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6日至28日,我國第二屆國家工業遺產峰會在江西景德鎮召開。
隨著瓦特改良蒸汽機的鳴笛聲,世界刮起了工業風,人類發展的歷史開始大跨步前進,將靠人力和畜力生產的農耕時代遠遠拋在了后面。提到工業革命,離不開蒸汽機、煤炭和鋼鐵,它們都是保證大國崛起的“硬核”技術。如今,新時代到來,高新科技突飛猛進,許多一度人聲鼎沸的作坊、車間、科研場所、礦區等,如同泛黃的老照片,定格在了最后一次下班后的寧靜,成了歷史。各種舊廠房、車間、作坊、礦區,以及相關的機器設備、陳列室、檔案等,還有工藝流程、生產技能都成了珍貴的工業遺產。
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工業制造大國,不同的工業景觀形成了無法替代的城市特色和歷史記憶,豐富的工業遺產見證了父輩們的聰明才智。一路走來,你了解自己家鄉的特色工業遺產嗎?別急,去工業博物館看看,這里的每一個機器、每一個螺絲釘,都有輝煌故事可講——
草帽型的“功勛礦”——可可托海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
可可托海,是一個叫海卻沒有海的地方,位于新疆富蘊縣境內,是一座因礦而生的小鎮,曾被列為“國家一級機密”。這里是世界級的地質公園,礦藏之多,絕對突破你的想象。
上世紀30年代,這里還是一片原始牧區,當地牧民在放牧時,無意間采集到一塊彩色石頭,鑲嵌到帽子和腰帶上做裝飾,引來地質隊員的注意,在他們的細心發掘下,一個巨大的草帽狀大型稀有金屬礦床終于嶄露真容。從這里開采出了 16 公斤重的海藍寶石、17 公斤重的黃玉、12 噸重的石榴石、30 噸重的綠柱石等,還有不計其數的稀有礦藏,藏寶庫這個詞,真是非它莫屬。提起可可托海三號礦,那更是人人都要豎起大拇指,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礦坑之一,以“地質礦產博物館”享譽海內外。目前世界上已知的140種礦物,這里就有86種,稀有金屬占到礦山儲量的九成以上。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所使用的鈹、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所用的銫都來自這里。當年在核彈成功爆炸之后,國防科工委專門向礦區專發了感謝信,從此,它就有了“功勛礦”的美譽。
如今,留在這里的人,將這份紅色文化傳承了下來,巨大的礦坑附近開辟成開闊的地面,有廣場般的氣派,地上建起一座座礦業工人形象的雕塑,立著一塊紀念三號礦脈輝煌歷史的碑刻。游客們除了站在礦坑前的觀景臺憑欄遠眺,還可以戴上安全帽,坐車沿著礦坑道路盤旋而下,步入曲徑通幽的礦洞探險,再向前人鞠一個躬,讓他們感受到子孫后代的敬意!
共和國工業奠基地——沈陽工業博物館
“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東方魯爾”等美譽,讓我們了解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沈陽。作為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這座博物館收藏了國家一級文物1件,國家二、三級文物10件,目前共有1300多件實體展陳,還留下許多個新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第一枚金屬國徽、第一臺車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個鑄造用機械手……一張張褪色發黃的老廠房與舊機器照片,一個個架在半空中的沖天爐,縱橫交錯的鋼鐵軌道,讓濃郁的工業氣息撲面而來。
鑄造館內,專門設有一處場景復原——十萬把軍鎬,它講述著一個感人的故事:1950年,沈陽重型機器廠接到支援抗美援朝的軍事任務,要在兩個月內趕制十萬把軍鎬。當時,重型機器廠剛恢復生產,但工人們并沒有說“不”,而是不分晝夜、不計勞苦,發揮聰明才智,提前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今,雖然這里悄無聲息,但墻壁上的閥門和管道時刻地提醒著我們,這里曾是多么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工業基因讓“工業城”沈陽有了不一樣的硬度,漫步其中,仿佛仍能感受到昔日機器的轟鳴與“我能行”的激情。
這里的列車都有故事——中國鐵道博物館
坐著火車看風景,感受簡直是無與倫比——慢悠悠的綠皮火車、蜿蜒向前的火車軌道、有年代感的站臺……時間與空間在這個交匯點上飛逝而過。
鐵道博物館絕對是每個火車迷的最愛,它的特點,就是一個字——全。在這里,你可以了解到中國鐵路從無到有、從落后到先進的1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國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是1881年動工修建的唐胥鐵路,全長僅有9.67公里,在這條鐵軌上行駛了中國第一輛機車,有意思的是,它最初是以騾馬拉車為動力的,完全和“電力”沾不上邊。一頭氣喘吁吁的騾子,奮力地拉扯著一個時代進入工業社會的大門。幸好后來,越來越多人看清了鐵路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于是出現了蒸汽車、內燃機車甚至更方便的電車、客車、貨車,帶領我們進入了“高速”時代。
這里的“鎮館之寶”是“中國首條官辦鐵路唯一見證”的0號蒸汽機車:它車身上有一個大大的“0”字,意味著從無到有.還有一種說法是,“0”是按照當時機車序號的排列習慣,從0計數而得名的。總之,它代表了中國最早的蒸汽機車。別看它樣子小,全長只有4.75米,當年可是身價百倍——當年0號蒸汽機車從英國購買時一共花了24800塊大洋,在當時的北京城足可以買下9套面積超過900平米的四合院了。
“0號”的制作相當精良,煙囪、鍋爐、走行部、司機室等五臟俱全,儲煤斗設在司機室的兩側,機車的前后車鉤是一種老式的固定拉鉤,它的動輪直徑僅有81.28厘米,是我們鐵路上最早開始使用的運煤機車。作為老前輩,它見證了世界蒸汽機車的演變歷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鐵路迎來了新生,我們不但有了中國制造的第一臺蒸汽機、內燃機車、電力機車,還有了以黨和國家領導人名字命名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毛澤東號”和“朱德號”蒸汽機車等。今天,“復興號”動車組更是以每小時350公里的速度奔馳在廣袤的大地上,呼嘯著奔跑的車輪,唱響了一首力與美的贊歌。
以陶器為造型的“中國陶瓷谷”
“中國陶瓷谷”位于湖南省株洲醴陵市鳳凰大道經濟開發區內,遠遠望去,幾個巨大的瓷碗、瓷瓶和瓷罐仿佛從天而降的外星來客,鮮艷的顏色讓它們的“臉蛋”光芒四射,周圍還點綴著中國圍棋的棋盤與棋子等裝飾元素,完美地將陶瓷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堪稱一位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美人”了。它不僅是目前中國陶瓷行業規模最大的藝術建筑群,也是中國陶瓷行業的地標建筑。
醴陵窯自唐宋以來就生產制作瓷器,新中國成立后,在人們的保護和恢復下,它當年的絕活——“釉下五彩”的燒制技術再度重現:秘訣就在釉下五彩的顏料上,它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著色顏料,另外就是載色原料,也叫填料。填料本身是無色的,在高溫下起到了降低色彩濃度、降低熔點與瓷釉熔接的作用,不需要一些含鉛的溶劑來幫忙制造顏色,也不需要用低溫溶劑作為結合劑而使彩料粘合在制品上。燒制出的瓷器不僅無毒,而且天然具備了耐磨、能抵抗自然酸堿侵蝕等優點。只要瓷器的釉層不受到強力破壞,花色就能永葆清晰、鮮艷和明亮。既可古樸深沉、色彩斑斕,也可單色呈現,濃妝淡抹總相宜。
1956年成立石灣美術陶瓷廠后,許多業內精英齊聚這里,當時生產的瓷器,小到煙灰缸、大到藝術品,歷屆國家領導人贈送給外國元首、政要的禮品瓷、人民大會堂用瓷、中南海用瓷幾乎都是產自這里,它也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中國最大的陶瓷古窯遺址群。
白天,我們可在陶瓷博物館閑逛,了解陶瓷的歷史。一到晚上,彩燈亮起,巨大的瓷杯、瓷碗、瓷瓶等,不斷變換著如夢似幻的顏色,頗有幾分科幻風。在這里,你可以切身體驗到東方陶瓷藝術的巔峰,感受瓷器由泥土到陶瓷的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