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質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理念,強調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懷、人文能力,以及對人類文明的認識和尊重。語文教育正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它通過語言、文學、文化等多方面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培育學生的思維品質、表達技能、審美情趣、文化意識等。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方智范教授著作的《語文教育與文學素養(修訂本)》一書,正是以語文教育中的素養培育為基本問題意識,對一種新的語文教育模式——文學素養教育模式的深入探索。該書從言語作品的生命特性出發,探討語文教育的本質、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強調語文教育應該以文學素養為核心,以文學鑒賞為主線,以人文精神為靈魂,以生命體驗為基礎,以審美教育為目的,以創造性教育為手段,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為最終目標,為人文素質教育理念下的中職語文教學體系優化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啟示和借鑒,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該書強調語文教育的生命性。作者認為,語文教育應該是一種生命活動,而不是一種知識傳授,語文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言語作品的生命力,激發學生的生命體驗,培養學生的生命情感,提升學生的生命品質。這對于中職語文教育來說,意味著要擺脫死板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與言語作品進行生命對話,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生命的樂趣和意義。
其次,該書突出了文學素養培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作者提出,實現人文素質教育表現在語文教學的層面,就應該將重點放在文學素養的培育上,因為文學素養是一種綜合的、高級的、創造性的語文素養,它包括語言素養、文化素養、思維素養、審美素養、情感素養等多個方面。
再次,該書構建了文學素養教育模式。作者指出,語文教育應該以文學素養為核心,以文學鑒賞為主線,以人文精神為靈魂,以生命體驗為基礎,以審美教育為目的,以創造性教育為手段。對中職語文教育而言,意味著要更新教學觀念,要從知識教育向能力教育轉變,要從單一的語文教學向綜合的人文教學拓展,要從教師主導的教學向學生參與的教學轉變,要從單一的考試評價向多元的過程評價轉變,要從應試教育向創造性教育轉變。
最后,該書展示了多樣化的文學素養教育實踐。作者在書中通過對一些典型教學案例的細致分析,揭示出文學素養教育模式的特點和優勢,如關注作品的生命特性,注重學生的生命體驗,引導學生的生命對話,培養學生的生命情感,提升學生的生命品質等。由此也啟發著中職語文教學要更多維度地豐富教學內容,要結合中職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一些更適合的言語作品,以激發其閱讀興趣和動力,提高其閱讀效果和質量,進而不斷提升其閱讀能力和人文素養。
綜上,《語文教育與文學素養(修訂本)》切中語文教育的時代需求,也契合教育改革的訴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語文教育教學的理論創新——將語文教育的重點從知識、技能等外在層面轉移到文學素養這一內在層面,將語文教育的目標從應試、就業等功利性目標轉移到審美、創造等人文性目標,將語文教育的靈魂從教師、教材等客觀因素轉移到學生、作品等主體因素,從而為語文教育教學的理論建設提供了一種新視角和新思路。
(山東省臨沂市工業學校 邱守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