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國際合作也變得越來越密切,這間接刺激了翻譯行業的發展。然而,現階段我國該行業并沒有成文的法律法規來約束翻譯機構、譯者及其翻譯行為,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仍然存在翻譯市場無秩序、翻譯質量不高、譯者的權利得不到保障等諸多問題。鑒于此,提出以下解決路徑,即建立嚴格的翻譯企業準入標準、對不符合要求的翻譯行為或活動增設懲罰制度、明確翻譯人員的權利和義務。
關鍵詞:翻譯行業;翻譯立法;立法困境;解決路徑
中圖分類號:H059"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21-0156-03
黨的二十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對話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九屆中央政治局談話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二十大報告也對相關內容作了重要論述,可見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任重而道遠。國家翻譯能力建設作為推動國際交流、促進全球化發展的關鍵環節,其重要性日益凸顯。而在國際傳播的過程中,翻譯行業作為我國國際傳播的主要渠道和人才支撐,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國內企業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和信息交流不斷增強,相關語言服務業務量也顯著增長。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總體呈現持續增長的良好趨勢。然而,與日益頻繁的翻譯活動和穩步增長的翻譯產值相比,我國翻譯行業立法進程仍然十分滯后。目前為止我國沒有一部專門針對翻譯行業的法律法規,翻譯立法研究也處于初步探索階段[1]。加強翻譯傳播治理是提升我國翻譯傳播能力的重要抓手,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托,充分發揮法治在翻譯治理能力中的積極作用迫在眉睫。本文通過對我國翻譯行業發展現狀進行剖析,探究其優勢和特點,希望對我國翻譯立法有所幫助和啟發。
人類的翻譯歷史按其在特定歷史時期的主流翻譯對象的性質和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歷史時期:第一階段是宗教典籍翻譯時期;第二階段是文學名著翻譯時期;第三階段是實用文獻翻譯時期。相較于西方,我國在改革開放政策實行之后才完全進入第三階段[2]。隨著我國翻譯史完全進入第三階段,中國的語言服務行業才開始出現萌芽,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初步形成,雖晚于歐美國家十幾年,但發展迅速。
一、我國翻譯行業發展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和服務外包行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語言服務市場的發展。2003—2010年間,我國語言服務行業規模化發展,從2011年至今,中國語言服務行業蓬勃發展,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企業也由作坊式走向年收入超過千萬的企業,甚至收入過億的大型語言服務企業也出現了。國際知名語言服務咨詢機構CSA發布的The Top 100 Language Service Providers:2022,其中共有10家中國翻譯公司上榜,例如:Sunyu Transphere(瞬禹環球通)、Sichuan Lan-brid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語言橋)、Eagle Eye Translation(譯國譯民)、Besteasy Language Technology(甲骨易)等。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技術在語言領域的快速發展和應用,使得為語言服務提供支撐的翻譯技術研發日益成熟,翻譯行業也在不斷地進行轉型和升級,逐步從傳統行業中脫離出來,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2022年國家工商總局的企業注冊數據庫統計顯示,目前,我國語言服務企業總數達到124.2559萬家。其中,翻譯公司有54 681家、含語言服務的企業95.2878萬家、外商投資企業23.5萬家。語言服務市場總規模超過2 125億元?!?022中國翻譯及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指出:2021年中國以語言服務為主營業務的企業數量達到9656家,與2019年相比增加了806家,企業總產值也實現穩步增長,達到554億元,與2019年相比上升了25.6%。從整體來看,中國翻譯及語言服務行業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值呈現良好增長態勢,總體趨勢都是上升的。
二、我國翻譯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翻譯市場規模日益擴大,產值迅猛增長,前所未有蓬勃發展的同時,翻譯行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如準入機制的缺乏、翻譯市場管理的不規范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翻譯這個新興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一)準入門檻低
隨著翻譯進入職業化時代以及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的蓬勃發展,翻譯不再僅僅只是個人的行為或活動,而是逐漸演變為以某個機構或公司為核心,進行翻譯業務組織的團體行為,并且越來越多的表現為一種市場商業行為[3]。根據我國當前現行的《公司法》,注冊一家翻譯公司只要達到基本的條件和要求,就可向工商部門申請登記,并不需要額外的資質證明,這就導致國內注冊翻譯公司的門檻和成本較低,翻譯企業水平良莠不齊。目前我國在大陸注冊的翻譯公司已經達到了5萬多家,并且大多數翻譯企業規模小,注冊資金在千萬以上的企業更是屈指可數[4]。這一現象也暴露出了商業行為所共有的一些弊端。翻譯企業和人員之間的競爭力低下,甚至出現一些小翻譯公司或機構為了獲取更多的客源,以低于市場正常成交價格來進行惡性競爭,擾亂市場秩序,間接導致了市場價格混亂。這也是為什么十幾年來盡管物價不斷上漲,但翻譯價格卻基本保持不變的原因。
(二)翻譯質量難以保證
準入門檻低造就了翻譯公司數量眾多,翻譯質量參差不齊。翻譯公司在招聘譯員的時候,標準并不明確,有時僅僅試譯稿合格就能入職成為兼職或全職譯員[5],這就導致了翻譯從業人員的素質高低不一,具有豐富經驗的專職人員很少,翻譯質量無法得到保障。此外,為了拉攏客源,獲取更多的利潤,很多翻譯公司宣稱可以承接多個業務、多種語言的翻譯。實際上,公司內部并沒有規范化的程序來進行翻譯活動,為了減少交接手續,提高交貨速度,編輯和審校的流程經常缺失。有些公司為了低價競爭,甚至不惜把業務層層外包,最后接手的譯員大多水平較低,又由于報酬不高,為了應付任務,草草了事。這樣操作下來,翻譯的質量自然就難以得到保證,誤譯、錯譯現象屢屢發生,給客戶和整個翻譯市場帶來了許多困擾。這種行為對經營規范、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口碑好的翻譯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很多優秀的專職譯員因為客戶減少,得不到期望的薪資,不得不離開該行業,最終導致低質量譯文流入市場。
(三)譯員合法權利難以保障
在傳統的翻譯觀念中,關于譯者的權利和義務,業界人士更多地傾向于談論后者,卻很少提及譯者的權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譯者甚至沒有署名權。目前,翻譯行業規范對翻譯從業人員或企業的職業道德、服務報價等提出要求,但缺乏對翻譯從業群體應有權利的保護[6]。雖然早在1963年國際翻譯工作者聯合會制定的《翻譯工作者章程》里就提到譯者權利方面的有關內容,例如,翻譯工作者對公開使用其譯文有權獲得法律或合同規定的報酬;譯者有權禁止非法利用其譯文的一切行為,有權反對損害譯者榮譽或聲望的任何活動等[7]。但《翻譯工作者章程》不具法律效應,僅僅屬于軟法,只能是警示和提倡,難以發揮保障作用。在我國,幾乎每年都有翻譯作品侵權和版權糾紛的案例發生。
例如,2014年,馬愛農狀告中國婦女出版社一案,當時這起案件受到了媒體和業界的廣泛關注。主要原因是中國婦女出版社旗下出版的署名周黎所譯的小說《綠山墻的安妮》與馬愛農的譯本相同文字超過90%,屬于侵犯馬愛農署名權、修改權、復制權及發行權。但判決結果并不如人意,翻譯維權之路極其艱難。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取證難、訴訟成本高。原告無法獲取侵權方的銷售額,也就無法按照具體數額進行賠償。而且訴訟要花一筆不小的律師費,扣除被告賠償金之后往往所剩無幾。
第二,賠償標準過低、處罰侵權力度不大。法院判決被告賠償損失2.5萬元,均是以人民文學出版社與馬愛農約定稿酬標準每千字60元的2倍作出裁決的,這樣的結果難以對侵權者的行為形成懲罰和威懾。由此可見,我國對于翻譯侵權案的有關賠償和訴訟細節等方面的立法還存在許多缺陷。
三、我國翻譯行業立法困境
我國國家語言能力建設起步較晚,國內法律界及翻譯界對翻譯及其相關立法問題關注較少,翻譯與語言立法建設的工作十分緊迫[8]。早在2011年3月份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黃友義先生就提交了一份推動翻譯立法、促進翻譯行業健康發展的提案。該提案得到了業界許多知名人士的支持,然而對于翻譯立法提案所進行的調查和研究卻寥寥無幾[9]。目前我國直接涉及翻譯的立法依然空白。究其原因,最大的問題在于,翻譯行業并沒有一個國家主管部門來進行管理。中國譯協只是一個全國性社會團體,是非政府組織,并沒有公共行政管理權限,只能提供有關行業行為規范和指導[10]。而立法草案的提出需要國務院法制辦與國家主管部門共同參與,進而導致我國翻譯立法在初始階段就陷入了困境,嚴重滯后于其他國家。
四、我國翻譯行業立法困境的解決路徑
通過上文對我國目前翻譯行業發展存在行業準入門檻低、翻譯質量無法保證、譯者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立法困難等現狀問題的梳理,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立法建議。
第一,建立嚴格的翻譯企業準入標準。在注冊翻譯公司之前,要附加一系列的考核制度,例如需要提供相關資質證明,對公司性質、經營場所、營業設施等做出嚴格規定。
第二,對不符合要求的翻譯行為或活動增設懲罰制度。對譯員的不實、錯譯等行為進行處罰,對不按照合同要求進行翻譯的譯員處以罰金或行業警告,情節嚴重者追究刑事責任,以提高整個行業的翻譯質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翻譯質量的判定要通過多方手段來進行核實[11]。
第三,明確翻譯人員的權利和義務。權利與義務總是相伴而生的,首先,翻譯從業人員在進行翻譯工作之前必須出示能夠證明其能力的資質或者材料。其次,譯文都應忠實于原意,準確表達原文的思想和形式,不得隨意篡改歪曲原文內容,也不能泄露當事人的隱私。最后,要加強保障翻譯工作者的權利,維護從業者的合法權益[12]。面對翻譯糾紛案時,建議縮短訴訟周期,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提高賠償金額,并加大侵權者的懲戒力度。
五、結束語
當翻譯進入職業化時代后,我國翻譯行業迎來了井噴式的增長。翻譯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如翻譯市場魚龍混雜、經常惡性競爭、翻譯質量無法保證、從業者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等。為翻譯立法成為目前該行業亟須解決的一個重大難題,翻譯行業立法的缺失也是抑制行業健康發展的主要瓶頸[13]。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則需從立法內容和立法途徑兩大方面入手。我國許多專家學者已對翻譯的立法內容提出了合理建議,筆者也通過分析行業現狀,提出了一些淺顯的看法。但在立法途徑方面,還需要國家層面和協會的共同配合,爭取早日做到翻譯行業有法可依,實現我國從翻譯大國到翻譯強國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趙軍峰,寇瑩瑾.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立法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外語,2017(1):4-10.
[2]" "謝天振.為翻譯立法,應該是時候了[J].文匯讀書周報,2011(6):17.
[3]" "謝天振.譯者的權利與翻譯的使命[N].文藝報,2016-01-13(7).
[4]" "黃友義.翻譯立法是促進我國翻譯行業健康發展的根本途經[J].東方翻譯,2011(3):4-6.
[5]" "鄧濤.中國翻譯行業立法思考[J].戲劇之家,2017(20):228-229.
[6]" "趙軍峰,薛杰.我國翻譯行業立法要件分析及立法建議[J].中國外語,2022(2):16-22.
[7]" "黃長奇.翻譯工作者章程[J].中國翻譯,1996(5):4-6.
[8]" "郭錦.翻譯行業未來的專業化發展:規范翻譯行業的出路[J].戲劇之家,2017(22):235.
[9]" "王隆文.文化強國的法律保障:加強我國翻譯立法的思考:基于文化語境下翻譯與權力關系的考察[J].中國翻譯,2012(6):60-64.
[10]" "鄭洋敏,陸敏.機器翻譯的發展及其對翻譯行業的影響[J].漢字文化,2022(S2):277-278.
[11]" "岳峰,俞劍輝.語言服務行業的發展與高校翻譯專業的應對策略[J].上海翻譯,2022(3):50-55.
[12]" "邱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對英語翻譯員就業力作用研究[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5):99-102.
[13]" "王華樹,馬世臣,楊紹龍.語言服務行業翻譯技術發展現狀及前瞻[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1-6.
[責任編輯" "立"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