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消暑當前,話說沒有西瓜的夏天可算不得夏天哦。那咱們上盤拇指西瓜可好?
瓜不可貌相
拇指西瓜,顧名思義,與人的拇指大小差不多。不過小有小的好處,拇指西瓜吃起來卻能一口一個,簡直豪爽又利落。但是先別急著“幻想”,接下來的真相是:拇指西瓜居然不是紅芯黑籽的“微型西瓜”。切開來看,它果肉綠色、瓜籽黃白——且不論味道如何,一眼看過去就讓人覺得斷然不是西瓜的口感。
這么奇特的拇指西瓜,是人類的又一杰作?答案是否定的。拇指西瓜并非人工培育而成,在很久以前,人家就已經廣泛生長在墨西哥、中美洲等地的叢林、田壩或路邊。這種奇奇怪怪的野生藤蔓植物,確切身份其實是葫蘆科的番馬?(báo )兒屬,跟黃瓜算作一脈親戚。
有故事的瓜
拇指西瓜實屬有故事的瓜。如果不是遇見“伯樂”,不太起眼兒的它應該還在某個角落里保持著默默無聞的狀態。1987年,荷蘭一家食品公司推出一項特別任務:在世界范圍內尋找罕見有趣的食材,然后用以烹飪。在這個過程中,工作人員首先被拇指西瓜玲瓏可愛的外型吸引,于是在第一時間把它帶回溫室培育起來。
一邊培育,一邊研究。待拇指西瓜栽培成功,其成分組成有了定論。通常,每100克拇指西瓜里含有12%的蛋白質,16%的纖維素,大量的生物活性酶、瓜氨酸,以及豐富的鉀、鎂等礦物質。尤其是它的維生素C含量,幾乎可以跟水果族里的“愛馬仕”車厘子相媲美。還有更貼心的,拇指西瓜含糖量特別低,一些限制糖分攝入的人群等皆可食用。如此“好瓜”,適量食用自然有益健康啦!
百變小瓜
現在來猜一猜,拇指西瓜究竟是什么味道?或許因為與黃瓜的近親關系,拇指西瓜可以連皮一起吃,味道也脆生生、酸澀澀的,用“硬皮黃瓜”形容就很合適。也有細心的“吃貨”發現,拇指西瓜的味道很“隨機”:有的像香蕉,有的如酸橙,有的又接近多種水果香味的綜合體……在愛它、懂它的荷蘭美食家那里,此小瓜更是外皮柔滑而內瓤水嫩,連小巧的瓜籽都能帶給嘴巴超級愉快的“爆漿感”。躋身餐桌上,它搖身“變變變”:要么制成沙拉,秀色可餐;要么泡成醬瓜,風味獨特;要么大火炒瓜,新鮮入味。假如取其果汁稍稍加工,拇指西瓜還能變成清新爽口的“瓜酒”“瓜雪糕”……解乏解暑相當給力。
國產瓜,有驚喜
拇指西瓜在它的原產地叫“佩普基諾”,傳入美國后喚名“老鼠瓜”,據說是由于瓜體很像一只小老鼠都能拖得動的樣子而得名,童話色彩甚濃有沒有?當它傳入我國,擅長類比聯想的吃瓜群眾發現它跟我們最愛的西瓜“撞衫”了,“拇指西瓜”的名號自此傳播開來。
別看拇指西瓜的身板小模小樣,其實它生長起來毫不怯場。在春夏季節,將其種子播撒到相對溫暖的環境里,只要保證充足的陽光和適宜的水分,它就能迸發出一個又一個驚喜。出芽、長蔓、開花……病蟲害多半“繞道走”,連鳥類都很少啄食它的果實。當人們越來越了解拇指西瓜時,發現拇指西瓜長大后根部會產生塊莖,由此解鎖了它的另一種繁衍方式:塊莖繁殖。操作也算簡單:收瓜后保存塊莖,注意防寒保濕,來年重新載種即可。目前,我國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已經在探索拇指西瓜的規模化種植了——
拇指西瓜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夏天到了,超市里售賣的拇指西瓜,沒準兒就是可愛的“國產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