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古代書法家米芾憑借一個“萌萌的”漢字成功破圈,讓平時不怎么關(guān)心書畫的網(wǎng)友也圍觀了一回“文化網(wǎng)紅”,感嘆了一回古人的有趣。
自從看了米芾[ fú]的寫法,我不會寫“列”字了
事情還要從一名書畫博主說起,他偶然間發(fā)現(xiàn)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的《紹興米帖》上有個十分“萌”的字(見右上圖),字形為左右結(jié)構(gòu),這是三毛扛槍去打仗?于是該博主便把它曬到了社交網(wǎng)站上。網(wǎng)友圍觀以后面面相覷:確定這是個“字”,但這究竟是什么字,不知道。
該博主說米芾寫的是古代的《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按照上下文推斷,這個“小人兒”應該是“列”字。網(wǎng)友再次喟嘆:看了米大師的寫法,忽然就不認識這個字了呢!
有些網(wǎng)友說: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甲骨文、蝌蚪文、鳥蟲篆?
科普時間:什么是蝌蚪文,什么是鳥蟲篆?
所謂蝌蚪文,也名蝌蚪書、蝌蚪篆,其奧妙在于筆畫起止,皆以尖鋒來書寫,頭粗尾細,漢代以后出現(xiàn),在唐代以后便銷聲匿跡了。最著名的蝌蚪文在浙江仙居的陡壁上。
所謂鳥蟲篆,亦稱“蟲書”“鳥蟲篆”。屬于金文里的一種特殊美術(shù)字體,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戰(zhàn)國時代盛行于吳、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諸國的一種特殊文字。
西北民族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吳通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他說:“這字應該是在大篆基礎(chǔ)上對局部筆畫的圖像化處理,個人風格過于明顯,應該不是公認寫法,而且也不屬鳥蟲篆、蝌蚪文一類。”
這樣一說,我們仿佛明白了,這個網(wǎng)紅“列”字不過是米大師一時的頑皮行為罷了。
外國人眼中最難學的語言,沒有之一
古老的方塊字在我們眼中是一個美麗的文化符號,是昂揚的民族自信,但對向往中文的外國人來說,無異于天方夜譚,神奇的東方“符咒”,遠古高級編碼。每一個想學中文的外國人腦內(nèi)應該是這樣的:鬼知道我們經(jīng)歷了什么?!
你學英語很崩潰,外國人學漢語也是一樣的心情啊,當他們打開漢語詞典,整個人生都陷入沉思,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個的字,而是一幅幅的畫!想學會漢字,得把它們當圖紙來看。相信原本對漢語抱著滿腔熱情的外國人心都要涼透了,沒有了好奇,只剩下委屈:我究竟為什么要學漢語?
小編還特別想再潑一盆涼水:認識漢字就算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修成正果”了?真相是剛到山腳下!更難的是——比如,看到這些正讀倒讀都能讀、加不加標點都通順的古詩詞。
《虞美人》
朱杏孫
正讀:
孤樓倚夢寒燈隔,細雨梧窗逼。
冷風珠露撲釵蟲,絡索玉環(huán),圓鬢鳳玲瓏。
膚凝薄粉殘妝悄,影對疏欄小。
院空蕪綠引香濃,冉冉近黃昏,月映簾紅。
倒讀:
紅簾映月昏黃近,冉冉濃香引。
綠蕪空院小欄疏,對影悄妝,殘粉薄凝膚。
瓏玲鳳鬢圓環(huán)玉,索絡蟲釵撲。
露珠風冷逼窗梧,雨細隔燈,寒夢倚樓孤。
重新加標點,成為一首七律:
孤樓倚夢寒燈隔,細雨梧窗逼冷風。
珠露撲釵蟲絡索,玉環(huán)圓鬢鳳玲瓏。
膚凝薄粉殘妝悄,影對疏欄小院空。
蕪綠引香濃冉冉,近黃昏月映簾紅。
七律也能倒讀:
紅簾映月昏黃近,冉冉濃香引綠蕪。
空院小欄疏對影,悄妝殘粉薄凝膚。
瓏玲鳳鬢圓環(huán)玉,索絡蟲釵撲露珠。
風冷逼窗梧雨細,隔燈寒夢倚樓孤。
直播間教寫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點燈人
你見過直播賣貨、養(yǎng)花、擼貓、做手工,你見過有人在直播間里教人學漢字嗎?
許薇老師就是其中一位。她今年35歲,河北人,每晚8點鐘,她都會準時出現(xiàn)在直播鏡頭前,一塊白板、一塊板擦、一支馬克筆,還有擺放在旁的幾本語文教材,這就是簡約而不簡單的講臺。她將手機鏡頭對準字帖,挨個講解拼音、字義、組詞,這就是許薇日常更新的視頻內(nèi)容。沒想到這樣一個沒有任何流量密碼的直播間,竟然匯聚了近50萬人。
“現(xiàn)在不識字的人還有嗎?”許薇直播屏上總會出現(xiàn)類似的評論,有網(wǎng)友回復:“有啊,我家人就是。”根據(jù)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約有3775萬人,一些人走進了許薇教識字、寫字的課堂里。其中有身患重病的人,有殘障人士,有中老年農(nóng)民朋友——他們在辛勤操勞之后選擇了以互聯(lián)網(wǎng)的學習方式認識漢字,為自己的世界打開一扇窗。
“除了‘生命’,‘命’的另一個常用詞是‘命運’。命是與生俱來的,運卻是可以改變的,取決于你自己。我們要珍愛生命、改變命運。”許薇在直播間上課時如是說。
連麥時間到了,“老師,我想學字,我沒學過……”“老師,我今年58歲,歲數(shù)大,記性不好……”“老師,我腦子好笨,什么都記不住”……混雜著各地口音的普通話相繼冒了出來,許薇知道,只要他們堅持,在不久之后,他們就能通過識字,獲得更從容更自如地展開生活的能力。當看到他們第一次一筆一畫地寫下自己的名字,當他們不必再借助周邊人的力量生活時,就像一步步解除生活的封印一般,許薇就會產(chǎn)生巨大的興奮感與暢快感。
記錄時代的漢字梗虛擬博物館
宮廷玉液酒、“藍瘦香菇”、肥宅快樂水、真香、奧利給、蚌埠住了、洪荒之力、可達鴨……
這些互聯(lián)網(wǎng)的語言梗,你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吧?一位“90后”B站(嗶哩嗶哩)up主四跡,將這些極富年代感的網(wǎng)絡熱梗“收藏”進了一座數(shù)字博物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梗文化,記錄時代在語言身上投下的影子。
這個漢字博物館建立在一家虛擬現(xiàn)實社交平臺上,共有七大展區(qū),分別為“梗起”“梗承”“梗興”“二次元”“玩家”“梗繁”和“家”。游客只要順著設(shè)計好的路線參觀,就能完整游歷整座博物館。這間中文梗博物館館長花了2個多月才完成這一公益項目。
路過“葛優(yōu)癱”“真香”“諸葛孔明羽扇綸巾”這些熟悉的梗,進入“梗繁”篇章,迎面看到兩棵虛擬裝置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樹,上面貼滿了最近流行的海量中文梗和各式各樣的表情包。在這里,能明顯感覺到中文梗的井噴爆發(fā),以及中文梗在整個網(wǎng)民語言系統(tǒng)中的普及:“挖掘機學習哪家強”“小目標一個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演員的自我修養(yǎng)”“隊長別開槍,是我”、網(wǎng)友課本里的“杜甫很忙”、游泳運動員上岸后的“洪荒之力”、疫情中對醫(yī)護工作者暖心的稱呼“大白”、中國航天員的“感覺良好”等熱梗,最大范圍地囊括了中國網(wǎng)民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