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摘要:“雙高計劃”是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決策,是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的優化路徑。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要更加注重人才培養質量,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與技能支撐。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天津電子信息技術學院2022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對高職院校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提出建議。
關鍵詞:“雙高計劃”;高職院校;就業;校企合作
DOI:10.12433/zgkjtz.20232141
“雙高計劃”是根據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布的
《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中對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進行的戰略性部署,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支撐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和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力量。“雙高計劃”的高效推進需以高質量人才培養為重要抓手,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一、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發展現狀
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電子信息專業大類為辦學主體,2019年入選“雙高計劃”A檔高水平專業群首批建設單位,始終堅持服務產業發展,聚焦“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服務新基建等國家戰略,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與技能支撐。經過分析2022屆學生畢業情況,可以看出整體就業質量向好,但仍存在就業崗位與專業相關度較低、創新創業不足、未就業人數占比較大等問題。
近幾年,經濟轉型升級、高校擴招等多重因素影響,畢業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學校將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突出的位置,通過建機制、搭平臺等舉措積極促進畢業生就業。近三年,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均在80%以上,積極為天津市經濟發展貢獻力量。2022屆畢業生4150人,就業去向落實率高于90%,從學生的畢業去向來看,主要是與企業簽訂就業協議、升學、應征入伍、國家基礎項目、自由職業以及自由創業等。由圖1可以看出2022屆畢業生就業呈現四個特點。
分析一是主要以就業與升學為主。畢業生中男女比例為2452:1698,男生占比59.08%,簽訂就業協議或者勞動合同占比77.9%,升學占比9.11%,其中女生比例均略高于男生。從整體上看,就業去向落實率高于90%,體現了學校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相配性;從生源結構及就業區域來看,天津市生源占比34.63%,其他外省市生源包括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就業區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區(71.40%)、新一線城市、西部地區等,其中留津占比55.91%,為天津市及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持續的人才支撐;從單位類型分布來看,畢業生主要就業于中小型民營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中小型企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為中小企業的發展貢獻了力量;從就業行業來看,畢業生主要從事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軟件、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產業,如計算機及外圍設備制造業;數據處理、存儲、計算、加工等服務業;互聯網平臺服務業(工業互聯網平臺、電商平臺)等,所服務產業契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及人才培養目標。
二是專業相關度較低。專業相關度作為分析培養的畢業生“學有所用”、反映就業質量與專業培養目標達成效果的重要指標。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22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專業相關度為66%,本校為52.69%,即半數以上畢業生選擇從事專業對口工作。另外,47.31%的畢業生選擇與專業無關的工作,主要是生活壓力大導致的先就業再擇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工作環境不好、招聘方職位少或者能力達不到要求、專業無關的工作崗位適應性與工資等更加符合個人期待等。專業相關度較低體現出學校在專業設置上不能及時適應調整產業優化升級要求,導致人才培養質量與人才市場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同時,表明學校在拓寬畢業生就業崗位渠道、校企合作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
三是自主創業人數較少。2022屆畢業生的自主創業占比僅為0.344%,創業領域主要集中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其次是文體和娛樂業,創業的主要形式是互聯網創業(36.36%)、創立公司(33.33%)、工作室創業、孵化機構創業等形式。經調研發現,畢業生選擇創業的主要原因是有好的創業項目,大多數人屬于“機會型創業”,創業項目與專業相關度僅為45.74%。這表明創業人數較少,大學期間所學技能無法更好地運用于創業項目中。畢業生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困難,如缺乏技術與資金、前期項目論證不夠充分、缺乏企業管理經驗、市場推廣較為困難等,制約著創業的數量與成效。這反映出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執行落實力度有待提高,如創新創業鼓勵及支持政策不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缺乏充分的實踐性、創新創業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引導性缺乏定向性及全面性。
四是未就業人數占比較大。2022屆畢業生的未就業人數達241人,占比5.81%,男女相差較大。學生自身素質欠缺、專業技能無法達到企業要求、想法不成熟、職業規劃不清晰等因素都會造成學生“懶就業”“慢就業”。同時,高職院校作為專業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訓基地,雖然在多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就業指導服務,但整體仍然缺乏有效性和針對性,尤其是相關政策及服務主要針對在校學生,而對離校未就業學生的關注度及服務力度較低,對畢業生的就業工作的追蹤較局限。
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主,集教育、科研、生產、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極具辦學特色。2022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雖然整體向好,但也有部分問題凸顯。為更好地推動國家“雙高計劃”推行實施,高職院校應在專業設置、校企合作、雙創教育、就業指導模式等方面下功夫,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學生就業質量,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二、打造高水平專業群,實現人才供需平衡
在推進“雙高計劃”建設過程中,要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高職院校依托優勢特色專業,集中力量建設與區域經濟產業相契合的專業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作為專業群服務水平的重要體現,學生的培養質量以及就業的專業相關度作為打造高水平專業群的重要指標,需要及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方案等,縮短人才培養質量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緩解人才供需矛盾。
三、革新創新創業教育,開創工作新局面
優化并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如激勵師生參與創新創業競賽的制度措施,突出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考核點,真正實現學生“能學敢創”,教師“能講會導”的工作新局面。高職院校要積極鼓勵和支持畢業生自主創業,如依托“眾創空間”或創業孵化基地設置創業基金項目,為學生實踐提供政策指導、場地、資金等;通過“挑戰杯”等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挖掘師生團隊創新創業潛質,選拔和培育優質創業項目,促進大學生創業項目轉化落地;搭建通識性、專業性、實踐性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形成完備的人才培養方案,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加強師資體系的建設,建立“校內—企業”雙導師制,逐步建設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雙創教師隊伍;推進校企實訓平臺建設,建立校內校外培訓基地,實現資源共享與合作共贏。
四、探索就業指導新模式,提升就業指導質量
在“雙高計劃”推行背景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顯得愈發重要,建立健全科學完備的就業指導工作機制勢在必行。學校要成立統一的就業指導小組,形成完善的全過程就業指導管理工作體系,將人才培養目標與區域經濟發展及企業需求掛鉤,創新就業指導內容及形式,提升就業指導實效。一是建設專業指導教師隊伍,尤其是充分發揮輔導員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角色,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擇業就業及創新創業觀,及早進行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加大基層調研力度,及時了解學生職業規劃動態及新興產業需求,將企業實踐與課程理論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自主性。二是不斷更新及豐富職業規劃教材及內容,創新課堂形式,由傳統的課堂授課形式轉變為理論知識與企業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合理利用假期時間到企業實習或者進行其他社會實踐。三是將就業指導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單一的群體性指導轉變為一對一指導,同時對學生分類就業幫扶,提升就業服務的精準性與針對性,尤其對于離校未就業學生定期追蹤,多渠道提供就業信息,解決就業難題。
五、整合就業資源,拓寬就業渠道
推進“訪企拓崗”專項行動并深化作用發揮,參與組建創業聯盟,積極探索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關系,構建“學校—政府—企業”三方合作機制,促進人才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與行業領軍企業深入合作,與優質企業建立長期穩定聯系,通過建設產業學院和校外實訓基地等平臺,全面深化產教融合;加大政策性崗位宣講,組織實施好“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就業項目,開展大學生征兵工作,助力畢業生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挖掘利用校友資源,建立完善校友數據庫及工作網,深入了解校友企業,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拓寬就業渠道,促進校友企業良性發展,實現合作共贏;深入推進就業工作信息化建設,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切實解決校企供需互動、人崗精準匹配、信息資源共享等問題,實現數字化“強就業”,形成有效的“云就業”服務模式。
六、結語
高職院校要以“雙高計劃”為發展機遇,不斷深化“三教改革”、加強專業建設、優化培養方案,全面提升育人水平。持續深化產教融合,以供需對接為抓手,加強校企協同育人,推動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與學生高質量就業實現良性互動,為企業輸送大批優秀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A].2019-4.
[2]曹祺.高職院?!半p高計劃”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22(27):60-63.
[3]徐新洲.產教融合驅動行業高校雙創人才培養的內涵、機理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09):63-67.
[4]吳薇.生涯發展理念下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構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5.
[5]劉文清.構建利益驅動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0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