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鳳寧
中小學教育要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主動學習的習慣,就是視學習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愿望,堅持不懈地進行自主學習、自我評價、自我監督,必要的時候進行適當的自我調節,使學習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將魏書生老師的“周記本”改造成了“學習跟蹤本”。
一、學習跟蹤本的設想及主要內容和要求
(一)預習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培養學生預習習慣和提高預習能力正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課前預習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
(二)上課聽講,做筆記
聽教師講課是獲取知識的最佳捷徑,而提高課堂效率尤為重要,學生要做好如下幾點。1.做好課前準備。保持課內精力旺盛,頭腦清醒,是學好知識的前提條件。2.集中注意力,要專心聽講,排除干擾。3.認真觀察、積極思考,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緊跟教師講課的思路。4.充分理解,掌握方法。5.抓住教師講課的重點。6.做好課堂筆記。
(三)課后作業是否認真獨立完成
課后習題是為鞏固學習效果而安排的作業,是課堂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鞏固新授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跨越的一環。做作業可以及時檢查學習效果,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還可以提高思維能力。
(四)知識框架的構建
部分學生每天只是按照教師的要求:上課、做筆記、背書、做作業,卻很少去回顧每天所學所做的東西。任何一門學科,都是一個系統,是由許多的概念、原理組成的。我們平時分成章、節、問題,一點一點地學習。但這些知識本身都是相互聯系的,如果我們不把平時一點一點所學的知識連貫起來、組織起來,就不能掌握系統的知識,知識就是零散的、缺乏組裝的。用零散的知識解決問題,是十分困難的。俗話說:“溫故而知新”,這就是說,對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和技能要經常復習回顧,看看每天所學的知識屬于哪一章節,哪一點;有哪幾點,每一點又有那幾個小點;每個小點可能怎樣考查。每天在自己的學科知識框架上進行添加、完善。這能讓學生更好地知道每天每節課學習的意義何在。也有利于查漏補缺,解決沒有搞懂的問題,同時提高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五)疑惑點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一定要和思考相結合,思考的作用主要是確定學習策略,理解學習內容,反思學習效果。學習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思考的材料,促進思考的深入。學生每天應該將所學的知識點與知識的運用結合起來,看看自己還存在什么問題。
(六)鞏固練習
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弄懂后要進行及時的鞏固練習才能確保自己完全搞懂。特別是對自己的薄弱學科,鞏固練習就更不可缺少了。
學生每天要根據自己各科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跟蹤,并將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以打鉤的方式呈現在跟蹤本上。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同時每天都要交給班主任檢查,看完成的情況。
學習跟蹤本不僅是學習過程的自我評價的呈現,它還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反應。在首頁學生將設計出目標頁,內容有:高中學習的三年目標、各學年目標展示出來,同時寫上自己最喜歡的人生格言。學生每天打開學習跟蹤本時,會激勵他們去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
二、學生使用跟蹤本的效果
每天學生按要求根據自己學習的狀況填寫,并在自己完成的地方打鉤。這樣,學生每天的學習情況就能一目了然。一方面教師可以看到學生每天各學科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學生自己也能夠知道自己每天的學習過程和狀況,能夠及時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整自己的學習時間,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習慣的培養過程。例如,有的學生很喜歡數學課,平時投入數學上的時間很多,導致有些學科的學習任務無法完成,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問題出在哪。結合跟蹤本,調整時間和對其他學科的態度。很快,情況就有所變化。有的學生不誠實,只是為了完成任務交本子,在自己沒有做到的地方打鉤。根據作業的完成情況和評估測試很快就能發現問題。一方面教師可以進行誠信教育,同時指導如何用好學習跟蹤本。
每次周測學生就會將自己的評估測試結果填寫在首頁相應的地方,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學習狀況。
每次期中期末,一方面要求學生與自己的目標對照,看看是否達到自己的要求;另一方面回看學習跟蹤本上自己各學科完成的狀況進行反思,看看進步和退步的原因。然后,再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新的各學科的學習目標。每天在學習跟蹤本上寫出正能量的言語,讓自己每天都能夠得到激勵。如果有什么問題也可以通過跟蹤本跟教師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