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嗎?孫悟空跟妖怪過招時取過“者行孫”“行者孫”的名字!“孫行者”的本名很契合取經人的特質,“者行孫”“行者孫”的叫法倒也過耳不忘啊……孫悟空叫啥更好暫且不論,回到人類社會,取個響亮又有意義的名字相當重要。古人意識到這一點,也用足了“取名學問”。
起名有規則,叫啥不隨便
“起名規則”乃人類價值觀漸成的產物,最早出現在文化璀璨的春秋戰國并延至后世。
魯桓公的大兒子出生后,為了起個好名字,還特地向大夫申" " [ xū ]請教。申用“五類”“六不”作答。“五類”是五種起名規則:“有信”即憑出生時的某種情況;“有義”是選用祥瑞字;“有象”是以相似之物;“有假”是借事物名稱;至于“有類”,則是借用與父親有關的字眼兒。恰巧嫡長子與桓公同日生,桓公便用自己名字里的“同”為其賦名。“六不”是起名禁忌: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入名——“避諱”是古人奉事神明的一種方式,為避免不必要的誤會,的確應該防止人名與國名、官名、動物名等的重疊。
“五類六不”規定了起名的“可”與“不可”,既是當時的起名總結,也在后代得到推廣。話說晉成公屁股上有黑色胎記,“黑臀”的名字從“公子黑臀”叫到“晉侯黑臀”;詩人李白出生前,其母夢見太白金星入懷,即以“白”字給他起名。由于出生時狀況不同,被選入名的特征多種多樣:孔子兒子出生時,魯昭公派人送鯉魚祝賀,孔子于是喚兒子“孔鯉”;政治家王安石出生時,一只獾沖進產房,“獾郎”就成了他的小名兒……當然,類似“孔鯉”“獾郎”的名字似乎不怎么合乎“六不”禁忌,叫起來還有些許怪異。
“流行字”入名
文化日漸繁榮,在起名規則以外,古人也盯上了“流行字”起名。
儒學興起后,人們進一步關注倫理道德與綱常名教,許多士族以“士”自居,起名也用“士”字,東漢劉備手下有大將龐士元,東晉有軍事家祖士稚……《詩經》《楚辭》寫得美輪美奐,“女詩經,男楚辭”的取名法很受推崇,如《爾雅》提到“美士為彥”,三國時諸葛亮的岳父叫黃承彥,唐代有宰相叫徐彥若……魏晉南北朝的大族還偏愛“之”字:東漢末年興起的五斗米道用“之”稱呼道徒,后被用于起名,遂誕生了書法家王羲之、畫家顧愷之、文學家顏延之……值得一提的是,昔日孔子修編《春秋》認為“二名非禮也”,后西漢王莽大力推行”去二名“,且加一個流行字眼兒,甚至一個虛字“之”,也算對單字名的突破了。
能表達心愿的字也被垂青。皇帝名字里,弘、德、玄、隆、昌等十分常見,無不含“清明治國,國運昌盛”的用意。健康長壽至上,諸如“霍去病”“辛棄疾”“李龜年”這樣的名字應運而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起名更顯學問,其子蘇軾、蘇轍的名字有《名二子說》作解:從一部馬車說起,“軾”指車前用以支撐瞭望的橫木,不露鋒茫卻不可缺少;“轍”指車轱轆印,天下車順著走,且馬車禍患殃及不到。
……
大家都知道古人名字包括名、字、號的博大構架,但在古代,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心儀的好名字。元朝一度規定漢人庶民只能用家庭排行或父母年齡之和等命名,明太祖朱元璋做農民時就叫朱重八呢……
時過境遷,如今人們取名多姿又多彩。只要文明向上,“名如雷”抑或“名如詩”均可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