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技術逐漸被應用到課程教學當中,不僅改變了教學的模式,還為課程提供諸多的教學資源,而思政課程作為高職院校的必修課程,是其重點改革的目標。基于此,本文就高職院校思政課的特點和教學現狀以及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意義,探討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為其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思政課程;線上線下;實效性
引言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逐漸擴展到我國的教育領域,逐漸進入到“互聯網+”的時代。高職院校作為重點培養學生技能的院校深受互聯網的影響,因此在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內容上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推動了新一輪的教學改革。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課程特點以及教學現狀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與高校思政課程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融合,但是仍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一)課程特點
就高職院校的實際而言,必須要將黨的教學方針切實地貫徹其中,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根本目標。高職院校雖然以培養技能為主,但是仍舊要將育人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將教學與育人結合起來,使得育人能夠貫徹教學的始終。而作為育人主要陣地的思政課程,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育人的效果,因此要對主戰場的模式加以構建,使得其起到推動德育建設的作用。
(二)教師主體的強勢狀態
現如今的教學課程,采用的形式仍舊以教師在講臺上講為主,教師掌控整個教學的節奏、是整個課程的主體,學生只要跟隨著教師的節奏即可,這種狀態將持續整節課程,以至于學生不能在課程當中應用自身的認知能力以及感知能力。這種強勢的教學狀態顯然不能聽取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也不能接收到學生的真實反饋,因此不能與學生形成有效的互動。因此,在現今的教學大綱中尤其注重思政課程的改革,以便使得思政課程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
(三)課程對象的感受
傳統的教學當中,將尊師重道作為其優先的標準,因此教師一直掌握著課堂的“話語權”。但是隨著00后進入校園,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年齡差進一步加大,相互之間的想法天差地別,而有些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心態還沒有發育成熟,因此在課程當中不愿意表達自身真正的想法,在教學時就如同教師自己唱獨角戲一樣。另外,教師與學生接收信息程度的不同也使得其具有不同的關注點,造成了思維之間的差異性,因此即便教師與學生處于同一教室當中也不能形成有效的溝通。
二、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應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意義
高職院校在思政課程當中使用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不僅能使得教師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還能打破思政課程教學模式的局限。
(一)提升思政教師的綜合素養
教師是課程的組織者以及設計者,所以對整個教學過程起著引導的作用。在信息化時代,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成為了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也成為了評判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依據,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混合不僅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還要使得教師應用新的教學理念,對教學資源進行最大化地應用,從而保證教學進度。因此,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使用不僅能夠成為教師先進教學理念的手段,還能夠幫助教師轉變自身的角色,將自身從知識的灌輸者轉變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和激勵者[1]。就目前的形勢而言,多數的高職院校都在對線上課程進行開發以及利用,不僅在青年教師中展開,還對中老年教師也提出了要求,促使其能夠在思政教學中應用新技術。
(二)打破以往思政課程模式的束縛
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本質上是信息技術在思政教育中的廣泛應用,使得其思政教育課程能夠煥發新的生機以及活力,在理論課程中也能展現科學技術的魅力。網絡時代的到來加深了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拓寬了信息傳播的渠道,因為在網絡平臺當中,學生可以瀏覽以及搜索大量的信息,同時信息的傳播也已逐漸跨越了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為思政課程的實效性提供了前提條件。在信息平臺下,教師可以實現對學生學習狀態以及學習成果的跟蹤,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對思政課程的重點能夠及時地變革。
三、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提升教學課程的實效性不僅要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還要轉變教學思維,對教學環節進行拓展和實踐,利用線上線下的資源庫對其進行改善。
(一)轉變思維方式
教師的強勢狀態以及學生的弱勢狀態不是一時形成的,而是經年累月地積攢,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形成的默契度,不僅達到了相互理解的程度,還使得其教師與學生對這種模式逐漸認可。但是隨著網絡平臺的介入,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上的變化,還嘗試著對學生的喜好特點進行理解,以便能夠借助網絡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溫;學生在課堂當中也能逐漸意識到自己也是被尊重以及熱愛的主體,更加勇于表達自身的想法,進一步提升對教師的認同感。另外,教師如果能對學生的想法進行清晰地解讀,那么學生也會表現出對于教師的關注,從而使得教師對課程的掌握能夠更加地自信,雙方都對彼此有良性的影響,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例如在馬克思主義的教學當中,充分體現了人類發展的終極目標,而學生作為課堂當中獨立的個體,不僅要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發揮的機會,還要展現自身的特點,從而形成新的突破[2]。作為教師,要對這種單向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思路,與學生之間能夠構架有效溝通的橋梁,使得學生能夠在課堂當中感受到平等感,能夠暢所欲言、表達真實的意見;教師要或明或暗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形成與學生之間的共生關系。
(二)構建混合式的教學模式
云平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服務于課堂教學當中,形成了多個線上教學與互動的平臺,使得線上學習成為教學的新模式,學生可以邊吃飯邊學習,也可以一邊走路一邊享受高質量的課程視頻[3]。身為教師,在新技術的加持下,對備課以及經典理論的講解也可以應用多樣的教學資源,為獲取知識提供極大的便利,而學生本身對于互聯網技術的熟悉程度就要高過教師,因此這種教學方式更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課前、課后以及課中的三個環節中都可以使用互聯網技術,學生可以在上課之前看到教師分享在班級群中的影像資料,以便達到預習的目的;在學習過程中對不懂的地方做好標記,教師可以通過后臺數據查看學生的觀看情況,對于沒有完成任務的學生進行及時地提醒。另外,思政課程本身就是一種概論課程,所以在講授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講授的效率,利用網絡平臺查詢優質的教育資源,更加積極主動地利用網絡對教學進行改革,在各個學習環節中都能應用技術,從而滿足課程的需要。
(三)重視教學環節的實踐與拓展
實踐是教學過程中必要的環節,也是理論課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必要手段,主要可以將其分為兩種方式,課外實踐以及課內實踐,這兩種實踐方式涉及到不同的類型,使得學生在課堂當中學習的知識轉化為技能,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就課堂實踐而言,高職院校的教師應當將教學內容作為切入點,通過設計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比如辯論賽以及演講賽等,亦或是觀看相關的影像資料發表自身的感想,模擬法庭也是目前教學活動中較為常用的方式,歸根結底主要是通過多元化的活動形式使得學生在課堂當中能夠具有更多的參與度,改善課堂枯燥單調的氛圍。就課外實踐而言,其相較于課內實踐來說,形式更為豐富,在校內外都可以開展實踐,校內實踐主要以征文、文明班級的創建以及勤工助學的形式等[4];而校外的實踐主要是以開展社會調查、義工活動、志愿者等等,學生能夠借用校外實踐切身地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情感,對其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對于思政課程的目標更加明確。
(四)創新思政課程的考核模式
高職院校中思政考核的方式主要是以期末考核,這種考核方式看似起到了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作用,但是還是過于片面以及機械,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是不能完全地掌握。而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則可以設定階段性的考核,將其主要分為三部分:其一則是對于平時表現的評判,例如學生的交作業情況,以及在線學習的時間,或是出勤簽到的情況等;其二是在課堂當中的考核,主要分成線上線下兩部分,線上主要是學生觀看視頻的進度以及觀看視頻的積極性,線下則是學生能否積極地投入到課堂當中,結合學生兩方面的表現給予學生綜合性評價;其三則是對于實踐考核的部分,對于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能否認真完成、貢獻以及表現給予評價。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夠使得對于學生的評價較為全面以及客觀,進而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較為清晰地評估。
(五)建設思政課程的線上線下資源庫
建設線上線下的資源庫不僅能夠作為學生的學習資源,還能成為教師獲取資料的途徑,一方面,要建立各類的教育平臺,以便教師能夠實現云教學的目標,將用于教學的教案以及課件上傳到平臺上,以便學生用于學習以及查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教師通過線上平臺的資源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定期向學生分享有關學習的網站或是鏈接,使得學生在課外也能較為容易地查找到資料。就線下資源庫的建設而言,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資源,讓抽象的理論課程回歸到生活當中,成為塑造學生三觀的養料,尤其是在生活中可以倡導學生踐行文明行為等。另外,教師還應當為學生提供社會化的資源,帶領學生進入到紅色社區或是鄉村等地,將其作為學習基地,通過親身實踐將知識融會貫通,為進入社會提前做好準備。
四、結語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模式對于提升思政課程的實效性,不僅需要教師明確自身的教學目的,學生也應當配合教師對教學進行改善,以便達成思政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金航.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下黨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2(36):54-57.
[2]盧琳,陳文坤.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索——基于現代班組長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11):100-101.
[3]李明運.高職院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品位·經典,2021(08):141-144.
[4]韓梅.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05):134-135.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黨的二十大精神闡釋”專題研究項目,項目名稱: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研究——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塑造職教本科思政的道術話術技術(項目編號:GS[2023]GHB0039)。
作者簡介:葉婷(1984.1-),女,漢族,甘肅蘭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信息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