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梁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往的“師問生答”變成了學生“踴躍發言”,“師說生聽”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然而,凝眸反思,我們仍然需要進行反思——如何讓小學數學教學更加高效。那么,如何使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更加有效,讓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煥發出生機與活力?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創設有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教師要根據授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征,創設有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把學生“被動學”變成“主動學”。
如,在學習《分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結合教學內容,筆者編了唐僧師徒分水果的故事:唐僧師徒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經過一戶人家,好心的主人送給他們一個大西瓜。豬八戒分得了整個西瓜的[13]孫悟空分得了剩下西瓜的[12],豬八戒直嚷師傅偏心,猴哥分到的比他多,你們說說究競是多了,還是少了?故事一說,學生就被故事吸引住了,開始積極思考。這樣就激起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形成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開始了數學學習。
二、采用有效預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預習,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新知,預習是學習的重要環節,學生改怎么預習呢?我認為,預習必須要講求方法,要求學生首先通讀學習內容,從整體上了解將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圈出重要的概念、結論。
例如預習認識“倒數”,學生就用橫線出了以下內容: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預習“圓柱和圓錐的認識”后,學生就用橫線劃出了以下內容:圓柱的上、下兩個底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圓柱的高有無數條;圓錐的底面是一個圓;圓錐,從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圓錐的高……通過課前對這些知識點的先讀、先理解,為新課的學習掃清了很多障礙,學生也能比較輕松、愉快地完成新課的學習。
又如在預習“圓的面積”時,就在課前布置動手剪一剪,拼一拼的任務:把圓平均分為16個(32個)小扇形,再把分成的小扇形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之后讓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圓面積有什么樣的關系,長方形的長與圓的周長有什么樣的關系,長方形的寬與圓半徑有什么樣的關系等等。再結合學生之間課前的討論、交流,初步探討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在預習“圓錐體積”時,讓學生課前自己動手制作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用沙子、米、豆等作為填充料,來驗證兩者體積之間的關系。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興趣,還很自然地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
三、進行有效教學互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學生有了預習意識之后,教師應及時地引導學生參加教學活動,這時必須重視教學過程。教師要精心組織新授課程,給學生提供參與機會,努力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促使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結構來學會新的知識。這時就要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愉快。這些“多一點”告訴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創造時間、空間,保證學生的參與機會。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說一說” “擺一擺”“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疊一疊”等活動。對于同一個問題,教師要多問幾個“誰還有不同意見或想法””誰還能補充……再仔細想想還可怎樣做”等等,盡量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四、深入挖掘教材,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難點
重難點知識講解是教學的關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新課標的指導,明確課程重難點,進而合理安排課堂內容。要想打造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的課堂。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以教材為綱,細致深入地分析知識,以降低理解難度;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從而讓學生順利掌握知識要點。例如在《小數乘以整數》一課中,知識重點是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算法,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從整數乘以整數的知識入手,引導學生理解小數乘法的算理。之后適當拓展教學內容,教師不應該局限于講授教材內容,還應該根據高年級學生的發展需求進行知識拓展,如將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融入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學以致用能力。
總之,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教師要設法搭建適合學生發展的平臺,做好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和機會,要給學生話語權,給學生更多的探究機會,高質量和高效率地達成教學目標。那么我們的學生將學得更自信,成長之路也會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