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國琴
摘 要:隨著時代發展,近年來我國各領域進步迅速,玉米種植便屬于其中代表。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的農作物之一,在整個農業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合理運用栽培技術并進行病蟲防治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簡單討論玉米種植現狀,深入探討高產玉米種植技術要點和病蟲防治要點,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玉米種植;病蟲防治;科學定苗
玉米作為我國的主要農作物之一,具有產量高、可種植范圍廣、種植條件低等特點,可作為食物原材料和動物飼料。為了最大限度保證玉米的產量和質量,應設法規范玉米種植技術,保證農戶掌握科學的玉米種植技巧,同時應結合不同地區實際情況,持續優化玉米種植技術,更好實現增產增收目標。
1 高產玉米種植現狀
1.1機械化程度不高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業不僅僅采取傳統的種植方式,一部分地區已與機械化相結合,從而提高生產的效率,但是距離完全實現機械化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大部分農戶的土地相對較少,無法大規模種植,這也是導致無法機械化種植的原因,小范圍機械化種植的成本較高,但人工種植的效率又普遍較慢,在土地的限制之下,大部門農戶選擇人工種植,節省成本的同時犧牲了大量的時間。因為劃分原因,部分農戶的土地并不是連在一起的,之間隔著一定的距離,這也是導致不能實現機械化生產的重要原因,機械化生產可以根據土地面積進行核算成本,總體面積適合機械化生產的同時,因為土地的分離而無法進行實際的機械化生產,只能通過人工進行種植,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導致農戶沒有時間與精力去研究如何提高玉米的產量,從而無法使玉米增產增收。
1.2玉米選種存在問題
玉米種子的選擇是玉米種植的根本,很多農戶在玉米種子選擇上并沒有明確認知,很多時候選擇聽從經銷商或者其他農戶推薦,這很容易導致玉米種子選擇出現問題,如無法適應土地實際情況。不同品種的玉米存在不同特性,如有的種子適合平原地區,但農戶并不了解其特性,將其種植在山地上,這會直接影響玉米產量和質量,導致農戶利益受損。玉米種子選擇錯誤很多時候難以由農戶及時發現,哪怕確定問題源于種子,且在下次種植時更換玉米種子,但試驗種子的過程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最終也不一定能取得預期效果。隨著科技的進步,市場上還會出現各種新型玉米種子,這對農戶來說無疑面臨著更大的困難,新型種子研發的目的在于幫助農戶增產增收,然后農戶無法選擇適合自己土地的種子,無法達到增產增收的同時甚至還會減產,從而影響經濟收入,導致農戶不愿意更換種子,這對于玉米的增產增收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難。
2 高產玉米種植技術要點
2.1種子處理
播種前7~10天進行種子處理。浸種:把種子用清水浸泡12h,水溫不超過30℃,再把種子放入40℃溫水中浸泡1~2h (以手捏成團、落地即散為宜),撈出后放入涼水中,以利于發芽。藥劑拌種:在播種前按種子量加入適量的藥劑拌勻再播種。種子包衣:用30%的種衣劑包衣(即在包裝袋內加3%的多菌靈溶液,使其呈乳狀),用量為每10kg種衣劑加水30kg拌種。將種子用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200倍液處理7~10天后播種,藥劑拌種后再進行1次浸種,然后再播種。
2.2選地整地
選地整地是玉米栽培技術中重要的一環,選好地才能獲得高產量和品質。在玉米種植前要進行土地清理,在土壤中施入適量的農家肥,然后翻耕做畦。翻耕后再施加少量的氮肥和磷肥,然后耙平,最后做成壟寬60cm、溝寬30cm的小壟即可。在選擇種植區域時,要考慮土壤條件、氣候環境等。例如,要避免重茬種植的現象,因為重茬種植容易引起病蟲害暴發。此外還要做好施肥工作,將有機肥、化肥以及復合肥混合后施用至土地中。
2.3合理施肥
玉米種植前應施足基肥,不同地區和不同種植條件所選擇基肥的種類與用量不同。基肥以農家肥為主,同時適當補充磷肥、鉀肥和復合肥等。在玉米種植過程中,應根據品種的特性和土壤肥力狀況選擇施肥方式與方法。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對不同品種的玉米應適時進行追肥。玉米在幼苗期時,一般要用氮肥(尿素)、磷肥(過磷酸鈣),在大喇叭口期時,需要用氮肥(復合肥)、鉀肥;到了成熟期階段,則需要用磷肥(鉀肥)與氮肥混合使用。具體施肥量要根據當地的土壤肥力狀況、植物需肥規律以及農作物品種特性來確定。
2.4適時播種
玉米在播種的過程中,應根據當地的氣溫、土壤肥力、玉米品種等因素來確定最佳的播種時間。在選擇合適的玉米種子后,要結合土壤肥力和玉米品種進行播種。在土壤肥力不足的地區,則可采用種子處理后再進行播種機播種的方法。玉米在播種過程中,要按照種植技術要求控制好播種量。一般情況下,在播種時,每平方米需要3g左右的種子,在間苗過程中,應注意不能損傷苗,保證苗全、苗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要根據種植密度控制好種子量,同時還需將土地平整好后再進行撒播,最后再選擇合適的播種機進行播種,同時還要注意將玉米與種子之間進行隔離種植。通常情況下,每667m2可用1.5~2kg的玉米種。
2.5科學間苗與定苗
間苗與定苗是保證玉米幼苗生長健壯的重要措施,合理定苗與間苗,可以有效避免玉米幼苗出現缺壯現象。首先,在定苗過程中要將不需要的幼苗拔除,防止其受到病害而導致死亡。其次,在進行定苗時,要保證合理的株距。最后,要結合品種特性來確定合理的植株高度。一般來說,早熟玉米品種種植到第三片葉左右時便可以間苗。另外,玉米間根時間為6月初至6月底,由于此時玉米幼苗生長緩慢,所以建議間根工作在6月中下旬進行。
2.6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是玉米種植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在玉米栽培過程中,需注意合理輪作和施肥。在施肥方面,玉米田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但需注意與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在除草方面,應根據田間雜草種類進行不同的處理,一般情況下,采用人工拔除雜草的方式進行除草。同時需在玉米抽雄前,噴灑除草劑并中耕培土,使植株根部向外延伸,防止發生倒伏。此外,還可對有病蟲害的植株進行防治。玉米抽雄后的5~7天為玉米生理代謝最為旺盛時期,也是病蟲防治的關鍵時期,在抽雄期間需要注意田間病蟲防治工作的進行。
2.7玉米需水規律
玉米生長發育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與土壤墑情密切相關,但與水分的多少并無直接關系,不同品種對水分要求也不同。玉米對干旱最敏感,當氣溫低于5℃時,莖葉生長受阻,溫度低于10℃的低溫或土壤水分過多,會影響種子發芽,氣溫低于10℃時不能萌發,當氣溫低于0℃時葉片開始萎蔫,10~15℃即可自行恢復,低于10℃則會發生凍害,當氣溫高于10℃時,葉片卷曲,根系發生窒息死亡,葉片失水時,葉片脫落。另外,幼嫩植株仍保持原狀不動,在這種情況下,幼嫩葉片呈深綠色,生長旺盛,根系生長緩慢,如果出現干旱或者天氣變化引起植株生長失調,就會造成玉米不同程度死亡。在整個生育期中,對水分的需求最迫切且其影響最大,一般情況下,每公頃土地能提供1000~1500m3的新鮮空氣、0.05mol/L左右的氮(N)、0.15kg/hm2以上的磷和0.04kg·h-1的有效氯的空氣量,對生長環境質量要求高,缺水將會導致根系生長不良,莖稈變短變粗,節間伸長很短,葉片卷曲脫落導致產量下降,而且嚴重影響出苗率,所以合理灌溉對玉米增產十分重要。
2.8適時收獲
收獲時間根據種植玉米的品種和當地的天氣條件來確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采用機械收獲的方式,通過機械收割作業,可以實現秸稈還田。也可以采用人工收獲的方式,但在人工收割過程中要注意對收獲機進行保養和維護工作,一般情況下,當玉米穗完全干縮、玉米籽粒灌漿飽滿、莖稈粗壯、穗型端正時即為最佳收獲時間。要充分發揮出玉米品種的特性,充分利用好陽光、水源等自然條件,充分發揮好機械力量,使收割作業順利進行,合理安排機械設備,注意保護好機械設施設備。上述措施的有效實施可以使玉米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進而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另外,為了有一個更好的收成,還應做好秸稈粉碎工作,以保證秸稈充分腐熟后才能作為肥料施入土壤內。
3 高產玉米病蟲防治要點
3.1玉米穗腐病
玉米穗腐病是導致玉米減產的主要原因之一,成因包括種子感染、機械損傷和氣候影響等。這一病害最容易出現在玉米穗頂部,而在玉米穗中則會發生更多的問題。穗腐病主要會影響玉米果穗,使其變黑或者腐爛。在發病初期,果實中會出現一些褐色小斑點,之后斑點越來越大,直至整個果實都被感染上了這種顏色。玉米穗中出現腐爛時要及時將其拔出、清洗以及晾曬。當發生玉米穗腐病時,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進行防治:第一,通過輪作進行防治,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其他作物對這一病害進行再次侵染。第二,要合理控制種植密度并嚴格控制氮肥的施用。第三,要提高種植人員對于病蟲害的防治意識。第四,在蟲害發生之后及時噴灑藥劑等進行相應的處理。目前在我國部分地區應用無人機進行病蟲害防治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無人機并不能完全滿足病蟲害防治的要求,因此需要使用更多先進設備。第五,加強對于玉米田中病蟲害發生情況的監測,如果出現一定程度的病蟲害,就需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1]。
3.2玉米螟
玉米螟又叫玉米鉆心蟲,其幼蟲以吸食莖稈汁液為主,其成蟲則會取食雄花,造成雌花無法開放而導致減產,它是玉米生產過程中的一種常見害蟲。該蟲害具有很強的破壞性,它不僅會對植株造成傷害,還會使其產量降低。玉米螟常出現在干旱或潮濕的環境中,一旦這種情況發生,那么就可以用生物殺蟲劑進行防治。可以用毒死蜱或甲氰菊酯等農藥進行灌心滅殺,使用含有吡蟲啉等殺蟲劑的藥劑進行拌種防治,或者采用玉米收獲后的玉米田和其他作物進行輪作倒茬防治。玉米螟可采用煙熏法進行防治,用200g敵敵畏、2~2.5kg煙葉和20kg左右的細沙土制成煙劑熏煙。在玉米螟發生時,可以采用噴施化學藥劑或生物藥劑的方法進行防治,常用的化學藥劑有5%雙效滅殺菊酯、50%馬拉硫磷等。若玉米螟已經嚴重危害到玉米地塊,可采用人工摘除蟲苞方法進行防治,也可以采用農業手段對害蟲進行防治,在噴灑農藥之前將地里的雜草拔掉并集中焚燒處理,這樣可以有效減少藥物對于土壤結構造成的污染。防治玉米螟可用的農藥有:25%滅幼脲3號懸浮劑500倍液、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20%噻蟲嗪乳油2000倍液等[2]。
3.3大斑潛葉蠅
大斑潛葉蠅又稱玉米斑潛蠅,是危害玉米葉片的一種主要害蟲。當幼蟲從葉鞘鉆入到葉片當中時,它們就會將葉片表皮蛀成一個洞,嚴重影響玉米的光合作用。當大斑潛葉蠅幼蟲在葉鞘中進行取食時就會將葉鞘咬斷,進而從莖內進入到莖稈當中危害其他植物,這種危害主要會導致玉米的產量下降。對于玉米田來說,大斑潛葉蠅有三種主要危害方式:第一,在葉片上形成透明的孔洞。第二,會進入到莖稈當中進行取食。第三,在莖稈當中吸食汁液并導致木質部出現腐爛情況。當大斑潛葉蠅幼蟲期進入到危害期之后,就能夠使植物失去光合作用能力,同時還會使植株生長受阻。如果在玉米田中出現這種情況,就可以通過使用藥劑的方式來進行防治。在成蟲產卵期,可以噴灑3%敵殺死乳油2000倍液以及5%滅幼脲3號懸乳劑2000倍液或者40%滅百可乳油1000倍液,每隔7天噴灑一次殺蟲劑,連續噴灑3次。當玉米田里出現大斑潛葉蠅的幼蟲時,就可以噴灑5%的溴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10%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以及20%氟蟲腈懸浮劑2000倍液、20%丙溴磷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3]。
3.4粘蟲
粘蟲的幼蟲會啃食玉米幼苗和葉片,并且使葉片變成白色并在葉面上形成網狀。為了防止這一蟲害的發生,種植人員要及時清除田間雜草根莖和枯枝落葉,在用藥時,可以使用5%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藥劑進行防治。為了更好地控制蟲害的發生,可以使用黑光燈或者高壓水槍等方式來消滅蟲害,降低其對玉米幼苗的危害。如果當地粘蟲發生嚴重,需要在蟲害初發階段就對粘蟲進行防治,從而降低后期的蟲口密度。另外,還要做好防治粘蟲成蟲的準備工作,在成蟲出現時可通過燈光誘殺和釋放赤眼蜂等方式來消滅。粘蟲具有一定程度的遺傳性,如果當地存在較多個體發生了這種蟲害情況,就可以采用集中處理等方式來進行控制[4]。
3.5莖腐病
莖腐病主要影響玉米的根部,引起葉片枯萎,莖稈腐爛。玉米莖腐病的發生和氣候有很大關系,如果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發生該病害,那么癥狀就會更加嚴重。具體表現為玉米葉片上會出現黃綠色或褐色斑點,隨后病斑不斷擴大,病斑內部變黑和腐爛,葉片會被破壞或卷曲。在玉米生長的中后期,還會出現枯心苗和黑穗病情況。防治措施如下: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75%敵克松可濕性粉劑800倍液、8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5]。
玉米作為我國的主要農作物之一,提升玉米質量和產量具有較高現實意義,為實現該目標,各地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保留傳統種植技術優勢的同時,設法創新和規范玉米種植技術,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黃于波.淺談玉米種植技術及推廣應用核心要點構架[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05):17-19.
[2]鄭玉山.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及病蟲防治要點[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01):198-199.
[3]陸梅.貴州省青貯玉米種植技術要點[J].農技服務,2023,40(01):74-77.
[4]潘建.遼寧省玉米種植技術要點及其推廣應用[J].農家參謀,2023(01):13-15.
[5]郭孟群.玉米種植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要點[J].種子科技,2023,41(01):36-3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