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中國經濟發展和深化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具有時代特征,從而更好地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現實社會的指導價值。本文主要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進行了研究,旨在完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為社會發展建設提供思想支持。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中國;發展
[中圖分類號]B27?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1.018
一、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時代背景
隨著中國不斷發展壯大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的哲學家們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哲學理論和方法。在此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派作為中國哲學的重要傳統,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研究[1];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正在不斷地吸納和融合其他哲學思想和文化元素,以適應當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革。
在全球范圍內,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興起也反映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新認識和探索。伴隨著世界經濟和社會的快速變化,對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問題的理解和解決需要不斷地更新和升級。在此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和思想也在不斷地與其他哲學流派和文化元素進行交流和碰撞,以尋求新的理論突破和實踐路徑。
因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興起,不僅是對全球范圍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和續寫,也具有時代特色和社會現實的反映,它對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世界哲學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二、糾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過時論”的思想誤區
簡單來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時論”指的是在新的發展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失去了指導當下政治經濟發展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種強調當下世界政治、經濟環境儼然發生了變化,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過去環境下形成的理論,其早已經過時,何談能夠引領當代社會發展;另一種則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歷史上曾有過一定的作用,但認為它已經無法適應當代社會的變革和發展[2]。
這種“過時論”的思想誤區是錯誤的,因為它忽略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和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以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為基礎的哲學體系,它從根本上揭示了社會和歷史的發展規律,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思想工具和理論指導。這種哲學思想具有普遍性和歷史性的特點,不會因社會的變化而失去其基本意義和價值。
所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社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當前,世界正面臨著種種挑戰和困境,如全球化、經濟危機、貧富分化、環境問題等,這些問題反映了當代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這就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和方法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解決。同時,中國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和變革,需要更加深入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和方法,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哲學理論體系,優化中國實踐發展路徑。基于此,糾正“過時論”的思想誤區,強調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性和時代意義具有必要性。
三、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新境界
(一)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和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發展到新境界
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和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一方面,探索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融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善于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充分闡釋了認真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性,可見只有牢牢把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規律性和必然性,才能充分挖掘歷史中蘊含的社會發展規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在這一背景下,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和應用變得更加重要[3]。為此,有必要對當下社會環境進行研究,探索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融合策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打開社會發展新局面。
另一方面,推進歷史唯物主義的創新發展。在當代中國,歷史唯物主義的創新和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課題。例如,在數字化時代,如何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解讀和應對數字化對歷史和文化的沖擊,成為一個重要問題。中國的學者也在通過對數字化時代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研究,以此推動歷史唯物主義的創新和發展。我國在數字化時代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了創新,取得了一定的創新成果,比如中國國家圖書館就推出了“數字圖書館”項目,該項目利用數字化技術將圖書館館藏的珍貴文獻、歷史文化遺產等數字化存儲和呈現,使其能夠更加方便地被公眾使用和了解;同時也借鑒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深入探究歷史和文化的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為公眾提供更加準確、深入的歷史文化知識。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與辯證唯物主義的關系。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密切相關。比如“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這個工程是中國政府為了防止沙漠化而實施的一項重大生態工程,目的是在中國北方地區建立一個防護林體系,有效地防止荒漠化和沙漠化的蔓延;在建設過程中,政府充分考慮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即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兼顧當地居民的生計問題,通過與當地居民的合作建立了一些生態旅游項目和當地特色產業,這樣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為當地居民提供了經濟收入,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由此可見,這個工程便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與辯證唯物主義的關系。又比如“南水北調工程”是一個涉及多個省份和城市的大型工程,建設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經濟效益和社會穩定等多個方面的因素,相關政府部門在在方案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從整體和全局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了南水北調工程對涉及區域的影響,科學制定方案,保證了工程的順利實施。
(二)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發展到新境界
政治經濟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充分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應用在實際中,更能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當代中國深入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為政治經濟發展提供了指導思想。
1.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理論中的生產力理論、經濟危機理論和經濟發展階段理論。現如今,中國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思想進行了研究,并將其應用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加大對科技、教育等領域的投入,加強對創新型企業的扶持和引導,優化產業結構,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等,這些措施都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應用[4]。
從加大對科技、教育等領域的投入角度分析,科技和教育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蘊含的一種思想。因此,中國政府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加大對科技、教育等領域的投入力度,加強對創新型企業的扶持和引導,促進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
從優化產業結構的角度分析,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可發現,產業結構的優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因此,中國政府通過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優化了生產要素配置,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
2.推進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經濟全球化發展程度不斷加深。為提高經濟發展水平,中國需要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便于形成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推進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中的國際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為此,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思想作為開放型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
中國也的確在該思想的指導下取得了一定的開放型經濟建設成果:一是擴大對外開放,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包含著對外開放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這一思想,在推進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中,中國政府積極擴大開放、放寬市場準入、優化營商環境以及吸引外資和人才,促進國內企業與國際市場的融合;二是深化國際合作,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可得知,國際合作是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手段,中國政府積極深化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加強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三)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到新境界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大理論,我國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主動地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推進創新驅動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涵蓋著社會的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推進生產力發展是實現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的思想。當前,中國政府通過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創新創業等方式科學地借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持續增長提供了重要動力。其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科技創新和創業發展,比如設立了一系列創業孵化器、投資基金和科技園區;出臺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和研發;加大了對科技創新的投資力度,鼓勵企業和高校加強科技創新和研發,投資了大量的資金用于高科技領域的研究與開發,例如人工智能、5G通信技術、新能源等[5],不僅推動了科技創新,也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其次,中國政府通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企業進行創新。例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措施,打擊知識產權盜竊和侵權行為,保護知識產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這些措施為企業提供了更加穩定和可靠的創新環境,加快了科技創新的步伐。[6]
四、結語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個已經被證實并已經被廣泛應用的理論體系,對于指導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不斷深化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不斷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將會持續深化發展,同時也能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更加輝煌的發展成就。
參考文獻:
[1]李慧娟.“術語的革命”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體系的構建[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8-25.
[2]白剛.從“教科書體系改革”到“學術體系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20(2):103-116.
[3]郝天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基本原則與推進路徑[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20,37(4):47-48.
[4]王海鋒.重大哲學命題與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體系——基于學術史的歷史性檢視與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2(6):105-114+181.
[5]歐陽英.把馬克思主義本土化講好——學習艾思奇同志,努力做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積極踐行者[J].社會主義論壇,2020(11):11-12.
[6]曹典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范式不可替代的世界觀根據[J].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19(00):3-18+286.
作者簡介:董芳(1990.8-),女,漢族,甘肅天水人,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