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伶利
摘 要:玉米、大豆是貴州黔西南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既能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又能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材料,開展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發,對推動貴州黔西南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有重大的現實價值。本文首先分析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優勢,分析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中的現存問題,提出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策略,旨在優化創新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產業模式,切實提高貴州黔西南地區農作物生產種植效益。
關鍵詞: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
在當前條件下,玉米套種大豆為主的農藝措施是比較科學的農作物種植模式。在進行套種的時候,通常會選擇兩種具有很大差別的作物,其中玉米植株體積大,種植間距也大,而大豆植株體積小,種植間距小,兩種作物的光照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這就符合了套種模式種植的需要。
1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優勢
1.1優化利用光照條件
就農作物的種植而言,光能的綜合利用率不僅與種植作物的葉片面積大小、葉片中的葉綠素綜合含量有關,還與種植作物的植株總數、葉片的傾斜角度、葉片面積指數、農作物的種植方式密切相關。玉米套種大豆可以提高陽光的輻射綜合利用比例,相比于單純種玉米和單純種大豆,陽光輻射的綜合利用率可提高15%~20%[1]。在相同的土地范圍中,利用玉米和大豆的高度差異,可以制造出一條通風性能好、透氣性能好的“走廊”,既能提高二氧化碳供應,也能讓陽光直射到玉米底部。同時大豆植株高度較低,有助于強化植株間的漫反射光。另外,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時候,通常需要進行長波光照,對比分析早晨、中午、晚間,早晨、晚間的光比中午的長光波要多,進行玉米套種大豆栽培種植,在提高光密度的前提下,能夠提高光品質,為提高產量和收入水平,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提供了更多的外在優勢。
1.2農田微環境條件優勢突出
進行玉米套種大豆栽培種植,能夠使常規的大范圍單一種植玉米與單一種植大豆變為地頭邊壟種植,通風透光性更好,各方面提高二氧化碳供給,提高光照的利用比重,從而提高大豆與玉米的產量。此外,在提高產量的基礎上,還應充分發揮玉米增產的潛能,提高農田的單位面積生產效益。進行玉米套種大豆栽培種植,玉米植株苗高于大豆植株苗,所以可以將玉米植株苗變成在大豆農田中的一個擋風地帶,可以很好地減少土壤中水分的揮發,同時還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濕度,從而獲得更多的光照輻射[2]。
1.3產量提高
通過對玉米套種大豆栽培種植生產收益的研究,玉米套種大豆可以提高玉米、大豆的產量,玉米種植產量每公頃可提高75000千克,大豆種植產量每公頃可提高1500千克。所以,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模式的增產增效作用十分顯著,應該得到廣泛的應用。
2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中的現存問題
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模式的成功應用,促進貴州黔西南地區玉米套種大豆栽培種植模式全面發展,在我國大豆種植范圍不斷下降的情況下,貴州黔西南地區的大豆種植范圍呈現出強勁的增產勢頭。然而,當前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模式還面臨著諸多問題與弊端,對產量、效益與發展前景造成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其缺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適宜于玉米與大豆套種種植的耐陰、高效、優質良種比較缺乏,過去使用的品種已有了混雜的現象,此外,由于成熟期比較久,病害比較嚴重,對玉米套種大豆生產產量產生不利影響,而且生產的進程也比較不順暢。第二個方面是栽培方式缺乏規范性、科學性,以窄行帶寬為主的常規栽培方式造成大豆種植產量偏少。第三個方面是玉米套種大豆所造成的遮蔭問題較為突出。選育的玉米植株偏高,且成熟期偏晚,當玉米與大豆套種時,大豆被遮蔭的時間也比較長,在共作中,大豆比較容易出現倒伏問題,造成大豆產量和綜合生長效益不佳。第四個方面是根腐病和其他有害生物問題比較突出,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病蟲害問題。為進一步提高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質量,以及為我國糧食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真實有效的參考資料,必須且有必要持續加強對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模式的創新研究和成果應用。
3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策略
3.1合理選擇種植田地
根據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特點,對土質、土層結構均有不同程度的要求。通常選擇肥沃的土壤,土壤肥力以中等偏上為主,同時選擇土壤結構疏松、土層厚度大的區域,這樣的土壤具有很好的保肥和保水能力[3]。其次,選擇光照條件好、水源條件好的區域,注意遠離污染源區域,避免破壞農業環境。
3.2播種前
3.2.1選種
在確保高產高效栽培方面,選用優良品種是非常關鍵的。為了確保玉米套種大豆種植產量和效率,通常所選擇的作物種子具有較強的特性。在玉米品種選擇方面,選擇結穗大、籽粒緊密飽滿、種子發芽率大于15%、有較高抗倒伏性能、其他方面有較好抗病性能的玉米種子。在大豆品種選擇方面,通常應選用分支較少、不會出現炸莢現象的大豆種子,并且大豆種子的出苗率應在90%以上。
3.2.2種子晾曬
挑選優質的玉米和大豆種子之后,在種植之前,挑選晴朗天氣進行種子晾曬。晾曬天數控制在一到兩天之內,每天晾曬時長控制在三到四個小時之內,但是要注意避免被太陽暴曬。
3.2.3拌種
對于玉米種子,拌種時可使用包衣拌種方法。對于大豆種子,在種植之前可用烯效唑進行拌種處理,以每千克種子為單位,使用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16~20mg,將其放入塑料袋子里反復搖晃[4]。
3.2.4土地整理
在正式播種之前,必須進行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的基本辦法包含以下四種。第一種是翻、耢、耙,將整地深度控制在20cm左右,翻完之后需要耙耢2~3次,以保證土地平整。在進行整地時,可采用機械化連片翻耕方法,這可以大幅度提升整地效果。實踐證明,每隔三到五年進行一次深度翻耕,最佳翻耕時期為秋季翻、耢、耙,之后再進行起壟,這樣可以改善土地除草和滅茬的整體品質,對微生物的成長和大氣的流通有利,從而使土地的理化性質得到進一步改善。第二種是旋耕滅茬整地,利用旋耕機將上茬作物留下的余茬進行破碎,之后將這些被碾碎的余茬混合到泥土中,在小型旋耕機和四輪挖掘機的共同配合中,能夠提高旋耕滅茬機動性能。該方法適用于小面積的農田。第三種是春整、秋整,春整一般是在前茬莊稼收獲后進行滅茬,然后再進行基肥施肥、深度翻耕。如果土壤為黏土地,還需要在封凍之前進行一次灌溉。秋整可以提高作物的抗旱性,還可以對土體結構進行改善,為玉米套種大豆栽培生產提供良好土壤條件。第四種是輪作倒茬。種植玉米時,進行連作種植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但是不適合大豆種植。因此應采取合理的輪作倒茬整地方式,保證兩種作物的高產、優質。進行輪作,有助于充分使用殘肥,并保證土地中的養分平衡。但是要注意的是,需要以種植地區的自然環境、玉米套種大豆規則為基礎,進行科學輪作,以消除田間雜草,縮減病蟲害病原菌數量,調控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等。
3.3播種
3.3.1合理選擇播種時間
玉米在春季時節播種,可視地區天氣情況,適時提前播種,大豆在夏季時節播種。在貴州黔西南地區,播種時間可選擇在四月底到六月底之間。或者結合地區天氣情況,在降雨之前或降雨之后,適時進行搶墑種植。
3.3.2播種方法
在玉米種植方式選擇方面,可選用人工點播、機械直播、肥團育苗移栽等方法,每個穴行進行單株、雙株播種。在大豆種植方式選擇方面,可選用免耕橇窩點播、免耕機械直播等方法。在進行免耕橇窩點播時,每個穴播種四到五粒種子;在進行免耕機械直播時,每個穴播種三到四粒種子。
3.3.3合理把控播種密度
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要按不同的光照、溫度進行合理種植。在玉米播種密度控制方面,每667m2種植3000~3500株。每個穴留苗雙株,采用寬行和窄行相間排列的種植方式,其比例為155∶45時,地塊穴距應控制在38~44cm之間;其比例為120∶40時,地塊穴距應控制在47~55cm之間[5]。如果每個穴留苗單株,地塊穴距要縮減到二分之一。在大豆播種密度控制方面,每667m2種植9000~12000株。采用寬行和窄行相間排列的種植方式,其比例為155∶45時,地塊在寬行內種植3行,地塊穴距應控制在25~33cm之間;其比例為120∶40時,地塊在寬行內種植2行,其地塊穴距應控制在20~28cm之間。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種植區域的土壤肥力條件較好,地塊種植密度應當適當擴大,反之則縮小種植密度。
3.3.4秸稈覆蓋
玉米收割后,在窄行內原位覆蓋玉米秸稈。大豆收割后,在寬行內原位覆蓋大豆葉,從而達到還田保肥的目的。
3.4做好田間管理
3.4.1補苗
要將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運用到實際生產中,以達到提高產量和優產的目的,并充分利用好土地資源的技術優勢,種植戶要對田地出苗狀況進行密切觀察,如果出現缺苗斷壟的現象,就要采取相應對策,讓幼苗盡快得到補充,還可在缺苗的部位留雙株。在補苗之前,要注意種子的浸泡和催芽,以增強補栽效果。一般是在幼苗長出兩片到三片葉后進行補苗,直接栽種已經完成培育的幼苗,也可以把一些在密度大的地區種植的幼苗移植到缺苗處,在補栽后的五天之內,對幼苗成長情況進行觀測,如果幼苗成長速度太慢,可以適當增加施肥量,保證所補植的幼苗可以和先前種植的幼苗成長速度趨同。
3.4.2定苗
在玉米和大豆長出三片到四片葉片的時候,以幼苗的長勢為基礎,需要進行定苗工作,保證對幼苗進行及時的定苗和間苗[6]。如果幼苗苗情比較好,需要適當進行早定苗和早間苗,如果幼苗苗情不太好,則需要適當進行晚定苗和晚間苗。在幼苗生長二十天后,必須將地穴中的弱苗全部清除,以確保每個地穴中有一株健苗。一般情況下,每個穴種植大豆三株,種植玉米一到兩株。
3.4.3清除雜草
在播種前,可以利用整地進行高效除草,在播種后苗前,可以使用150mL乙草胺乳油對玉米、大豆行間進行噴灑,可以對農田雜草進行高效控制。在作物生長期間可以進行人工除草,也可以使用玉米、大豆專用除草劑進行定向噴霧等。
3.4.4施用肥料
在玉米種植過程中,每667m2施用1kg農家肥料,在種植前,要在窄行內挖一條溝,以667m2為單位,撒施50kg有機肥料,再搭配施用50kg復合肥料。在玉米大喇叭口生長期間,需要及時補充尿素,以667m2為單位,施用16~18kg尿素。在大豆種植過程中,以667m2為單位,施用20kg復合肥料,其中氯化鉀施用量控制在4~5kg,磷酸鈣施用量控制在30~35kg千克。要以玉米和大豆作物的生長狀況為基礎,適當地進行追肥,對于一些長勢不好的植株苗,可以在開花后進行追肥。
3.4.5病蟲害防治
玉米常見病蟲害包括玉米螟、蚜蟲、葉斑病、葉銹病等。
玉米螟在玉米拔節期以后出現,其危害嚴重,一般藥劑很難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在防治此類蟲害期間,應選用有效氟氯氰菊酯、甲維·噻蟲嗪等胃毒性藥劑,按照藥劑使用說明指示,將其兌水稀釋后噴施于玉米植株,達到較好的防病目的。蚜蟲多出現在玉米抽穗期,多集中在玉米植株幼葉部位,蚜蟲防治時可用吡蟲啉、吡蚜酮等藥劑。為防止造成減產,在玉米揚花期,禁用殺蟲劑。葉斑病是一種嚴重的病害,對玉米葉造成嚴重傷害,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就會造成整個葉子枯萎。防治葉斑病時,可應用甲基硫菌靈、多菌靈等藥物。在多云和多雨的天氣中,葉銹病是蔓延最迅速的一種病害,可以利用粉銹寧防治葉銹病。
在大豆生長過程中,經常發生的病蟲害有食心蟲、灰霉病、黑痘病等。食心蟲主要危害豆莢部位。一般情況下,大豆食心蟲會鉆進豆莢內,吃掉豆粒,防治大豆食心蟲時,可使用胃毒劑控制,根據玉米螟病藥劑防治方法,用同樣的胃毒劑控制。灰霉病主要侵染的是大豆的葉片和豆莢,在患病的地方會出現帶著灰色菌絲層的灰褐色病斑,而且會迅速蔓延。在防病期間,可選用多菌靈、腐霉利、嘧霉胺等殺蟲劑。當黑痘病發病時,主要危害的部位是大豆莖稈,導致大豆莖稈產生圓形的凹陷病斑,同時伴有腐敗,嚴重者可導致植株死亡。如果出現黑痘病害,可用甲基硫菌靈或代森錳鋅進行藥物控制。
3.5收獲
應該根據種植戶的種植需要來選擇玉米的收獲時間。面向想要吃到新鮮玉米的消費群體,收獲時間應該要提早,以免到后期影響玉米籽粒食用口感。如果需要制作玉米加工制品,制作飼料玉米,當玉米莖稈變得黃而不焦,玉米穗須干枯后進行收獲。收獲時使用機械設備,通過機器的秸稈粉碎作用,將玉米秸稈還地,增加土地的肥力。在大豆的收獲方面,種植戶可以在籽粒還沒有變色之前將其采摘,作為新鮮大豆食用。也可以在豆粒充分成熟以后、顏色已經變成黃色的時候進行采摘,但是采摘的時間不能太晚,防止出現大豆豆莢破裂問題,使得豆粒難以采集。收獲后通常會先進行晾曬,然后進行脫粒。
4 結束語
合理應用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農田優勢,實現玉米大豆的高產、增收,同時還能幫助農民提高收入。為達到高產高效的生產目的,需要農戶選擇合適的種植區域,進行科學選種,保證玉米和大豆種子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蟲害等特性,在播種前要做好整地工作,為玉米套種大豆栽培技術創造有利環境條件,適時播種,并加強田間管理,并進行病蟲害的有效防控,從而充分發揮玉米套種大豆栽培技術優勢,達到玉米大豆優產豐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云善良.玉米和大豆密植套種栽培模式及配套機械化探究[J].種子科技,2022,40(19):3.
[2]錢家中.玉米套種大豆高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J].廣東蠶業,2022(007):056.
[3]錢光憲,蘭云.玉米、大豆、大蒜苗間套作高產高效模式種植技術初探[J].種子科技,2022(004):28-30.
[4]蔣錦雷.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高產技術研究進展[J].數字農業與智能農機,2022(8):87-89.
[5]馬艷瑋,蒲甜,陳國鵬,等.玉米-大豆帶狀套作高產玉米葉片的生理特征研究[J].2022(5):611-616.
[6]孫玲,單維民,李丙軍.玉米大豆套種輪作的優勢及機械化增產技術[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2,2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