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我國少子老齡化危機逐年加劇,政府財政壓力增大,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康及可持續運行受到影響。日本作為亞洲乃至世界少子高齡化危機最嚴重的國家,其“三位一體”的人口變化與我國非常類似。日本針對少子化問題做出了全面系統的社會保障改革,穩定財源并適當加強個人負擔以減輕政府壓力,其提高居民社會保障水平的措施值得我國借鑒。在未來勞動力數量減少,現收現付制給付方式壓力逐年增大的背景下,加快發展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改革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少子化;商業養老保險;日本經驗借鑒;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840.68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21-0100-04
一、研究背景
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為1 06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52‰。2017年人口出生率為12.64‰,2018年為10.86‰,2019年為10.41‰,2020年為8.52‰[1]。由此數據可見,我國人口出生率呈現連年下降趨勢。二孩政策的頒布實施并未如預期般提升我國新生兒出生數量,不斷發展的少子化趨勢會影響未來人們養老方式的選擇。
根據馬躍如(2021)的研究,是否有子女會對老年人養老方式及地點的選擇有較重要的影響。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發展,我國傳統養兒防老的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削弱、代際不公平問題越發嚴重。代際矛盾等問題成為影響老年人養老方式和需求類型的新關鍵因素[2]。生命周期假說認為,理性的消費者會根據收入來安排消費,并希望各個時期的消費能夠均衡,使總消費等于總收入[3]。他們在有勞動能力時,將自己的一部分收入用于投資儲蓄,作為老年時期的養老經濟來源[4]。商業養老保險作為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構成部分具有實行個人賬戶積累制、個人自愿參加、稅收優惠政策激勵、市場化投資運營等特點,可以滿足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多樣化養老需求。在當前少子老齡化社會問題愈發凸顯的背景下,鼓勵發展個人養老金及稅收優惠型商業養老保險大有可為。
二、我國人口形勢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一)我國出生人口現狀
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對于當年的人口出生數量確實有一定的激勵作用,我國經歷了2016年及2017年的生育堆積釋放。即使是在政策鼓勵下,人口環比增長仍呈逐年下降趨勢,新生兒數量以年均150萬人的數量不斷減少。2018年至今人口出生率低于二孩政策實施前的水平(見表1)。
表1" 2014—2021年人口出生數量及出生率
(二)育齡婦女數量和生育水平現狀
從整理所得數據中可以得出我國育齡婦女數量及生育率均逐年下降的結論。這兩個因素顯著影響我國人口出生率,一是育齡婦女人數逐年下降。2021年15—49歲育齡婦女比2020年減少約500萬人,其中21—35歲育齡婦女減少約300萬人;二是受觀念轉變、初婚初育年齡延后(10年延后約2歲)等多方面的影響,現有育齡婦女總和生育意愿總體并不理想(見表2)。
(三)總人口趨勢和老年撫養比預測
根據王廣州(2021)的調查,按照現行生育政策,在2024年左右中國人口將達到峰值,約14.07億。在這之后我國總人口將逐年遞減,按最樂觀估計結果,本世紀中旬將下降到12.65億,相較于峰值人口規模將減少1.44億(見圖1)[5]。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人口撫養比呈現V型布局。中國的撫養負擔從20世紀60年代逐漸下滑,并在2010年時下降到歷史最低點36.5。自2010年起,撫養比逐年上升。根據聯合國對中國未來撫養比的預測,2020年為42.2,2030年達到48.4,2050上升至67.3。到21世紀中葉,即2055年前后,撫養比將攀升至75.8,兩倍于2010年時的歷史最低點(見圖2)。
三、少子化對我國養老保險三支柱的影響
(一)少子化對于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的影響
少子高齡化給我國社會保障的給付水平與政府財政負擔帶來了巨大影響。少子化直接減少未來勞動力的供應數量,造成社會保障籌資水平的下降,而高齡化直接增加領取養老金人數,造成了社會保障給付水平的上升。我國多地已出現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不平衡問題,存在養老保險基金赤字。少子化將會進一步放大代際不公平問題,政府承擔社會保障“最后付款人”的責任和義務,勢必會給政府財政帶來更大的壓力。
我國現行的養老金體系框架包括第一支柱公共養老金、第二支柱職業養老金及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根據財政部副部長鄒加怡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0年首季峰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基本養老金規模超過6萬億元,占比達70%,企業及職業年金規模僅2萬億元,個人養老金剛剛起步,規模尚小。作為基本養老金的重要補充,全國社保基金發揮了一部分養老保障的調節功能。根據全國社保基金最新數據,截至2019年,全國社保基金資產總額為2.6萬億元,累計投額1.25萬億元,年均投資率8.15%,2019年投資收益率達到15.5%。但支撐數十年后的養老金缺口仍力有不逮。
(二)少子化對于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影響
1.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必要性。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發展進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最快也影響最深的,隨之而來的少子化問題伴隨養老金給付缺口不斷增大直接對我國社保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挑戰。但是當前我國居民缺乏基本養老金融的意識,養老儲備極為匱乏。中國人一直有養兒防老的觀念,退休后大多數老人會指望子女提供經濟支持或者生活方面的照顧,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共同發揮作用。但在社會普遍生育欲望低下的背景下,養老將不再局限為國家或社會的問題,民眾關于養老方式的思想應該隨之發生轉變,個人需要盡早培養養老儲備意識,以參保商業養老保險等方式保障老年后生活水平。
2.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可行性。根據張小麗(2020)的研究,撫養成本和對未來家庭養老的依賴程度對養老儲備規劃具有擠出效應[6]。在少子老齡化社會問題不斷突出的當下,養老儲備中個人主體性勢必需要發揮更多作用。對于無子家庭而言,由于撫養兒女方面的支出減少,家庭金融資產可以更多地發揮其儲蓄投資功能,促使個人主體承擔養老責任,減輕政府及社會投融資壓力。作為養老儲備的重要一環,商業養老保險以其儲蓄性作用調節參與工作以來的收入,建立一定規模的物質財富儲備,以期老年時仍有自由選擇個人期望的生活方式。面臨老年人常見的醫療保健等方面的需求時,能夠減輕對國家及社會的壓力。由于來自家庭的經濟支持減少,以個人為主體的商業養老保險購買行為構成的養老儲備將成為未來幸福老年生活的保障。
四、日本應對少子化的社會保障策略
與我國面臨的情況相同,日本人口的總體特征可概括為“三位一體”人口變化,即老齡化、少子化、總人口持續減少。平成年代被稱為“少子老齡社會與社會保障制度結構改革期”[7]。20世紀90年代后,日本總和生育率下降至1.57,逼近高度警惕臨界點。對此日本頒布一系列少子化對策,但效果并不明顯。近年來總和生育率呈上升趨勢,但整體仍處于1.40—1.45的低迷水平,育齡婦女數量不斷減少,專家及政府人士對前景的預測并不樂觀。
少子化減少了未來勞動力數量造成社會保險繳費水平的下降,高齡化導致養老、醫療及兒童福利等方面的支出給付大幅增加,從而直接影響了日本社會保障的可持續發展。日本采用的養老保險財源籌措方式是賦課方式,采用“現收現付”原則,用現役勞動人口繳納的保險費支付當前領取期老年人的養老金,其穩定性受人口結構影響。由于日本老齡化程度不斷提升,領取年金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長年的少子化導致日本國內勞動人口即保險費繳納者日益減少,社會保障的負擔重重地壓在現役勞動人口身上[8]。
日本政府對稅收體制進行了三次改革,以保險形式建立國民放心的社會保障穩定財源機制。引入民間企業、非營利組織等多種服務主體,緩解政府壓力。同時,日本社會保障改革以穩定財源為中心,適度提高個人主體性,大力發展私人養老金,推出個人儲蓄計劃和個人型定額供款養老金計劃。該措施有效擴大了保險覆蓋范圍,提倡提早儲蓄的同時提供了高額稅優政策支持。日本私人養老金投資促進民眾積極性,促使民眾規劃養老儲蓄,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根據薛啟凡的研究,日本60—64歲的老人有61.3%滿意自己的經濟狀態,對生活保障感到不擔心比例最高的是80歲以上的老人,達到71.5%[9]。在三次稅制及社會保障政策改革后,日本逐漸形成全生命周期儲蓄投資型養老儲備。商業養老保險鼓勵參保者自工作伊始起開始儲蓄投資,建立了規模較為可觀的個人養老基金,保證參保居民退休后生活水平的同時,管理機構將基金投入實體經濟市場進行投資,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國內金融市場積極可持續的向好發展。
日本為應對少子化提出的個人養老基金具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覆蓋范圍大,覆蓋所有在職員工、公務員及家庭主婦。同時提倡提早儲蓄,個人儲蓄計劃允許未成年人參加;二是政府提供高額稅收優惠政策。個人儲蓄計劃賬戶投資產生的收益可以免除資本利得稅,同時未成年人儲蓄實施小規模投資免稅制度,包括金融交易在內的多種操作均可免稅。日本個人養老金投資以高額免稅政策和多樣化的金融產品促進了民眾積極性,提倡責任共擔,釋放第三支柱保障能力。
五、少子化背景下發展個人養老金的建議
(一)加大商業養老保險知識宣傳力度
對于保險知識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切實購買的可能性。有關部門應該加大對少子化社會風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引導現役勞動人口及臨近退休的老年人通過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方式來加強養老儲備,做好個人主體性養老規劃。目前我國商業養老保險主要形式是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采用比較當月工資薪金的6%和1 000元/月最低的繳費方式,于繳納個人所得稅前申報。這種購買方式不僅需要一定的保險和稅收知識,還包含對未來風險的評估及收益的估算,相較于其他保險更加復雜。對于商業養老保險這樣的新生復雜事物的不了解導致民眾購買積極性不高。因此,隨著政策的深入推進,加強對消費者的宣傳和教育力度顯得尤為重要[10]。
(二)培養民眾的自我養老規劃意識
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已實現較大范圍的覆蓋率,但隨著物價水平的上漲和少子化問題的越發嚴重,未來依靠基本養老保險不能保證老年生活水平在退休后不降低。鑒于此,政府應該引導民眾培養自我養老規劃意識,建立養老儲備,降低對于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險的過度依賴。隨著城市化進程發展,個人出現原子化,我國家庭結構也逐漸趨于小型化,未來依靠家庭養老是無法滿足老年人經濟及情感需求的。參保商業養老保險給老年生活加上了一道經濟“安全網”,使老年人在養老方式的選擇上有了更多自由。因此,應加大宣傳力度,鼓勵盡早通過商業養老保險等經濟手段規劃老年生活,切實保障老年人高質量晚年生活。
(三)優化稅收優惠政策,增加商業養老保險產品
根據國內學界的研究,較少數的中低收入者群體會選擇購買商業養老保險,而這部分低收入群體嚴重缺乏養老儲備,可能會面臨比較嚴重的養老困境。同時,根據國內學者研究,不同經濟收入水平家庭生育意愿呈現兩極分化局面,中等收入群體生育意愿普遍較低。
商業養老保險作為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一部分,具有保障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福利屬性,是未來家庭金融資產重要的組成部分。政府在引導保險行業時應考慮到不同收入群體的經濟水平,降低準入收入及年齡門檻,設計差異化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民眾盡早投資儲蓄。擴大覆蓋范圍,讓更多中低收入人群享受這項福利。同時,保險公司可以設計優化長期健康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無子女老齡人群急需的保障性產品,實現多層次健康管理服務,減輕醫療資源的壓力,提高老齡人群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2-02-28]www.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amp;zb=A03060Damp;sj=2020.
[2]" "馬躍如,王清,黃堯.代際支持對老年人機構養老消費選擇的影響[J].消費經濟,2021,37(2):47-56.
[3]" "Rouwenhorst K. G.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1995.
[4]" "孫瑞婷,熊學萍,張棟.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對養老儲備的影響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13.
[5]" "王廣州.中國人口少子化和老齡化趨勢及其公共政策應對[J/OL].[2022-03-09]China Economist:1-18.
[6]" "張小麗.少子老齡化視角下農村養老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7):252-255,262.
[7]" "郭莉莉.日本人口變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經濟發展研究[J].東北亞經濟研究,2020,4(2):97-106.
[8]" "柳清瑞,王玥,劉靜娜.基于少子高齡化的日本社會保障改革:經驗與借鑒[J].人口與發展,2012,18(6):31-39.
[9]" "薛啟凡.少子化背景下老年人力資源價值及再就業發展趨勢研究:以日本相關經驗為例[J].市場周刊,2020,33(10):168-170.
[10]" "張鑫,孫立娟.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購買意愿影響研究:來自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調查數據[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2):10.
Research on Encou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ewer Children
Zheng Hanyun
(Depart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as the aging crisis of young children in China intensifies year by year, the financial pressure of the government increases, and the health and sustainable operation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re affected. As the most serious country in Asia and even the world, Japan’s “Trinity” population change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China. Japan has mad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ocial security reform for the problem of fewer children. The measures of stabilizing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appropriately strengthening personal burden to reduce government pressure and improve residents’ social security level are worthy of our reference. The third pillar of China’s social security reform is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payment system.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current payment system, the number of labor force should be reduced year by year.
Key words: oligonucleosis; commercial pension insurance; drawing on Japanese experienc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責任編輯" "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