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赫崎
音樂劇制作人、導演、戲劇教育工作者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藝術普及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兒童音樂劇研究會理事;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藝術普及教育委員會戲劇師資培訓導師;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人才專業委員會兒童戲劇教師教學能力考核評委;IDEAC國際戲劇教育大會首屆“金面具”獎年度最佳教師;中國少兒語言表演藝術考級教材副主編;中國音樂劇教育系列叢書編委。
【大咖會客廳】
問:我們常常看到的研學是一種行走中的課堂,那么戲劇研學到底是什么呢?它的實施形式主要是怎么樣的呢?
答:在了解戲劇研學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什么是戲劇教育。我們做一個拆分,它是戲劇和教育。戲劇是最多元化的一個藝術綜合體,它是整個舞臺劇的一個總稱,它包括歌劇、舞劇、音樂劇、肢體劇等一系列的劇種。而戲劇教育可以說是用多元化的藝術綜合體達到教育的目的。
戲劇研學,研究和學習的是什么?不僅僅是排演劇目的內容,也是研究參與者們所體驗的人物當時身處的背景,或者是一種情緒。比如說我們要排一個歷史相關的劇目,像之前的《詩國少年》里邊會有很多唐朝的詩人。那我們就會把學生帶到相關的歷史博物館,去了解當時李白發生了一些什么樣的事情,了解杜甫、杜牧、李商隱等等,了解完這些,會對他們塑造不同的人物有更深的見解;我們要去排演一個敦煌歷史題材的故事,會選擇帶孩子們去敦煌,去了解什么叫“大漠孤煙直”,了解當時古人在走絲綢之路的艱辛。他們在看到那種茫茫沙漠的時候,比我們在教室里面讓他們看一些圖片時,悲壯的感覺來得更真切。戲劇會是非常立體化的、身臨其境的感受。
問:戲劇教育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可能是對專業演員的培養,所以對此望而卻步,剛剛聽您的陳述,戲劇教育主要是通過戲劇藝術形式,達到教育的目的,學生究竟能戲劇教育中收獲什么呢?
答:戲劇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孩子的一些藝術的能力,我會從三個方面介紹一下戲劇教育它到底要教什么,孩子們到底能夠學到什么。
第一是最為明顯的收獲,也就是貫穿臺前幕后的藝術素養。臺前他會學習到聲臺形表(聲樂、臺詞、形體表演),甚至是舞蹈,還包括以主持為代表的表達能力、字詞發音、舞臺表現能力等;而幕后這個環節,學生還能學習編劇思維和導演思維,包括如何創作舞臺劇、如何做服裝、道具的設計、色彩搭配與統籌排演等。
第二是跨學科鏈接,比如歷史、政治、音樂、語文等等。我們知道舞臺劇它其實就是在講故事,只不過用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去表達,比如,我們把語文或歷史課本中的課文編成故事,像草船借箭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將會對學科上學習的知識有更深刻的認知。
第三點非常重要,我們一直講它之所以能夠達到教育的高度,它一定要有內在的一些提升,包括同理心、情商、逆商等。
首先,同理心,也就是感同身受的能力。我們在排演不同的劇目種類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角色,角色有不同的認知、不同的審美,學生在排演的時候就能感同身受地站在這個排演角色的角度分析,這個人物當時為什么做了這樣的決定。我們都說沒有什么絕對的對與錯,只不過是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所以孩子們在每次排演不同的內容的時候,都能夠吸取到不同的角色帶給他的這種看待世界的概念和視角,讓他們真真正正地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其次,就是溝通能力,我們面對不同的人,跟不同的人交流,表達能使雙方愉悅是一種能力。戲劇它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必須與很多人在一起完成一部劇目的排演。學生在各自配合,完成相應的一些項目學習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問題,需要溝通解決等等。我們每次上課都會讓學生坐兩邊,中間有一個大大的“6”,提醒學生不一樣的角度看到的問題是不一樣的,要學會溝通、交流和包容。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慢慢地他們就會學會如何與人交流,多角度思考,用語言去解決問題,無形之間學會待人接物等等。
最后是逆商,這也是很多國際公認的教研機構分析研究發現的,戲劇教育對學生的逆商培養有著重要作用。因為戲劇教育有一個特殊的設置,就叫作觀演關系,不管排什么樣的舞臺劇,它都會有觀眾、有演員、有舞臺,三者成立了戲劇的關系。不管是觀眾看到的你排演的內容好與不好,我們都會有一些環節能接收到觀眾給的或好或壞的反饋或者客觀的建議。當學生接收到負面評價,我們會引導他們在這種負面的評價當中努力地完成自己的任務,改掉自己的一些毛病,然后再次回歸到舞臺上,學會正確面對與接納不同的聲音。
問:在開展戲劇研學過程中,您認為最大的難點在哪里?您有哪些經驗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答:第一個難點是混齡教學。對于整個課程的內容和設計來講,處理這個問題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作為一直在教育行業、戲劇教育行業的工作者,我認為還是會有很多的辦法能夠把它們融合在一起。
第二個難點是很多學生其實不太理解臺詞意思。因為整個劇目把歷史做了高度濃縮,里面涉及很多歷史典故、古語、白話文表達等,因此對學生的引導尤為重要。我們需要通過大量豐富的舉例、情景示例,讓學生理解、表達出臺詞的意思與感情,而不是機械地朗誦腔調。
戲劇教育是通過引導式的方式讓孩子們去進行項目制學習。這里要重點說到戲劇教師的能力:第一是導師必須具備藝術學科教學的能力;第二是導師必須具備導演思維;第三個是導師的能力尤為重要。他要具備教育能力和心理學背景,因為在整個戲劇研學進行的過程當中有各種各樣的情況發生,懂得孩子們的心理,才能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方向。
【案例展示部分】
1.課程概述
2050年,在一次“詩國少年團”的物理課上,少年們與博士談起了夢想,從“廣義相對論”談到“狹義相對論”,從時間膨脹談到質量關系,從想擁有超能力到穿越回古代……
在“夫子系統”的幫助下,“詩國少年團”集體穿越來到了初唐之時的滕王閣,展開了一次橫貫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詩歌之旅。
詩國少年們吟誦著流傳千年的詩篇,仿佛所有的名家都凝望著他們,向他們詢問,這盛世是否得以延續,這文明是否得以升華,而每一位詩國少年仿佛找到了一直在尋找的東西。
時間和空間在這一刻匯成了一種情、景、理交融,幽美而邈遠的詩國意境。
本劇目將圍繞中國唐代的璀璨文化展開,以磅礴浩然的古詩詞力量加強孩子們的國學底蘊,利用音樂舞臺劇的藝術表現形式弘揚、傳播傳統文化,讓孩子們在提升自身藝術表現力的同時,跨越時代,走進千年前的盛世繁華。
2.課程對象
27位學生,4~16歲,平均年齡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