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性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這一特點在毛澤東軍事思想上也有充分體現。具體來說,毛澤東的軍隊人民性思想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涵:第一,人民軍隊是負責保護人民利益的武裝力量,軍隊人民性的目的是保護人民利益;第二,人民軍隊是維護人民利益的武裝力量,軍隊人民性的功能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石;第三,人民軍隊必須服從黨的絕對領導,軍隊人民性的保證是絕對服從黨的領導。這一思想,對新時代人民軍隊建設,特別是對構建全球國家安全觀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軍隊;人民性
毛澤東軍隊人民性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背景,經歷了一個逐步形成、成熟和發展的過程。“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開創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的軍民思想在土地革命時期逐漸形成。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的軍事思想經過系統總結,形成了科學的理論體系,達到了成熟。毛澤東的軍隊人民性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誕生于中國革命戰爭的偉大實踐,同時也是中國革命戰爭年代軍民團結的理論指南。因此,研究毛澤東的軍民思想,始終是一個重要課題。本文提出,毛澤東的軍隊人民性思想主要具有以下三重內涵。
一、軍隊人民性的目的是保護人民利益
馬克思強調必須為全世界工人的利益而戰,爭取農民的土地,爭取工農政權。毛澤東繼承了馬克思的理論,即中國人民解放軍應該作為無產階級軍隊致力于人民的解放和人民的利益。毛澤東指出,人民軍隊是維護人民利益的基本前提,是捍衛中國領土和國家主權的軍隊,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支柱。在《為人民服務》文章中也系統地闡述了這一宗旨,在為人民服務時,要求全軍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解放人民為己任。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具有無產階級性質的參軍人員具有高度的自覺性,能夠嚴格自覺地遵守軍隊紀律,他們有保衛人民群眾、為人民服務、為全民族利益而奮斗的決心。這就是這支軍隊擁有強大力量的原因。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無產階級性質的軍隊,只要以人民利益為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同人民站在一起,無論發生什么情況,這支軍隊都會越來越強大。毛澤東強調,只有人民擁護和支持,才是人民軍隊自由進行人民戰爭、高效作戰的前提;只有軍隊為人民而戰,人民才能用自己的經濟實力、實際行動和生命支持軍隊的作戰;“戰爭大國的根源存在于人民之中”,只有人民的大力支持,軍隊才能發展出真正的人民戰爭的戰爭戰略和戰術;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才能走得更遠。總之,人民軍隊是武裝起來捍衛人民利益的,只有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思考人民性,堅持人民軍隊的人民性,人民軍隊才能不斷發展發展,更好地保護人民利益不受邪惡侵害。
二、軍隊人民性的功能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石
“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1]這一著名論斷深刻反映了人民軍隊的地位和建設一支人民軍隊的必要性。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軍隊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一)軍隊人民性是奪取政權的保證。毛澤東指出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有了政權就有了一切,沒有政權就喪失一切。因此,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時期,毛澤東都非常重視政權的建設,以確保人民群眾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當家作主的權利。戰爭結束后,毛澤東堅持要堅持無產階級專政,鞏固人民政權,不斷完善和發展各種人民民主機制,使人民享有更廣泛的民主自由權利。毛澤東對中國社會各階層狀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在實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只有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才能承擔中國革命的重任。為了革命的成果是為人民所享用,真正達到人民當家作主,只有站在人民群眾立場上的中國共產黨,才能擔負起這場革命的領導者。“共產黨的這種絕對領導,是革命戰爭繼續下去的最重要條件。”[2]正因如此,唯有在黨的領導下,軍隊的人民性才能得到最確切的保障,才能確保中國革命的道路和方向是正確的,確保奪取政權后人民享受革命的成果,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毛澤東強調,“要贏得革命,就必須有一個成熟的黨。”[3]
(二)軍隊人民性是保衛無產階級政權的基石。辛亥革命以后,中國的武裝力量長期掌握在個人手中,軍隊的領導權歸屬個人導致了長時間的軍閥混戰。在這一時期,軍隊極易成為個人獨裁統治的工具。孫中山創建了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原由政黨領導,后來被蔣介石改造成個人專政的工具,隨后蔣介石與廣西、中原的戰爭接踵而至。即使在國共合作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也強調共產黨對人民軍隊的獨立領導尤為重要,而國民黨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怕人民崛起,怕民運,怕自覺動員全民參加抗日戰爭。”[4]縱觀歷史發展,政黨的出現是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代表了階級和占主導地位的群體的利益,統治階級一般是在軍事控制的前提下,通過自己的政黨維護自己的利益。強大的人民軍隊是戰勝反動派、維護人民利益的前提,軍事武裝斗爭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有了政治權力,你就擁有了一切;沒有政治權力,你就失去了一切。
三、軍隊人民性的保證是絕對服從黨的領導
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更好地領導軍隊人民性,在以后的發展中,軍隊人民性具體表現為軍隊的黨性。軍隊人民性的效果,這種軍隊性質軍事行動為絕大多數勞苦大眾根本利益,一方面,一切軍事形態都是為勞苦大眾而戰斗;另一方面,一切軍事活動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這就是為什么強調軍民關系是魚與水的關系,最終達到同樣的目的。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并沒有意識到掌握武裝力量進行武裝斗爭的重要意義,而是以黨內合作的方式參與中國革命。在大革命失敗后,無數中共黨人的生命喚醒了中國共產黨掌握武裝力量的決心,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員意識到“無產階級沒有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地位,也沒有人民地位。沒有共產黨章程,就沒有革命的勝利。”在革命到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黨指揮槍”的方針。巴黎公社失敗的教訓足以說明這一點,無產階級專政必須掌握“政權、軍權、立法權”[5]。
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建設的根本原則。黨控制著武器,但決不允許武器指揮黨,只有堅持這個原則,才能保持人民軍隊的無產階級性質和正確的政治領導,才能在執行革命和軍隊建設的各項任務中始終充當對黨忠誠的工具。毛澤東自始至終堅持“黨指揮槍”的軍事方針,他將黨、軍、民三者結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獨特的軍隊人民性思想。在此基礎上,將唯物史觀帶入到了黨與軍、黨與民、民與軍的關系之中,以及在軍隊體系建設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以確保人民軍隊是捍衛無產階級革命果實的有力后盾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目標服務。因此,黨的領導是人民軍隊的獨特政治優勢和根本原則。
四、毛澤東軍隊人民性思想的當代意義
毛澤東軍隊人民性思想不僅是人民軍隊在革命年代、在改革開放前的重要指導思想,而且對保持人民軍隊純潔性、提高人民軍隊戰斗力、發揮人民軍隊人民性具有重要理論與現實意義。在當代,尤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階段,尤其需要繼承并大力弘揚。毛澤東軍隊人民性思想的地位和價值在于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和實踐的良好導向,堅持是前提,就是要結合我國當代戰爭和國防建設實際,全面準確把握毛澤東軍隊人民思想的科學體系;同時著力把握毛澤東思想的精神實質,掌握方法論,持之以恒發展,把毛澤東軍隊人民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實質運用到今天的實踐中去。
自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中國國家安全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而這種變革的核心是國家安全觀的轉變。全球國家安全觀是黨中央對新時代我國面臨的各種安全問題和挑戰作出的系統回應,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安全領域的集中體現。這表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實踐的大背景下,對黨和國家安全主張的理論認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總體國家安全觀中強調政治安全的基礎性地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對于我國國家安全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從國際形勢演變看,“總體國家安全觀”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因為傳統的“國家安全觀”是以國家的政治和軍事安全為基礎,強調防御國外的軍事侵略和威脅,把打贏戰爭作為國家安全的中心任務。隨著國際安全形勢的演變,赤裸裸武力稱霸的“冷戰”思維依然存在,但“冷戰”結束后,發動大規模戰爭的風險明顯降低。然而,通過“經濟制裁”和“顏色革命”,在一個國家內部制造經濟、社會、文化和其他危機,推翻一個國家的政權,這一點越來越明顯,它已逐漸成為危害國際安全的主要手段。由此可見,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國家安全面臨的威脅不僅來自外部,也來自內部。因此,要把國家安全觀從傳統的“國家安全觀”中解放出來,把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結合起來;同時從提高公眾國家安全意識的角度來看,“綜合國家安全觀”顯然能夠提高公眾的國家安全意識,可以極大地調動和提高公眾的國家安全意識,使人們認識到這些安全區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讓公眾自覺把維護國家安全作為自己的“職責”;最后從改革開放的角度看,《綜合國家安全觀》帶來的國家安全觀的歷史性變革也是改革的結果,以改革的勇氣和擔當,始終如一地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就一定能夠加快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保障能力現代化,從而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駕護航。
五、結語
總之,毛澤東關于軍隊性質的思想,必須在新時代得到發展和深化。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階段,更好地發揮人民軍隊優勢,就要以毛澤東人民性軍事思想為統領,更好地建設一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現代化國防軍隊,更好地加強軍民融合,更好發揮人民軍隊在保衛國家、服務人民中的重要作用。結合當代戰爭新變化,深入挖掘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神實質和真實精神,認識其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深化對毛澤東人民軍事思想的理解,有利于堅持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服務于當代中國建設現代化強軍和打贏未來戰爭的軍事實踐。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4.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8.
[3]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下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0:67.
[4]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46.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27.
作者簡介:王利陽(1995.1-),男,漢族,遼寧鞍山人,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