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讀到一本心理學的書叫《It's not your fault》(這不是你的錯),對結尾的一段表達記憶猶新,大意是:我們不斷地自我成長,不僅僅是為了讓自己完整,進而影響家族的代際傳遞,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另一條街區那個呱呱墜地的嬰兒也同樣負有責任,我們是他所見社會體系的一部分。
那一刻,我好像忽然就對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有了新的理解,人們之間的關系遠比想象的密切。
一天,一枚戰爭的炮火落到“桃花源”的漁船上,人們縱然隱世,縱然有自己的人生選擇,但也不得不接受“社會共運”。
為什么要帶孩子們見更大的世界,見更多人的人生?只有如此,才會把家國情懷、社會共運、人類共同體這類的詞匯,變成人生觀的一部分。而那些杰出的人物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出發時,站在哪里。
生命里,無心插柳的故事并不罕見。
比如,我們對某一種身份的認知,可能源于某位身邊的親人、書里的一個形象、偶像劇里的一個角色,或者是偶有交集時的匆匆一瞥。
初生的孩子是一張巨大的白紙,后來,寫滿了他所見的世界。
如果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生命歷程可能或者即將產生一些重大影響,我想,每個人都會嚴肅起來。
教育者勢必謹慎、自持,在日復一日的傳道授業解惑過程中,三省吾身,虛懷若谷。
允許不是所有魚兒都要游向同一片海洋,允許他們是一朵朵晚開的花,甚至,允許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也像一只蝸牛散步。
但,要時刻自省:我們要交給孩子們一個怎樣的世界。
不要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