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說過銀杏有“活化石”的稱號,你知道這名字從何而來嗎?
銀杏大約在2.7億年前落戶地球,之后歷經1億年的傳播,足跡遍布赤道以外的世界各地。那時候的銀杏,不僅與恐龍友好相處,還演變出足足5個科的家族成員。可到了白堊紀晚期,地球氣候變得干冷,銀杏家族遭遇“降維打擊”,原本的生存空間被生性皮實的被子植物擠占不少。
這還不夠,到了第四紀冰川運動爆發,還沒來得及喘口氣的銀杏家族,被“凍”得幾近絕跡。極少的幸存者躲在我國群山深處——層層山脈猶如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冷空氣的肆虐。單就這波血淚史,這些歷經自然選擇而綿延至今的銀杏,絕對是植物界的“化石一姐”!
答疑解惑
化石很稀有啊,怎么如今銀杏很常見?
化石稀有,“活化石”更稀有!由于人類過度活動致環境惡化,加之成年銀杏本身易“搶奪”幼年銀杏需要的養分和光照,野生銀杏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至于日常所見的銀杏,多屬人工栽培而成。
野生也好,人工栽培也罷,銀杏的多元價值已經得到了多方認證。
環保專家認為,一棵銀杏就是一個小型生態系統,其根部聚攏肥力,有效改善周邊土質;其枝干和葉子吸附塵霾,厚實的葉子還滋生菌群,為昆蟲繁育提供良好條件……在工業和生活領域,銀杏木廣泛用于建筑與家居行業,且在紙張、粘合劑生產方面發揮作用;銀杏葉營養豐富,可以制成食品、飼料等。
俗稱“白果”的銀杏果最有意思。說它是“果”,其實它是種子身份。白果有外、中、內三層種皮保護,別看粉黃皺巴的外種皮一副安穩相,它卻能用自身所含丁酸和庚酸成分合成臭味,在受到擠壓、踩踏時臭味更濃。由于白果的腐臭味道和毒性,自然界少有鳥獸食用,這對銀杏的自然繁殖非常不利!但是白果并非一無是處,它又是典型的“心里美”代表,種仁或烘焙,或蒸煮,或做成鹽燒白果、白果燉雞,不僅甘甜怡人,還有益氣平喘的功效。
小貼士:
白果雖好,脾氣不小!其乳胚中含有氫氰酸、腰果酸等微量毒素,遇熱后毒性減小,但千萬不可生吃或多吃!
除了肉眼可見的“美貌”,銀杏還暗含美好的象征意義。
銀杏生長緩慢,一般來說,從幼苗到結果需要20余年,從最初掛果到碩果累累又需要20余年,所以民間流傳“公種而孫得食”的說法,一棵銀杏,承載了家族的傳承和期冀。
作為“老壽星”,銀杏還是寺廟里的常客。很多歷史悠久的寺廟都有古銀杏的靚影——她絕處逢生、遺世獨立的生存意境,完美映射著禪意和智慧。
另外,在東北話發音里,“銀杏”往往讀成“人性”,雖是諧音,但恰與銀杏正直、大氣的氣質相符。誰不愛這么善解人意的銀杏?目前我國四川成都、遼寧丹東、山東臨沂等地皆把銀杏作為市樹,不少地方還有“銀杏鄉”“銀杏村”等。
你也喜歡銀杏嗎?請減少碳排放,給它潔凈的空氣;請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給它安全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