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造我們的學習》《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聯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定位在學生思辨讀寫能力的提升,教學內容主要是梳理文章的結構思路,引導學生歸納文章的論證藝術;通過設置“單篇精讀,以圖促思”“聯讀探究,深化思辨”“讀寫結合,學以致用”三個學習活動,巧借思維工具,建構了單篇精讀、聯讀互學與高考真題讀寫的思辨讀寫教學框架。
【關鍵詞】議論文教學;思維工具;思辨讀寫訓練
大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長于形象思維,短于邏輯推導,習慣于直覺式和類比式表達,理性思辨能力偏弱。要改變這種狀況,既要語文課程標準作出明確規定,也要語文教材合理呈現學習內容,更要一線教師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情精心設計“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性學習活動。徐薇和付山鈴的《改造我們的學習》《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聯讀教學設計(以下簡稱“聯讀教學設計”)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新課標”)為指導,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借助思維導圖和表格,讓抽象的理性思辨能力得以具化。該設計通過設置“單篇精讀,以圖促思”“聯讀探究,深化思辨”“讀寫結合,學以致用”三個學習活動,巧借思維工具,建構了單篇精讀、聯讀互學與高考真題讀寫的思辨讀寫教學框架,整合了議論文閱讀與寫作的關鍵知識,讀寫結合,學以致用,幫助學生將方法性知識內化為理性思辨能力,深化理性思辨。
一、巧設計:以學定教,“三位一體”
教學設計是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課堂教學的成效,主要不是靠教師課堂教學現場的發揮,甚至也不取決于教師個人的教學才能,而是取決于課前的教學設計,取決于教師課前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周密考量。”[1]徐薇和付山鈴的聯讀教學設計除了具備一般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還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教學目標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對學情的估量科學合理。毛澤東的這兩篇文章編排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單元第2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在此之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相關主題在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必修下冊第八單元和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完成了“有針對性地表達觀點”“培養批判性思維”“掌握邏輯方法”等學習任務。
因此,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在達到第一課時的學習目標(通讀文章,理解兩篇文章的主要觀點和內容,學習論述方法,品鑒論證語言,體會作者獨特的論述風格)后,主要解決“如何借用學習工具深化思辨讀寫能力”這一問題。確定的兩個具體學習目標是:“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改造我們的學習》《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的結構,歸納論證思路;借用表格,比較歸納其論證藝術”“由篇及類,學以致用,能夠將表格和思維導圖運用到議論文的閱讀和寫作中,綜合提升議論文讀寫能力,深化理性思辨”,既科學合理,又體現了思維進階的要求。
理性思辨能力不強是高中生的痛點,正如程翔所說:“我國高考作文更傾向人文性與文學性的結合,對人生態度、生活感悟等考查較多,抒情性較強……也體現出我國感性表達有余而理性思考不足的文化特質。”[2]徐薇和付山鈴的聯讀教學設計正好將教學起點定位在學生的痛點上,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高考考什么學生就會重視什么,這是目前我國高中教學的現實。高考作文命題突出考查思辨能力,是一貫堅持推進的方向,最近幾年更是格外用力,思辨的維度由以前的二元向最近幾年的三元甚至多元演進。因此,以高考思辨性作文真題作為訓練學生思辨讀寫能力的材料,能夠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其次,牢牢抓住課文這個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兩篇文章的課型設計合理。《改造我們的學習》在1982年、1987年、1990年十二年制中學語文教材中,分別編排在第三冊第二單元第6課、第四冊第一單元第1課、第四冊第一單元第1 課;《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則分別編排在第六冊第五單元第16課、第六冊第一單元第4課、第六冊第一單元第1課中。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第一次把這兩篇文章同時編排在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單元第2課中,這為聯讀教學設計提供了可能,該教學設計則充分利用課文編排上的特點,將這種可能變為現實。
從聯讀教學過程設計來看,無論是梳理課文的論證思路,還是明晰文章的論證結構,抑或學習毛澤東政論文的論證藝術,都是指向學生理性思辨能力的提升。毛澤東的這兩篇文章是高中生提高思辨讀寫能力的極好范本。在課型設計上,《改造我們的學習》以教讀課的形式呈現,精讀精講;《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以自讀課的形式呈現,學生把教讀課中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自讀課文的學習中,實現知識遷移和素養養成。由教讀到自讀,教學的層次性就體現出來了。兩篇文章的教學內容處理為一主一次,相互照應,相得益彰,課型設計本身就體現了思辨的張力。
最后,建構了單篇精讀、聯讀互學與高考真題讀寫“三位一體”的課堂結構。這種課堂結構形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三個活動“單篇精讀,以圖促思”“聯讀探究,深化思辨”“讀寫結合,學以致用”環環相扣,螺旋式上升,在真實的讀寫活動中,促進學生思辨讀寫能力的提升。
二、借支架:以圖促思,具化理路
學生思辨讀寫能力的提升需要借助學習支架。因此,該聯讀教學設計搭建了三個學習支架(也是思維工具)來幫助學生具化議論性文章的邏輯理路,引導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習得閱讀這一類文章的方法,達到深化理性思考的目標,實現思維進階。
首先是導學案。導學案主要是幫助學生預習自學,熟悉文本,進行前驅思考,進而提高課堂師生對話的質量。學生在完成導學案的過程中還會提前熟悉思維導圖及表格的使用,為后面的學習作好準備。
其次是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類型多樣,其使用方法也各有不同。在該教學設計中,思維導圖主要有三種創造性用法:一是完善思維導圖,梳理論證思路;二是建構思維導圖,明晰概念關系;三是使用變式思維導圖,把握論證結構。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改造我們的學習》《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的結構,歸納議論文的論證思路,可以幫助學生綜合提升閱讀議論性文章的能力,強化發散思維、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整體發展。
最后是表格。表格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梳理文章的內容和結構;二是比較歸納兩篇文章的論證思路。運用表格這一工具輔助完成聯讀學習任務,總結議論性文章的論證技巧,習得寫作方法。議論性文章論證的邏輯理路在搭建三個支架的過程中逐漸具化。
三、縱深化:單篇精思,聯讀探究
單篇精讀是聯讀探究的基礎。《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活動設計借助表格和思維導圖,通過擬小標題和補充思維框架圖的方式,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內容結構和整體論述框架。《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則主要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概念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按照議論文的論述思路,梳理文章的結構,并使用思維導圖變式,明晰主體部分的論證結構。兩篇文章的學習借助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夯實思考基礎,為下一環節的聯讀學習充分預熱。
聯讀探究是單篇精讀的深化。吳國珍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課文聯讀應當是一種互文性閱讀,要引導學生挖掘文本之間的相互關系,用一個文本解讀另一個文本。”[3]可見,有效的聯讀應當關注文本的內在關聯。《改造我們的學習》《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同屬一課,都有針對性地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結構思路進行論證,可以將其作為關聯點設計聯讀。《改造我們的學習》作單篇學習設計,提示學生根據思維框架圖發現并歸納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思路。而在學習《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時,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循著上一環節所歸納的論證思路,在師生對話中生成課堂,通過從一個文本學習中所歸納的方法性知識去建構另一個文本的學習,促成有效教學。同時,聯讀探究還通過比較閱讀的方式,歸納出兩篇文章“引論”“本論”“結論”各部分的不同寫法,以此總結方法性知識,提升議論文寫作能力。當然,聯讀探究并不止步于此,在第三個環節“讀寫結合,學以致用”中,閱讀學習任務即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思路梳理本單元的其他作品,這就將聯讀的視野進一步擴大了。由單篇閱讀向同課聯讀再向單元群讀逐步拓深,由此促成學生的思維進階。
四、踐素養:讀寫創思,學以致用
議論文寫作是高中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如果理性思維和思辨能力不強,反映到議論文寫作中就會出現觀點模糊、論據不當、邏輯混亂等問題,“寫作的問題本質上是思維的問題”[4]。該聯讀教學設計以讀寫訓練為線索,結合搭建思維支架,幫助學生快速梳理邏輯鏈條,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
首先是讀中悟寫,總結方法經驗。在單篇精讀環節,根據兩篇文章的不同特點,在隨文閱讀過程中補充寫作知識。比如,采用小標題的形式明晰文章結構層次,提示關注議論文概念之間的對應性和論述的嚴謹性等。在聯讀探究環節,則更為直觀明確地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總結議論文寫作方法。
其次是讀寫結合,深化理性思辨。第三個環節“讀寫結合,學以致用”設置兩個學習任務:任務一是閱讀,任務二是寫作。任務一指向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所使用的工具和所歸納的方法,梳理以前學過的課文或本單元的其他課文,借助學習任務鞏固課上所學,提高議論文的閱讀能力。任務二指向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擬寫新高考真題作文,學以致用,實戰演練,將閱讀所學轉化為寫作所需,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深化理性思辨,綜合提升學生的思辨讀寫能力。
嘗試成功自古無,自古成功在嘗試。該聯讀教學設計在議論文的讀與寫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嘗試,或許這就是其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教學之學理[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195.
[2]程翔,高建民.國外高考作文考點啥[J]. 時事(高中),2013(1).
[3]吳國珍“. 聯讀”要善“聯”[J]. 語文建設,2023(6上).
[4]李敏婧,邱道學.創設思維訓練支架,助力學生議論文寫作[J]. 中學語文教學,2023(1)
【本文系2021 年度湖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編號:21ZD134)、黃岡市教育規劃2022 年重點課題“學科大概念下的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編號:2022GA1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