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A
讓詩歌成為照亮鄉村孩子的一束光
尋彧
“以前你是春天的光彩/可你離開了我/我在柳樹上貼著‘媽媽我想你了/流水像你的頭發隨風飄揚/鵝卵石也有你的微笑。”近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了貴州黔西市重新鎮龍塘小學六年級的一群孩子,對他們而言,寫詩和摘苞谷一樣日常。
據報道,孩子們接觸詩歌課源于一次偶然。2019年,公益組織“是光”和黔西市教育局合作,給當地的鄉村教師提供詩歌課程和培訓。此后,語文老師龍正富帶領這群鄉村孩子開始了詩歌之旅。
大山、留守兒童與詩歌,看起來不相及的事物在這里交匯融合。有人可能會說,“鄉村孩子學寫詩,有什么用?”據報道,班里有39名學生沒有父母陪伴,他們的父母或離異,或去世,或外出打工。在生活中缺乏父母陪伴,精神上缺少親情支持,這些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情感傾訴與關照,而詩歌恰好提供了一個出口,能宣泄他們難言的心事。通過詩歌交流,老師也能透過這扇“窗”看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增進對學生的了解和照拂。
(摘編自“光明網”)
素材B
不得向兒童兜售盲盒:未成年人應遠離大額消費與博彩
王兢
2023年7月24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向盲盒生產、經營企業發出一份公開倡議書,其中,“不得向未滿八周歲未成年人銷售”的內容引發公眾關注。
盲盒經濟帶來的弊端與隱憂,并不比驚喜與興奮少。如今在玩法、種類、價格上都已是花樣百出。動輒數百元乃至上千元的文具盲盒已經抽離了自身的商品屬性,變成了營銷套路與隱秘博彩。盲盒消費從場景消費變成固定消費,從小額消費演化為大額消費,乃至從玩具手辦擴展到“萬物皆可盲盒”。
除了民事行為能力的法律限制外,限制未成年人消費盲盒還有一層考量。盲盒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商品,而是愈來愈有博彩乃至賭博的性質,以其不確定性的驚喜、集齊品類的成就感,讓消費者在喜悅與遺憾之間不自覺地產生依賴與迷戀,精準打中人性的軟肋。未成年人心性未定,相較于成年人更容易陷入賭博成癮模式。
(摘編自《南方周末》)
【素材解讀】
詩歌是一種表情達意的方式,寫詩本身就是在感悟生活,能成為孩子們觀察世界的視角,能重新喚醒孩子們對周圍的感知。有孩子寫:“當我們停下腳步,留心周圍,也就開始關注自己,關注生命。”這種難得的生命感悟對每個人的成長和獨立生活不可或缺。鄉村孩子寫詩的故事再次印證了,豐盈的靈魂與物質生活是否富足無關,詩歌帶來的感知力,讓身處大山的孩子也能擁有充實的精神世界。
大多數未成年人的大額消費都會給家庭帶來經濟壓力,像網游充值、給主播打賞等行為都曾讓普通家庭背上沉重負擔。更重要的是,過早地讓未成年人沉迷“概率游戲”,提前培養了有害無益的賭徒心理,這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發育有弊無利。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保護好家長的錢包與孩子的心智,各部門責無旁貸。
中小學生仍處在身心發育當中,還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文具行業的盲盒營銷給青少年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開盲盒”具有明顯的成癮性,特別對于涉世未深、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危害尤甚。我們要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氛圍,如讓他們多接觸詩歌,讓寫詩成為孩子們的一種習慣,即便它無法伴隨其一生,卻也足以照亮他們的少年時代。
適用話題
感悟、靈魂滋養、成長教育、價值觀……
(供稿:姜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