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里,在那高遠的青天之上,大雁排成整齊的陣列,迎著長空的風,一路向南,飛向距離千萬里之遙的棲息地。
在廣袤的非洲草原上,成千上萬、大大小小的角馬一起跳進湍急的河流里,不顧鱷魚的撕咬,拼命過河,只為到達水草更豐美的地域。
時間一到,太平洋里的鮭魚們聽從命運的召喚,紛紛溯流而上,用盡生命的全部力量,只為回到故鄉(xiāng)的溪流,在那里完成繁衍下一代的使命。
……
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無數(shù)個它們跨越山河湖海,奔赴千萬里,不懼生死,演繹了一則又一則冒險故事,詮釋了生命的果敢、堅毅,還有無以倫比的精彩。

對動物而言,遷徙就像一場乾坤大挪移!這中間跋山涉水、經(jīng)風歷雨,還得提防傷病和躲避敵人……遷徙如此不易,為什么動物還樂此不疲?簡單來說,當然是為了生存啦!
動物繁衍需要天時地利的條件,遷徙能幫它們抓住最合適的機會。
以日常生活在印度洋島嶼的陸地紅蟹為例,它們懂得借雨季的潮濕環(huán)境由叢林爬向海岸。蟹卵碰到海水才能孵化,可成年紅蟹不擅長游泳,兩全其美之策就是在潮汐變化較小的下弦月時期到達目的地。母蟹產(chǎn)出的卵接觸潮流即刻孵化出幼體,幼體又被卷進淺海并繼續(xù)生長,直到變成真正的小螃蟹才去往叢林。
海陸遷徙以外,一些水生動物還通過海河遷徙完成繁衍,大馬哈魚就是這樣的洄游者。它們在北美內(nèi)陸的淡水江河交配、產(chǎn)卵,幼魚在此生活2到3年后順流而下直抵海洋。再過4年,已經(jīng)性成熟的新一代大馬哈魚重返出生地接續(xù)繁衍。誠然,海洋里的食物更加豐富,但大馬哈魚知道,魚寶寶們還是待在鮮有大型食肉魚出沒的地方更具安全感。
大自然物候多變,草木、食源隨寒暑交替發(fā)生變化,動物沒辦法改變自然規(guī)律,只能尋找當下更適宜生活的地點。
在我國境內(nèi),很多北方鳥類飛往南方過冬,一方面它們天性怕冷;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寒冷會導致草籽、果實、小蟲等食物大幅減少。北方馴鹿也有類似選擇,它們在冬季南遷到針葉林帶,春季返回北方苔原帶——針葉林帶沒啥好吃的,可總比餓死在萬物蕭殺的北方寒潮里好太多了。
在非洲熱帶草原,六、七月份的旱季降雨量大幅減少,植物往往因缺水導致枯黃甚至死亡,一些食草動物不得不遷徙到其他草木茂盛的地區(qū)獲得“口糧”。特別是家族成員眾多的角馬和斑馬,它們的群體進食量巨大,遷徙時都要“隨草而安”:啃光沿途的青草繼續(xù)北上,邊走邊吃;等掉頭返程,先前吃光的草已經(jīng)在雨水的滋養(yǎng)中陸續(xù)長出新芽。
有些動物,遷徙不只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還能給親密伙伴帶去驚喜。
生活在太平洋帕勞群島湖泊里的黃金水母,每天追逐陽光而遷徙。它們在清晨準時出發(fā),大約上午10點前來到湖泊東部曬太陽。然后太陽移動,黃金水母又跟著一路向西,確保在傍晚時分返回湖泊西面。黃金水母為何如此喜歡曬太陽?
事實上,黃金水母本身并不能利用陽光養(yǎng)活自己,但寄生在其體內(nèi)的蟲黃藻是“借光高手”。蟲黃藻利用光合作用分泌出香香甜甜的養(yǎng)分供黃金水母享用,黃金水母的排泄物又給蟲黃藻提供必要的肥料。另外,這兩位向光并行的“每日一遷”,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躲開潛伏在陰影里的敵人海葵,真是充滿智慧的征途呢!
繁衍、覓食、共生……除了這些,動物遷徙的原因還有不少——有時候不只一個,而是多重因素共同驅(qū)使的結果:有時候,遷徙會在食物鏈里發(fā)生連鎖作用,比如馴鹿遷徙時,喜食鹿肉的北極狼常常跟著一起走;有時候,人類的過度活動會逼迫動物不得不遠離故土……
無論何種原因,動物遷徙都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愿它們隨性遷徙,過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