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勝
摘 要: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含量高達35%~40%,遠遠高于其他植物,同時大豆中還有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蘿卜素、異黃酮、核酸等營養物質,有助于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大豆擁有五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大豆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在全國范圍內廣泛種植,大豆可以用于制作各種大豆制品、榨取豆油、釀造醬油、飼料等,是良好的食物、飼料、工業原料。大豆在種植過程中,受到自然氣候、病蟲害以及栽培管理等影響,造成大豆產量低、品質下降,影響到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因此,提高大豆生產經濟效益,對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具有積極作用。農業科技的發展,各種新進的種植理念和技術廣泛運用在大豆栽培管理過程中,傳統的大豆栽培技術已經不適應現代大豆生產要求。因此,通過分析大豆栽培管理技術,提升大豆的產量與質量,才能進一步提升大豆種植生產效益。
關鍵詞:大豆種植;生產效益;栽培技術
1大豆的種植歷史
根據史料記載,大豆起源于我國,并且逐漸傳入其他國家,當前大豆的種植范圍十分廣泛。由于我國種植大豆的時間較長,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通過不斷采取產品優化等措施,我國大豆的品質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由于種植環節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我國目前培育的大豆并不能完全滿足高產量、高品質的要求,仍需要不斷加強對大豆種植技術的研究,完善當前的種植技術。當前我國大豆的品種眾多,不同種類的大豆特點也有所不同,有著不同的營養價值。除了種植大豆以外,我國還大量研發豆制品,使我國的豆制品行業快速發展。豆制品的加工工藝和處理方式不斷創新。我國研發了很多品味好、營養價值高的豆制品,滿足了人們的味蕾需求,同時出口量也隨之增加。為了確保豆制品的品質,對于大豆種植技術的要求也隨之提升。要科學育苗,做好大豆種植前的準備工作,如果存在土地肥沃程度不足等情況,需要根據當前土地政策合理規劃。目前我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優化大豆種植技術,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2大豆種植現狀
大豆種植在我國分布較為廣泛,種植歷史悠久,是我國多省份的主要經濟作物。大豆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營養物質,是非常理想的高質量食物。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由于糧食作物的生長規律,大豆和玉米是公認的高產作物,綜合近10年的數據,相比較之下,2012—2016年,我國大豆產量基本維持在1200~1300萬噸;2013—2015年,大豆的種植面積、產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隨著技術的創新,2016年以后,我國的大豆產量突破了1500萬噸,可以看出2016—2020年,我國大豆年產量比較穩定;2020年以來,受種植效益和農業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由于農戶對于玉米的種植積極性較高,疊加2020年玉米價格優勢明顯的影響,我國大豆供給市場有所上漲,產量由2019年的1809.14萬噸,提高到了2020年的1960.18萬噸。雖然種植面積及其產量均有所下降,但2021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為1.26億畝,產量為1640萬噸,還是比較穩定的。
3大豆高產高質量種植技術
3.1土地選擇
提高大豆產量最關鍵的一步就是選擇合適的種植地。首先,必須要保證土地較為平整且肥沃,內部含有的石塊等雜質較少。在選擇土地時要觀察內部是否含有之前種植農作物的殘余秸稈等物質,殘余物質過多會影響大豆生長。通常情況下要利用機械設備清除,在土地解凍前清除效果更好。其次,需要翻整土地,將翻整深度控制在25cm左右,主要作用是防止土地表面結塊,避免影響植物的呼吸作用。田間可能會存在一些較大的石塊,需要及時清除,避免后續大豆在種植的過程中,石塊等物質影響大豆扎根。除了需要考慮土地的位置以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上一季度種植過大豆的土地不能連續播種。主要原因是土地中含有大量影響大豆生長的害蟲蟲卵,這些蟲卵通常2~3年才會死去,因此需要定期更換土地種植的農作物種類,防止害蟲影響大豆品質。并且大豆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吸收土地中的鐵、鉬等稀有元素,重復種植大豆會導致大豆缺乏必要的生長元素,出現發育不良的問題。總的來說,對于選擇的土地而言,必須保證土地內部含有豐富的養分,能夠滿足大豆后期生長的養分充足,并且要根據當地的實際地質條件選擇合適的品種以及種植方法。
3.2科學選種
選種時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情況和土壤情況來權責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高產大豆品種應具備的特征:一是主根長,大豆是直根系作物,主根短不抗倒伏,有主根和須根之分,主根越長抗倒伏能力越強,主根越短抗倒伏能力越差。二是須根多,須根多的大豆品種抗病耐病的能力遠遠高于須根少的大豆品種,抗根腐病尤為顯著。三是根毛多,根毛越多吸肥水能力越強,肥料利用率高,利于提高產量。四是根瘤多,根瘤可將空氣中的游離氮固定到土壤中成為可利用的氮肥,根瘤多可減施氮肥,減少成本的同時提高產量。適合遼西推廣的品種有遼豆36、遼豆15、鐵豆49、鐵豆53、沈農豆12等,這些品種多數產量較高,畝產超過或接近300千克,且是經過正規的省級試驗和品種審定的,豐產穩產性均較好。
3.3選擇合適的種植時間
科學的種植時間是保證大豆高發芽率的關鍵,一般大豆的最佳種植時間是4月末至5月初,并且要將土壤溫度嚴格控制在8~10℃,土壤中的含水量要適中,最好保持在20%左右。大豆耕種時需要保證一個坑洞播種兩粒種子的標準,確保耕種深度為3~4cm。之前大豆種植基本依靠人工耕種,所以無法保證耕種深度以及間距,影響大豆的發芽率,且人工種植還會影響之前種植的大豆種子。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進以及機械設備的日益完善,依靠機械設備播種已經成為目前最常見的種植方式,不僅種植效率高,而且蓋土更加均勻,可提升大豆品質。除此之外,極端天氣也會導致大豆種子死亡等,所以在播種前必須要時刻關注天氣狀況并做好充分的預防措施,能夠及時應對突發狀況。
3.4合理播撒控制密度
各地的氣候差異不同,大豆的種植要選擇適宜的播種期。一般是春季(4~5月)開始第一茬大豆的種植,避免種子過早播下受到害蟲啃咬;同時也要避免過晚播種,夏季土壤的溫差較大,蒸騰作用大,土壤溫濕度失衡,不利于大豆的生長。此外,連作重茬大豆的病蟲害率高,養分含量低,易引起病株和死亡。同時要控制撒播量,例如:遼豆系列,地力肥沃畝保苗1.6~2.2萬株;中等肥力2.0~2.3萬株,薄地2.3~2.5萬株。一般情況下,大豆播種深度控制在3~5cm,結合播種,每公頃施加種肥磷酸二胺200~300kg、鉀肥150kg或大豆專用肥400kg。大豆種植同樣可以應用免耕機,能夠保障統一種植效果,并提升種植效率。使用免耕機實施種植需要控制最寬行間距為50cm左右,最窄行間距需要控制在30cm以上。
3.5科學合理施肥
大豆的科學種植僅是前期工作中的一個部分,后期的管理工作尤為重要。如果管理不當,會導致大豆田間的雜草過多,雜草會與大豆種子爭奪田間營養。如果大豆長期處于缺水和缺少養分的環境下,生長狀況會受到極大影響,產量也會下降。施肥工作是大豆種植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施肥前,需要觀察大豆種子的發芽情況,對于發芽率較低的地方,需要通過人工補苗,從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之后需觀察大豆枝葉的生長情況,若枝葉茂盛,可以省去施加尿素的環節,節省種植成本。除此之外,施肥時要盡量保證均勻性,避免有的區域富含大量肥料而其他區域缺乏肥料。在購買肥料的同時要保證不同肥料的配比,合理施肥能提高土地的肥沃程度,促進大豆生長,大豆品質也會隨之提升。大豆屬于耐旱性植物,如果田間含水量過大,會導致大豆根部缺氧,從而出現腐爛的現象,影響其結果率。所以在夏季降水量過多時,要及時排出田間積水,防止大豆死亡。肥料是植物生長過程中所必需的養分。在大豆種植過程中,應進行兩次追施。第一次是在幼芽時期,也就是發芽后一個月左右,這時大豆的根系還沒有完全固化,根瘤的固氮作用較弱,無法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所需要的氮元素較多,故要抓緊時間在初春的時候進行施肥。第二次是在開花和結莢時期,適當施肥對大豆開花、結莢、提高產量具有重要作用,一般來說,大豆每畝地施2~5kg的尿素,再加入微生物菌種、營養素、化肥等,這些物質可以補充大豆的其他營養成分,增加大豆的產量。大豆在開花前吸肥量不到總量的15%,而開花結莢期占總吸肥量的80%以上。增施有機肥料,控制氮肥用量、保證磷鉀肥用量,適當補充中微量元素。鼓勵接種大豆根瘤菌,減少大豆用氮量,相對清種不增加施肥作業環節和工作量,實現播種施肥一體化,有條件的地方盡量選用緩控釋肥。從施肥量看,大豆選用低氮緩控釋肥,每畝追施配方肥 40~50kg。
3.6清除田間雜草并合理澆水
雜草和大豆植株都是依靠田地中的養分生長,是互相競爭的關系。如果不能及時清除田間的雜草,會導致雜草逐漸占領整片土地,大豆會因缺乏養分而死亡。以往人們是借助農藥進行除草,導致很多雜草產生了耐藥性,同時使用農藥也會影響大豆的品質,雖然大豆能夠繼續增長,但是收獲的個頭很小,出油率較低,影響了大豆的最終產量。傳統的人工除草工作效率低,會影響大豆生長。必須改善傳統方法,定期檢查大豆的生長狀況并合理管理種植地,在種植中期耕地,防止土地板結。耕地完成后,需要測量田地的溫度以及濕度,為大豆的正常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去除田間雜草時需要合理規劃,有效減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取代傳統的農藥除草方式,避免出現耐藥性,同時能夠避免破壞土壤。在規劃除草的過程中,要分析農作物的生產周期,合理劃分,分析各個階段大豆的生長情況以及大豆與雜草之間產生的競爭關系,定期安排除草工作,能夠提高除草效率,避免反復除草,減少工作量。在澆水過程中,要分析當地的天氣情況,如果雨水不充分,要采用人工灌溉的方式,盡可能提高大豆的產量以及質量。
3.7防澇排水工作
因為大豆的根部在土層下方,所以必須做好大豆的防澇及排水工作。尤其是對于北方地區而言,夏季雨水較多,很容易發生澇災,如果不及時防澇排水,會導致大豆根部長期處于積水中,此時大豆根系會進行無氧呼吸,出現嚴重的腐爛問題,大豆也會因此枯萎,導致前期所做的工作功虧一簣。在雨季必須重視管理大豆種植地。大豆能夠充分吸收田間水分,促進自身生長,但是如果遇到連續的降水天氣,必須采取一定的解決措施,例如在田地前方挖一些溝壑,將田間的積水引流出去。田地中部的積水往往需要人工處理,例如借助水管等設備,將內部的水分排出去。這樣才能保證大豆在任何生長時期都處于最適宜的環境中,有利于大豆生長。在開展防澇排水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定期監控天氣情況,尤其是在降水較為充沛的情況下,加之天氣變化多樣,可能會影響相關工作的展開。如果在降水天氣開展防澇排水工作,無法更好地保護大豆的根部,會出現一定的損失,不利于提高大豆的產量和總體質量。
3.8病蟲害防治技術
病蟲害是影響大豆產量和品質的主要原因,科學預防病蟲害才能提高大豆的產量和品質。①地下害蟲。地下害蟲主要有螻蛄、蠐螬、地老虎、金針蟲,其中以蠐螬、地老虎危害最重。它們主要為害作物種子、幼苗,咬斷根系或莖稈,造成植株萎蔫或者死亡。防治方法:選擇質量好的種衣劑包衣,種衣劑要拌勻,在種子外面形成藥膜,防治效果最好。地下害蟲危害嚴重的地塊,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g/hm2拌到肥料里,施入地下。②蚜蟲。蚜蟲在苗期至成熟期均可為害,蚜蟲多群集于幼嫩葉背面、花絲取食。蚜蟲用口針刺吸作物葉子,吸食植物汁液,產生蜜露,形成黑霉狀物,導致葉片失綠變黃,卷曲皺縮,嚴重影響了光合作用。防治方法:及早清理田間地頭雜草,以減少早期蟲源。在有蚜株數達到50%時,每百株蚜量達到2000頭以上時,使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預防。③大豆霜霉病。發病嚴重時會造成早期落葉、種子霉變,減產30%~50%。幼苗、成株葉、莢果和籽粒等都可染病。病苗葉片產生褪綠色斑點,沿葉脈擴展,最后整葉褪綠,植株枯萎死亡。莢果外觀無明顯癥狀,莢內有黃色霉層,且豆粒表面泛白無光澤,有黃白色粉末。防治方法:選擇抗病品種,對霜霉病抗性較強的品種有遼豆36和鐵豆49等;以瑞毒霉、福美雙種衣劑或多福克拌種劑拌種預防;拔除病苗。
3.9及時收獲
大豆在生產期結束后必須及時收獲,才能保證大豆的產量達到最大值。如果大豆收獲時間過早,大豆生長期變短,容易導致大豆沒有完全發育,可能會出現大量癟粒,影響大豆品質;如果收獲時間過晚,很容易導致大多數成熟品種自然掉落,導致產量降低,因此,大豆收獲時間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黃金收獲期一般是在大豆成熟后的3~7天。以往大豆收獲都是依靠人工完成,容易出現漏采的情況。由于人工精力有限,再加上天氣炎熱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人們采摘一定時間后會感到疲憊,從而降低工作效率。現在大多數依靠機械采摘,不僅能夠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采摘速度更快,還能夠避免漏采。如果采摘時大豆中含有較多的水分,可以連帶豆莢一同采摘,之后在陽光下充分晾曬,最后再脫粒。
4結語
綜上所述,大豆的生產不僅影響著農戶的經濟收益,更影響著社會市場中的大豆供應及社會穩定。近年來,隨著我國大豆種植效率的不斷提高,已經能夠滿足人們生活的實際需要。大豆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與其他作物不同,大豆種植適合深耕方式,要提高大豆種植的產量,應合理選擇土地、正確播種、除草、防治病蟲害等,強化大豆種植田間管理,增加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朵玉玲.關于大田作物大豆的種植技術與發展趨勢分析[J].農家參謀,2022(22):36-38.
[2]王建,黃騰,孫曉宇.大豆擴種成效顯多措并舉保障農民收益[N].經濟參考報,2022-11-22(4).
[2]曾榮耀,范昭能,李慧,等.大豆套間作復合種植高產高效技術[J].中國種業,2022(11):102-105.
[3]張小燕,王文良,李娜娜,等.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鄆豆1號的選育與高產栽培技術規程[J].農業科技通訊,2022(10):214-216.
[4]董增宏.大豆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現代農村科技,202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