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表征,更是新時代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主力點和切入點。將高校思政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結合,不但能夠豐富思政教育內容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且還有利于促進社會向前發展。基于此,本文從對接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加強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運用新型平臺工具營造思想氛圍、加強思政師資團隊建設等提升思政教育質量的策略出發,對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及融入路徑深入研究,為促進傳統文化思政育人的工作發揮成效。
[關鍵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思政教育;思政教育資源;教學體系;思想氛圍
引言
現階段,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各種社會思潮在我國傳播和蔓延,面對新時代社會多元化思想資源的挑戰,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成為當前思政課改革的重要實踐內容,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的同時,塑造大學生明確的理想信念、培養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一)豐富思政教育內容
中國歷來是一個重視德育教育的國家,在遠古時期就有了德育思想的萌芽。在夏商周時期之前,我國實行禪讓制,將道德修養與政治實踐結合在一起;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成為“德育”的集大成者,更是注重個人在道德品質上的完美無缺;漢朝時期,舉孝廉更是我國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的重要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吾日三省吾身”等更注重提升對思想道德的精神境界,對高尚道德品質的追求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成為現代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因此,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相結合,能夠充分利用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為思政教育內容提供優質的文化資源,豐富高校思想教育的內容。
(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方面,伴隨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了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通過網絡每天都能夠接收到海量信息,這些信息會對大學生的思想與價值觀產生一定攻擊。另一方面,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生活節奏顯著加快,大學生受到的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也與日俱增,這使得大學生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
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進行有機結合不但能夠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讓傳統文化搭上網絡的快車,著力強化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感染力。使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的價值理念內化于大學生心中,提高思維辯證能力,緩解信息多元化帶來的思想沖擊。同時,自覺將價值理念外化于自身理想人格塑造的準則,樹立遠大理想,擁有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實現個人全面發展[2]。
(三)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為重要的象征,在建設社會主義的特色中國的過程中,必須取精去粕,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下,注入新的活力,不斷發展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
現階段,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向的關鍵時期,從表面上看,推動我國不斷發展與進步的是科學技術與創新能力,但在本質上推動我國社會不斷前行的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經過幾千年文化熏陶所形成的誠信、百折不撓、堅持不懈、敬業、愛國等高尚道德品質,以及對和諧文明與自由平等社會的追求。將思政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結合,不但有利于對傳統文化賦予現代的意義,提高我國文化自信;更利于推動傳統文化創新發展,不斷實現以文化競爭力驅動社會生產力。
二、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進行有機結合的主要策略
(一)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提升思政教育質量
1.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思政教育資源
部分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想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內容進行有機結合,高校與高校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充分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找到傳統文化中與高校思政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德育重點內容具有較高的適配度的內容[3]。高校與高校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完成思政教育資源的拓展工作。
首先,高校應打破學科壁壘,提高思政內容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多數高校都設有漢語言文學、歷史等專業,這些專業的部分教學內容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與思政教育具有較高的適配度。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以及中國古代文論等課程所教授的內容都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具有很多思政內容,思政教師可以通過向漢語言教師尋求幫助、以及旁聽等方式將這些專業課程中能夠用于思政教育的內容進行整合。中國古代史與中國近代史都是歷史專業的重要教學內容,思政教師可以選擇同樣的方式完成對歷史專業思政教育內容的整合工作。
其次,高校應整合有益資源,擴展文化育人的新手段。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師可以通過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重要歷史事件和古籍人物等要素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推動傳統文化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對學生思想品質的塑造。另一方面,通過走訪探究各類文化源地、文化遺址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脈絡和價值特色,更好涵養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除此之外,思政教師要緊跟時政,認真領會我國在很多重要會議中提及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做好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履行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人才培養目標。
2.對接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提升思政教育質量
伴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得到重視,但對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哪些內容融入思政課,這是當前至關重要的一個問題。新時代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精髓要義,聚焦時代賦予傳統文化發展新的歷史內涵與任務,成為高校思政教育者需要進一步探索的課題。
首先,尋找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研究的切入點。部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產生時間距離今天較為久遠,這使得這些傳統文化中所體現出的思想價值觀與今天的思想價值觀存在較大差距,而教師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忽略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價值觀的對接工作,導致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于思政教育工作后,并未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因此,高校教師需要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政教育的切入點。中國文化發展至今,盡管發生了較大轉變,但是也存在許多始終如一的精髓要義,文化所承擔的歷史任務、以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共通之處都可視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研究的切入點。
其次,做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價值觀的對接工作。做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價值觀的對接工作應從加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入手。一方面,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了解,思政教師與學生存在一定年齡差,二者在思想價值觀上也存在較大差異,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認識學生的多元價值觀,才能保證文化對接工作的質量與效果[4]。另一方面,教師在通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文化的產生背景,這有益于學生充分認識傳統文化,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注意強調傳統文化產生與背景與我國現代社會背景的共通之處,有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吸收與轉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思政教育質量。
(二)優化思政教學建設,做好傳統文化的融合工作
1.加強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
為進一步推進思政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高校必須加強思政教育教學體系的構建工作,完善思政教育課程設置、更新思政教育教材,使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融合在高校思政教學體系中,高校能夠在適配度較高的課程設置與課程教材的支撐下開展思政教育,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
首先,高校必須完成思政教育內容的整合工作與教材的重新編訂工作。高校應在做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內容的整合工作的基礎上,結合思政教育重點進行教材的重新編訂,豐富思政教材的內容,將思政教育中一些泛泛而談或者過于空虛的內容進行替換。教材作為高校教師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思政工作的質量,重新編訂教材,能夠提升思政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匹配度。
其次,高校需要做好課程體系的調整工作,強化思政教育的實踐性。在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下,思政教育課主要以理論課為主,缺乏實踐內容的設置與安排[5]。因此,在調整思政課程體系的過程中,高校應加入實踐課,平衡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比例。一方面,學校可以設置一部分文化工藝品制作課程,將思政教育與傳統工藝品的制作相結合,讓學生在工藝品的制作過程中體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高尚的道德品質內蘊。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安排一些短視頻、紀錄片、微電影、文章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征集大賽,從而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加強其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使其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自我思政教育。
2.運用新型平臺工具,營造良好思想氛圍
伴隨我國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以及新媒體已經成為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基于此,新媒體、互聯網等新型工作是現階段營造思想氛圍的最佳工具。
首先,重視現代科技對傳統文化的驅動作用。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互聯網等工具,構建線上思政教育平臺,在平臺上推送一些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思政教育相關的內容,并將一些優秀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料進行上傳,以現代科技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提高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例如,高校可以上傳一些能夠體現中國文化精神的文章,以及《河西走廊》《國家寶藏》等與中國文化相關的紀錄片。另一方面,高校應做好學校思政教育賬號的經營工作,將一些重點教學內容做成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以便學生在瀏覽這些新媒體平臺時,能夠看到高校推送的有關思政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圍,促進思政教育質量的提升[6]。
其次,積極利用網絡載體改革教學模式。高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段,用全新的傳播方式、先進的教育方式去打造符合時代情景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從多方面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如,將一些網絡中受大學生歡迎的表情包、以及一些實時事件的短視頻遷移的思政課堂中,用于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或者,高校教師可以針對一些教學重難點,進行微課錄制,通過線上教育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形式,創新教學模式,吸引學生注意力等,充分釋放傳統優秀文化的育人價值。
3.加強思政師資團隊建設
高校教師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終質量。但是參照我國思政教育現狀可以發現,多數高校思政教師雖然具備扎實的思政理論知識,但是并不具備深厚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蘊,在將思政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結合的過程中難免力不從心[7]。因此,為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性,高校需要加強思政教師團隊建設,對思政教師進行相關培訓。
首先,高校需要針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對思政教師進行培訓。高校可以安排校內具有深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內蘊的教師對思政教師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幫助思政教師理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脈絡,方便其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整合與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其次,高校應該為思政教師安排一些教研活動,給予高校教師互相借鑒教學經驗、交流教學心得的機會。思政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有機結合尚處于探索嘗試階段,高質量的教研活動有利于相關工作的繼續推進。最后,高校需要做好思政教育的監督工作,安排專門的聽課小組,針對思政教育的開展情況進行隨機抽查,從而了解到思政教育的真實情況,及時完成對思政教育工作的調整與優化,同時也能確保思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不斷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融合。
三、結語
現階段,高校在思政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問題上還處于嘗試探索階段,存在缺乏相關經驗、教學內容與教學體系有待完善等重要問題。高校與高校思政教師需要集中力量,不斷嘗試與創新,并在教學試驗中不斷汲取經驗教訓,優化現行思政教育。
參考文獻:
[1]李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意義及路徑——以茶文化為例[J].福建茶葉,2022,44(07):149-151.
[2]朱麗.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22,24(03):22-25.
[3]張狂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對鄉村振興的影響研究[J].中國果樹,2022(02):126-127.
[4]李佳樺,張宇.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路徑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12):74-76.
[5]王會貞.淺論如何通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建設[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0(11):27-28.
[6]蘭懷昊,王一名,逯遙.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運用解析[J].學園,2020,13(15):87-88.
[7]王光利.基于“嵌入”理論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類課程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6):197-199.
作者簡介:張凱超(1997.4-),女,漢族,山西陽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