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土地中耕地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通過保護耕地,可以促進農村發展。但是,近年來,耕地面積持續縮減,且農村發展中存在生態質量降低、耕地碎片化等不良情況。由于以往開展的土地整治工作,目標與手段缺乏多樣性,難以應對耕地的綜合性問題,而在今后的耕地保護工作中,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將成為一項有效途徑。本文闡釋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意義,探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現耕地保護的路徑,提出耕地保護目標下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對策。
關鍵詞:耕地;土地;整治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指基于合理規劃下,將鄉鎮作為基本的實施單元,根據人文、歷史等地域特色,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采用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統一推進各項土地整治活動,包括耕地保護、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等。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人均耕地資源與世界人均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大,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耕地遭到嚴重破壞。在推進鄉村振興發展、踐行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是重點。隨著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新型理念的落實,應加深探究保障農村高效、高質、長遠發展的方法和途經,加強落實耕地保護目標,優化配置土地資源并平衡其開發與保護。
一、耕地保護目標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意義
(一)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落實生態保護的重要方式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應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基礎,發揮該理念的指導作用,加強土地綜合整治實踐,從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優化鄉村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加大生態環保力度。例如,某地區開展建設“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其他地區也借鑒該地區的治理經驗,逐步加強對土地的綜合治理。所以,在新時代背景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生態文明思想的一項重要落實手段,同時也是國家土地整治的發展方向。
(二)開展農用地綜合整治工作,優化耕地布局
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實現適度規模經營,規劃、統籌并高效開展耕地質量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一系列工作,既要調整耕地布局、擴大耕地面積,又要提高耕地質量,實現耕地連片,優化發展現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條件。完成農用土地整治工作后,選出條件優越的耕地,尤其是水田區塊,使其成為基本農田整備區的一部分,加大對農田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的保護力度。例如,某村莊項目,落實了兩個土地整治項目,超過100畝的連片式耕地已有4片,占總耕地面積的85%,且永久基本農田整備區進一步擴大,新增畝數達到42畝。
(三)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
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中,科學規劃統籌,全面深入考慮,加強協調山、水、草、田等各種要素,為優化當地居住環境、開展農業集約化生產打造良好條件,從而形成新型土地利用格局,實現農田集中連片、適度規模經營、環境宜居宜業等目標。由此可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是當下促進鄉村振興發展、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抓手。
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現耕地保護的路徑
(一)增加整治區耕地數量
新增耕地面積占比最低應為5%,可開發農田用地、建設高標準農田等。在永久基本農田調整過程中,其新增面積占比最低也應為5%。將小田建設成大田,優化調整耕地布局,深化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二)提高整治區耕地質量
通過開展耕地質量,提高及改造農田基建,針對整治區域新增建設項目所占耕地做好表土剝離存放工作,優化耕地理化性狀,增強保水、保肥能力,強化基礎地力,縮減用工成本,減少化肥投入,全面提高耕地質量。
(三)推進整治區農田生態保護建設
結合整治區域構建農田生態系統的實際情況,明確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全域生態系統為切入點,實現生態農田整治和生態網絡之間的暢通連接,通過優化、完善生態基礎設施,恢復生物多樣性,基于綠色產業技術模式與生態種植模式,在提高農藥化肥效力的同時,降低用量,高效循環使用資源,緩解耕地污染,增強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優化農田景觀,提高生態系統服務質量。
(四)拓寬耕地保護的資金渠道
對于以往單一部門投資的情況,需要在耕地保護方面加大資金投入,由地方政府統籌規劃涉農資金,規范引領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等資本投入,推進市場化運作,提倡適度規模經營,增加農業產業鏈,從而讓各部門共同參與耕地保護,將多渠道資金投入耕地保護中。
(五)顯化耕地復合功能
帶動耕地利用轉變,逐步實現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現代化、生態循環化等,通過田園綜合體建設,推進旅游、循環、教育、特色等多樣化農業產業,優化、完善耕地功能,并將產生的價值回饋到廣大農民身上,提高收益,充分調動其開展耕地多功能管理的能動性,避免將耕地用于非農建設,加強耕地保護創新。
三、耕地保護目標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推進措施
基于耕地保護目標,在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凸顯生態優先,做好規劃引領,實現各部門協同合作,歸納、整合一系列政策,利用多途徑投資,統一推進綜合整治工作的有序落實。
(一)強化認識,營造良好氛圍
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不僅是落實生態文明理念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促進鄉村振興及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抓手。所以,地方政府應進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加強工作認知,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鄉村振興及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科學有效地利用政府主導作用,促進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此外,還應加大教育宣傳力度,既要對相關領導加強宣傳培訓,也要對社會各界加強宣傳,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廣大基層群眾的認可與支持,實現全員參與,為該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二)調查農村土地利用現狀及需求
為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應先明確農村土地的實際利用情況及需求。根據最新的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后備資源潛力等,選出土地整治資源潛力較大的地區,了解土地整治規模與資源潛力。同時,需要全面分析現階段土地規劃與利用的實際情況,了解村民對不同類型土地的需求,從而客觀評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否合理、可行。
(三)編制規劃方案
在評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合理性的基礎上,確定實施單元,例如,一個鄉鎮或一個鄉鎮的多個行政村,結合村莊的具體規劃,圍繞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等,遵照優用增量、實現減量等原則,科學、合理地制定土地利用規劃,做好農村空間布局,以此作為整治工作開展的平臺。在有效保護耕地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編制規劃設計方案,明確該工作重點及其項目分區,妥善安排項目建設、施工時間等各項內容。
(四)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
為從整體上提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水平,當地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和工作人員,應建立健全監管機制。由于該工作地域性顯著,不同地區整治工作的開展情況存在一定差異,在落實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過程中,應了解與掌握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有效保護當地農耕文化。一旦出現強制征收農耕用地等違法行為,要嚴厲懲治,以為農民的切實利益提供有力保障。此外,還要合理制定治理標準,明確監管與考核重點。
(五)確保農民的核心利益
為有效保障農民的核心利益,需要建立健全涉及農民權利、效益的保障制度。在逐步開展征地工作的過程中,往往會征收農民用地,阻斷其經濟來源,降低生活質量。因此,有關部門要提高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保證土地征收不會影響農民的生活水平。在落實工作時,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與制度規范,維護農民處置個人財產、收益的權利,按照其真實意愿進行登記與工作分配。此外,探究分析土地潛在收益及市場價格變化,若為同一地域及物類,應采用相同的補償標準,保障廣大農民群體發展與生存的權利,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積極推廣宣傳,激發農民熱情,從而促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有序進行。
(六)明確專項資金
圍繞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設立專項資金,主要包括涉農資金和社會資本,并將其充分應用于綜合整治和耕地保護工作中,幫助地方政府減小負擔。在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過程中,對于耕地保護,需要以保護現有高質量耕地、建設高標準農田等為重。如果地方政府取得較為優異的耕地保護成果,需要給予其專項資金獎勵,促進當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突出土地復合功能的主觀能動性。
(七)完善和補充配套政策
從國家的角度來講,應加強基礎研究與引領,既要針對各種導向性文件做好整治技術標準等研究編制與優化、完善工作,又要為各地區提供正確指導,使其落實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方面的專項規劃編制,利用規劃引領實踐。此外,對于各級地方政府而言,應充分發揮自身的領導作用,引領各部門制定、出臺配套政策,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有序落實提供大力支持。各級自然資源部門同樣需要根據相關試點通知的具體要求,積極發揮帶頭作用,利用各種技術優勢,在歸納、總結長期以來土地整治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深化探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建立健全與區域發展相符的制度,制定合理、有效的實施辦法。
(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部門間的交流合作
通過利用現代化科技,可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貫徹落實提供有力支持,大幅提高整治工作效果,達成節約土地資源的目標。經濟新常態下,需要從統籌城鄉土地資源出發,充分結合長期以來積累的工作經驗,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加深對城鎮化發展的理解,推進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
其一,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加強各單位與部門之間的聯系,促進各方的溝通和互動,將自身職責落實到位,共同解決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合理制定各階段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目標,逐步實現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其二,科學合理運用GIS系統,并輔以移動通信技術等,以此傳遞位置地理信息,這項技術具有動態性、機動性兩個特點,能夠滿足查閱與利用相關地理信息的需求,這是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開展期間的一項關鍵技術手段,可提高土地資源應用的透明度。同時,還可作為土地綜合整治決策制定的重要參考依據。其三,構建科學、完善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自動化管理系統,以此監管鄉鎮申報、空間分析、臺賬統計等一系列活動,進一步提升監督管理水平。
(九)強化人才培養,做好全面技術保障
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中,人才是重中之重,應針對現有人才積極開展培訓及再教育,實施針對性與可行性較強的業務技術培訓,幫助從業人員打下牢固的專業理論基礎,增強其專業技術能力。一方面,選取典型案例全面、細致的分析,幫助從業人員盡可能拓寬眼界,增強實操能力,另一方面,要精準講解各項新頒布的政策與新研發的技術,使從業人員掌握更多樣化的知識,第一時間了解行業動態及新的政策和要求,便于其更高效地落實專業技術工作。與此同時,需要增加后備人才,擴大其培養規模,深化推進我國高等院校關于土地整治專業技術人才的教育培養,根據地域特征,合理運用協同辦學模式,從而為國家土地的綜合整治提供人才資源。此外,還要加大技術研發及保障力度,從根本上發揮我國高等院校的技術與研究優勢,大力培養高水平科研人員與工程技術人才,優化、升級自主創新技術成果,促使其逐步向產業轉移,并科學、合理地搭建轉移平臺,建立“產、學、研”三位一體機制,提高成果轉化速度,促進國家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發展、創新。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正處于關鍵發展期,在取得良好實踐成果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所以,應明確現階段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頒布相關政策,制定并應用合理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在實踐中加強探索優化,從而確保耕地保護目標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順利落實。總而言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無法一蹴而就,需要社會各界長期、堅定不移地的共同努力逐步達成。
參考文獻:
[1]劉烜赫,張浩楠,張瀠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若干思考[J].自然資源情報:1-6[2023-02-21].
[2]曾柳絮,賓聯明,陳柯夫.耕地保護目標下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探究[J].國土資源導刊,2022,19(02):63-65+91.
[3]曾柳絮,賓聯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淺談[J].國土資源導刊,2020,17(04):93-96.
[4]張奧.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探究[J].南方農業,2020,14(21):164-165.
[5]李文龍,金志豐,歐維新,郭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路徑探討[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2(11):21-24.
[6]魏緒超,翟彤彤,蔣衛國.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以利津縣為例[J].住宅與房地產,2023(Z1):135-137.
[7]劉天科,周靜.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差別化路徑選擇——以鄉村振興為視角[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1-10[2023-03-28].
[8]陸鈺京,嚴志強,韋柳艷,彭定新,盛凱.鄉村振興視閾下自然保護區周邊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路徑——以崇左市昆侖村為例[J].南方農機,2023,54(02):106-110.
[9]白世強,關健.優化鄉村國土空間 激活資源要素活力——關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四個邏輯”[J].資源導刊,2023(01):20-21.
[10]呂天宇,曾晨,岳文澤.“雙碳”目標背景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減排增匯的機理與路徑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22,36(11):13-23.
[11]衛學眾,鄧新平.基于自然資源資產化的耕地占補平衡項目指標價值分析——以湖南省東富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為例[J].國土資源導刊,2022,19(03):45-50.
[12]張國明,楊曉明.實用性村莊規劃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中的作用——以衢州市衢江區廿里鎮赤柯山村村莊規劃為例[J].浙江國土資源,2022(0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