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樂器也是治理工具
相傳古代會治水的大禹發明過一種打擊樂器,名叫鼗(táo)。它主要由一面小鼓和一根手柄組成,小鼓的兩側裝有細繩和木丸組成的耳槌。來回搖動它,兩個耳槌也跟著甩起來,輪流敲擊鼓面,從而發出“咚咚咚”的響聲。這是不是像一個超大版的撥浪鼓?
有意思的是,大禹并沒有專門用鼗來制作音樂供自己享受,而是把它和另外四種樂器一起放置在門前。鼗是專門讓那些能幫大禹公正處理事情、有冤情上報的人們來搖動的。大禹采用音樂管理的辦法招攬人才和管理國家,這獨特的方法在后世被傳為美談。
儀式上的重要樂器
作為樂器,鼗經常出現在宮廷中。周朝時期,鼗是祭祀天地祖先的重要樂器。在宮廷禮樂儀式上,鼗就立在大名鼎鼎的編鐘兩旁,由專門的宮廷樂師來演奏。那時候也出現了可以握在手里的鼗。鼗的形象還被刻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長長的柄,圓圓的鼓面,鼓的兩旁有垂下來的圓形小珠。這跟今天小朋友玩兒的撥浪鼓已經十分相似了。
賣貨郎的小幫手
經過不斷的發展,人們握在手里的小鼓已經有了羊皮、牛皮、蛇皮以及紙等多種材質,手柄也有了竹柄和木柄。鼗漸漸地走入了民間。在宋代,挑擔子的賣貨郎們為了招攬顧客,走街串巷的時候也會在手里拿著小鼓,這時鼗已經變成了人們口里的“貨郎鼓”。貨郎鼓發出的聲響,不僅有節奏,而且能傳播得遠,比起用嘴吆喝,那可真是省力得多。
做個玩具也不賴
撥浪鼓轉動起來,鼓面發出的音色清脆響亮,不僅能吸引寶寶們的注意,而且能刺激寶寶們的聽覺、觸覺等感官功能發展,寶寶們自己轉動的時候還能鍛煉他們的手部肌肉,因此,撥浪鼓常常成為大人們哄寶寶的玩具。當鼓面、鼓身裝飾著彩色圖案的撥浪鼓,輕松地讓哭鬧的寶寶破涕為笑的時候,你就能感受到撥浪鼓的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