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必須堅持胸懷天下”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的重要立場觀點方法之一,它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的世界眼光和國際擔當。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始終以大視野、大格局、大情懷、大擔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用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立己達人,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胸懷天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這就是說,若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就要深刻認識和把握黨的創新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必須堅持胸懷天下”是貫穿于黨的創新理論世界觀和方法論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之一,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求解放的終極價值追求,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世界眼光和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國際擔當。
一、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價值追求——為人類求解放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所有理論的思想源頭、理論起點,是中國社會進步的旗幟,是我們國家事業追求的遵循。
馬克思在1835年所寫的德語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表達了“為人類而工作”的偉大理想,從那時起,年僅17歲的馬克思,就已經胸懷為全人類的幸福而獻身的崇高價值追求。這一價值追求伴隨著馬克思的一生,隨著馬克思在哲學、政治經濟學以及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方面的不斷深入研究,他的思想逐漸成熟并形成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就是“人的解放”,而所謂“人的解放”指的絕不僅僅是個別人或者少數人的解放,而是大多數人、甚至是整個人類的解放。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表述:“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那么人類獲得解放之后的未來社會是什么樣的呢?——“自由人聯合體”,也就是自由人根據自己的意愿、興趣結合的一個共同體。在那里,社會所有成員都擁有獲得和使用社會的生產資料和自然資源的平等權利,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終于擺脫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被物所奴役、死勞動控制活勞動的過程,成為了自然的主人、自己的主人、社會的主人,獲得了真正的解放。
馬克思傾其畢生精力,通過分析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剖析資本主義壓迫和剝削的秘密,揭示了“兩個必然”的社會發展規律,提出了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藥方”——無產階級革命,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碎資本主義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目標,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獲得“人的解放”。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將馬克思主義鮮明印刻在紅色的旗幟上,“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2]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指明了前進的社會主義方向和道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3]這句話精煉概括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秉持馬克思主義精神內核,始終堅持汲取馬克思主義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以人民為中心、立志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實現社會建設與發展的“共建共治共享”,毫無疑問,“必須堅持胸懷天下”這一立場觀點方法正是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求解放的終極價值追求。
二、中國共產黨的世界眼光——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的過程中,除了要堅持“兩個結合”,“在改革中守正創新、不斷超越自己”[4];還要鍛造和拓展世界眼光,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將這些優秀文明成果創造成為適合中國具體實際的養分為中國所吸收和使用,“在開放中博采眾長、不斷完善自己”[5]。
中國共產黨歷來善于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這種海納百川的態度最直接、最突出、最鮮明地表現在中國共產黨對待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的問題上。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人類文明積累的重要時期,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肯定了資本主義在歷史上起到的“非常革命的作用”,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是人類歷史上巨大的進步,資本主義社會創造出的“市場經濟”帶來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這是人類創造出的優秀文明成果之一。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一種社會形態,它會在資本主義創造的這個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生產力極大發展的基礎之上,通過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方式實現,若沒有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和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人們就會因為物質的短缺而陷入對生活必需品的爭奪中,造成貧困,這不會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但是,中國共產黨卻是在生產力低下、物質條件極不豐富的國情下帶領全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鄧小平同志指出:“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6]因此,正如馬克思肯定了資本主義在歷史上起到的進步作用一樣,中國共產黨借鑒吸收了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市場經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謂的“借鑒吸收”絕不是要做西方理論的搬運工,而是要在“借鑒吸收”的基礎上“創新”,要讓這些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能夠符合中國的國情、符合中國的實際為中國所用。那么怎么“創新”呢?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7]這就剝離了社會制度與經濟體制的關系,中國共產黨借鑒了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一優秀人類文明成果,把它看作是發展生產力的工具,在這個基礎上創新,將“市場經濟”套上社會主義的龍頭,讓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服務,走在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創新創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習近平總書記評價道:“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造。”[8]從中國共產黨對待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的問題上、從中國共產黨借鑒吸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文明成果并加以創新的實踐例證上,足見中國共產黨的廣闊胸懷和世界眼光。
當然,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絕不僅僅只有借鑒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寶貴經驗這一項,我們還要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在治國理政方面的良好經驗、在各類大型工業產業方面的先進科學技術、在歷史文化方面的優秀精華等等,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的發展博采眾長,兼收并蓄。這正是“必須堅持胸懷天下”這一立場觀點方法的鮮明體現和有力證明。
三、中國共產黨的國際擔當——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中國必須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時,與世界各個國家一起共同推動世界的發展與進步。中國共產黨的國際擔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創新了大國崛起的新路;二是中國為全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方案”。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9]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部長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注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中提到,在過去500年人類歷史上的16次大國崛起中,有12次都發生了戰爭。中國的崛起令西方國家憂心忡忡,他們將中國的崛起視作威脅且充滿疑慮。然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和為貴的國家,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更是始終重視“和平”的發展理念,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再到“和平發展道路”,黨的“和平發展”理論逐漸形成并不斷深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已有的“和平發展”理論基礎上進行創新,提出了新理念、新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新理念改變了國際上所謂的簡單對立思維,提倡“求同存異”,這是一種全新的“共存”理念。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10]我們絕不走資本主義充滿“血與火”的老路,不搞殖民地、不搞附屬國,而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都想追求振興與發展,這是世界各國之“同”;而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西方國家堅持走資本主義道路,這是中國與西方國家之“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國際舞臺上強調:“中國歷來主張各國人民有權選擇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11]我們選擇了由“替代”轉向“共存”的現實路徑,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創新了大國崛起的新路——和平崛起。很顯然,中國共產黨放眼于整個世界、關乎全人類命運的大視野、大格局,正在不斷地“改變世界”,努力重構國際關系與人類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面對世界變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全人類必須聯合起來,才能克服時代賦予世界的共同難題。中國始終認為“各國應該堅持人類優先的理念,而不應把一己之利凌駕于人類利益之上。”[12]中國共產黨是由馬克思主義武裝的政黨,最明白“人民”的價值和“實踐”的含義,大道至簡,實干為要,中國共產黨立足于全人類,始終帶頭為全球治理現代化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例如,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經驗;中國共產黨同國際社會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共同推進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反對單邊主義,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推進國際安全和世界和平發聲;中國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提供了有關疫情防控工作的很多有益經驗。種種案例,都凸顯出中國共產黨履行大國大黨責任、堅守和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完善全球治理的國際擔當。這正是“必須堅持胸懷天下”這一立場觀點方法的最深刻、最直接體現。
四、結語
“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13]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始終以大視野、大格局、大情懷、大擔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用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立己達人,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深化對“三大規律”的認識,真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411.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20:74.
[3]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共產黨員網.2018-05-04.https://news.12371.cn/2018/05/04/ARTI1525424759799964.shtml.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20:76.
[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20:76.
[6]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225.
[7]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373.
[8]習近平.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EB/OL].求是網.2022-05-15.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05/15/c_1128649331.htm.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136.
[1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2009:822.
[11] 習近平會見出席“2019從都國際論壇”外方嘉賓[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9-12/03/content_5458185.htm.
[1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20:209.
[1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外文出版社.2022:424.
作者簡介:翁倩玉(1994.12-),女,漢族,江蘇震澤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