多邊渠道合力開發,在引進國家貸款及援助的同時,吸引世界銀行、亞洲銀行、農業組織、相關金融機構的資本投入。
三、外資引入下現代農業發展措施
(一)拓展農業利用外資渠道
1.精準招引,促進合作。農業招商應精準化,針對農、林、牧、漁等不同農業組織對外招商,加深現代化農業及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展開合作。在合作前充分調研外商投資農業的重點領域,鼓勵建設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改造中低產農田,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外資企業展開全面背調,了解外資企業掌握的先進技術及主要業務,結合當地發展情況引進合適的企業。對于東部地區應發揮沿海地區及人力成本的優勢,引進國外高新技術,開發技術含量高且附加值高的出口創匯農業,綜合利用農產品加工優勢。中西部地區在勞動力及土地資源成本有一定的優勢,因此需要增加外資的投資比重。
2.跟蹤包靠,促進存量項目增資。建立農業資源外資利用項目庫,定期對外公布重點項目的招商名單,采取上門、中介、委托、網絡等招商方式,將農業利用外資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國范圍內的項目庫公開透明化,有關市、縣在梳理現有資源的情況下,依照自身農業發展需求在項目庫內篩選合適的企業,對其跟蹤調度,實行針對一個項目,成立一個專班,踐行一包到底。樹立“項目為王”的工作理念,優化存量,擴大增量,跟蹤項目資金到賬及資金利用狀況,推動項目以債轉股的方式增加注冊資本金。
3.網格服務,促進服務溝通更加順暢。開展網格服務確保各項政策有效落實,有利于各地區開展精準化、個性化的治理方式,現今倡導“一地一策、一企一策”,建立網格服務保證政策更貼合當地實際,網格員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傾聽群眾的心聲,將建議匯總反饋給上級部門,保證政府部門服務更加精準有效。例如,開展遍訪農綜區服務活動,在產業園及示范基地實行“一專業一方案、一平臺一方案”,設立專人協助解決項目問題,加強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的溝通,承擔項目技術指導、提供專業咨詢服務,一邊監督項目資金到賬狀況,一邊為農綜區建設給予指導。
4.利用外資外商直接投資。在農產品方面,本地資本投入較少,外商直接投資占比較大。與產業規模相比,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比例總體水平不高。引進外資的方式多為合作、合資或獨資,一般還會加上少量的股份制企業合作開展項目開發。隨著新型外資引進方式的出現,如中介招商、網上招商等,國外來華的投資主體規模呈擴大化趨勢。目前,外資的引進項目多為農產品精加工、出口創匯、地方企業重組改造等,對于種植業及養殖業的投資力度較少,大規模的投資糧、棉、油等項目則更為少見,因此應加大政策性傾斜,為引進外資較困難的項目給予一定政策支持,同時不斷拓寬引進外商的渠道。
(二)多形式利用外資
1.貸款。有效利用國外優惠貸款,充分發揮國際金融的“活水”作用,積極促進地區的農業建設。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開展困難。三十多年來,利用外資的主要來源之一是國外優惠貸款,累計實施的國外優惠貸款項目有140余個,金額約54億美元。自從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利用國外優惠貸款項目共22個,貸款金額約30億美元。據統計,廣西壯族自治區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環境治理等領域占全部國外優惠貸款項目及資金投入80%以上。項目實施取得很好的效果,國際農發基金貸款廣西農業綜合開發與利用項目在2016年榮獲國際農發基金和財政部共同頒發的“最佳知識管理獎”和“優秀項目竣工獎”。經過種養產業的調整,推動了獼猴桃、有機茶、水稻、山葡萄、砂糖橘等多種特色種養品種發展,提高了特色農業層次,促進了農業發展。
2.技術援助。技術援助由開發計劃署無償給予援助,在技術合作及投資前開展。主要的援助方式有四種:提供短期的培訓活動,一般在基層及現場開展;專家顧問的指導服務,給予專業的見解及幫扶最長期限可達一年;為活動提供專業必備的設備及供應品,相應經費不可超過項目預算的50%;為合同簽訂工作給予技術性的服務。
3.直接投資。直接投資是按照協議條件,采取合作經營或聯合經營及合資經營的方式,外企將直接參與到經營中。還可以采取補償貿易的方式,外企提供先進的設備或技術及資金,國內提供生產原材料及人力成本和工作場所,聯合經營,雙方協議盈利分配方式或以產品作為補償,待協議期滿后相關設備將歸屬于我國企業。目前,一些鄉鎮企業均采取來料加工或來樣加工的方式,由外資企業提供生產原料、設計圖紙或提供半成品,鄉鎮企業負責加工組裝,收取再加工費用后,產品為外資企業所有。
(三)引進外資與資本輸出雙管齊下
我國逐漸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引進外資過程中,應鼓勵優秀鄉鎮企業及農民向外發展,支持涉農企業向外投資,以獲取先進的農業信息及知識,逐漸累積經驗,擴大資本累計的方式。現今資本流出及流入,逐漸演變成支撐我國資本流動的雙輪驅動,企業在對外投資中要了解國際規則,掌握投資國家的歷史文化,尊重當地的監管規則,避免盲目性投資的情況發生,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國農業更加長期穩定發展。
(四)調整外資監管思路
外資的監管思路將從控制股權比例轉化從實際角度約束外資行為。目前,農作物選種及選育方面為限制外商投資的項目,此類項目需保證中方控股,比如,尋找代理人注冊公司進行并購或買斷成果申請國際專利等。由此可見,采用控股的方式對外資的行為不能進行有效的約束。因此,需轉換監管思路,從產業鏈角度出發,掌握生產的關鍵環節保障整個產業的安全。加強事中管理及事后監督,建立相關制度保障,企業需將有關經營的事項向行業主管部門備案報告。
(五)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和科研投入
我國吸引外資能力不強,因此需要強化農業產業化及現代化建設的引導,倡導創新農業技術建設,自主創新研發農業生產設備,引進先進的農業管理理念,加大加工、流通及進出口等所有制企業的扶持力度,建立國際化農產品信息的發布機制,加強國際合作,依托地區環境或地理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建設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發展更加節能、節水、高效。定期開展農業知識培訓,聘請專家教授農業知識,提升生產效率及農業從事者的整體素質,加強與外商的合理競爭能力,創造吸引外商的良好基礎條件及外部環境。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及改善,外資在我國業務得到進一步拓展,未來農業終將迎來與國際接軌的全面發展時期,鼓勵農業企業加大外資利用,采用多元化引資的方式,引導外資投向農業類產業,提升農業利用外資水平,促進農業生產經營與國際接軌,依托農業大國的優勢,逐步擴大農業領域利用外資的規模,促進我國農業更好發展,增強國內和國際市場資源的統籌能力。
參考文獻:
[1]溫志輝.農業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出口效應研究[D].華南農業大學,2020.
[2]馮詩景.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分析[D].上海海洋大學,2017.
作者簡介:韓海英(1976),女,山東省臨沂市人,本科,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