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整本書閱讀是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為了充分激活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價值,本文以《儒林外史》為例,將支架式教學法與整本書閱讀教學融為一體,從學情調研和深度學習兩個方向入手,為學生搭建讀前導入和文本解讀支架,引導他們在課外實踐、課中學習的過程中,全面了解整本書的內容、框架結構和主旨思想,最終實現深度閱讀。
關鍵詞 整本書閱讀 支架式教學法 《儒林外史》
支架式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這一教學法強調要依據學習者的真實能力和潛在能力,為學生提供支架,助推他們完成超越“最近發展區”的學習任務。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應用支架式教學法,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還能促進學生深刻理解文本。
《儒林外史》是吳敬梓的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它以明代社會為基本背景,刻畫了知識分子的面貌和精神世界,以極具諷刺意味的語言、故事,批判了封建社會蠶食人精神的禮教制度和科舉制度。從內容、主題等角度來看,這部著作內容復雜、閱讀難度高,學生在閱讀時遇到了較大的阻礙。基于《儒林外史》的復雜程度和難度高的實情,教師以支架式教學法為主展開整本書閱讀教學和指導,便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整體閱讀情況,合理地為學生搭建支架,從而為學生的閱讀活動指明方向。
一、以學情調研為切口,搭建讀前導入支架
《儒林外史》中擁有復雜的人物關系、文白夾雜的語言要素,且人物的稱謂前后有所變化,學生在閱讀時難免會感到困惑,若依照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大部分學生難以高質量地完成整本書閱讀的任務。對此,我們以學情調研為切口,在準確了解學生閱讀實力的情況下,為他們搭建了讀前導入的支架,有意讓學生于讀前主動走近《儒林外史》,在支架的輔助下,明確整本書的基本框架、主要內容,為后續的深度閱讀和學習鋪墊基礎。
通過與學生一對一交流、集體討論等不同方式,我們發現大部分初中生對《儒林外史》的了解程度不足,一部分學生甚至以題目定體裁,將《儒林外史》等同于記錄真實史實的史書。為此,依據學情調研中獲得的信息,我們決定改變閱讀教學和指導的策略,利用班級網絡共享平臺發布了讀前任務,鼓勵學生下載與《儒林外史》相關的視頻、音頻等材料,其中包含影視作品中的經典片段、文學家和評論家的經典解讀片段等等,讓他們利用大課間、家庭閱讀等時間段,了解著作的基本信息、創作背景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滲透之后,學生大致明確了其體裁、結構等要素。
當學生對整本書的結構、內容等有所了解后,為了讓他們自覺地開啟整本書閱讀活動,我們又搭建了一個驅動式的讀前導入支架,以“結合美術知識和書目的主要內容,為《儒林外史》設計一個極具概括性和視覺效果的封面,既可以包含名人的書籍評論,還可以是書中精彩內容的概括”為支架的具體內容,將其貫穿于整本書閱讀的始終,使得他們能夠在驅動式任務的引領下,強化閱讀的主動性。
二、以深度學習為目的,搭建文本解讀支架
經過讀前引導,學生已經初步了解《儒林外史》的主要內容,整本書閱讀的難度和復雜程度有所減弱,以此為基礎,我們以推動學生深度學習為目的,進一步搭建了文本解讀的支架,讓學生在具備強烈閱讀期待的前提下,熟悉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能力。
1.梳理內容,勾勒人物群像
前文中提到《儒林外史》的人物關系復雜,其主要人物大約有150個,而且一部分人物的前后稱謂有較大的變化,這成為了學生在閱讀道路上的阻礙。針對這一情況,我們為學生搭建了文本解讀支架,指導他們梳理整本書的主要內容,依據章節回目的變化,引領他們繪制表格和思維導圖,了解人物的稱謂、人物間的關系,在這一梳理過程中,學生不僅明確了《儒林外史》這部名著的主要人物,還能掌握繪制思維導圖和表格的方法。
此外,我們還組織了以人物為專題的閱讀探討會,將其作為支架,讓學生在聯讀、比較的過程中,勾勒人物群像圖。以《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為例,我們選取了正直堅毅的沈瓊枝、溫柔賢惠的杜少卿妻子、性格獨特的胡家女兒等等,引導學生結合每一個人物的具體事例,概述女性形象的特征,構建起以“具體事例+人物特征+深刻蘊意”主要內容的人物分析范式,如“通過描述沈瓊枝在出嫁之前、進入宋家、逃出宋家等具體的事件,描繪了一個才貌雙全、自尊獨立、剛柔并濟的女子形象,體現了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對封建禮教社會的批判”,借助此種人物分析的范式,學生即可理清整本書的主要內容,也能由表及里地解析文本內容。
2.精選例文,巧設探究問題
《儒林外史》全書共56回,各個章回間相對獨立,在語文課堂上,受到時間的限制,我們難以逐一帶領學生解讀每一個回目,所以,我們精心選擇了一篇例文,即《范進中舉》,以其作為切入點,巧妙地設計探究化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開啟深度閱讀之旅。
《范進中舉》以對比為主要手段,利用極具夸張色彩的表現形式,將中舉前后的范進描繪得十分形象,也凸顯了其岳父胡屠戶的丑態。基于此篇例文的主要內容,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的探究問題,如“從文本整體內容上看,范進中舉屬于悲劇還是喜???”“為何胡屠戶瞧不起范進,又執意將范進作為自己的女婿?”“為何范進在中舉后會發瘋?”等,將這些問題融入到文本解讀的過程中。
借助引導性的問題,學生從整本書的基調、主題和內容入手,分析范進的人物形象,并解讀其人物命運,通過深入細讀,學生明確此篇例文的悲劇基調,了解胡屠戶刻薄狡詐的嘴臉,并進一步感受到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精神的蠶食,這一細讀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例文的理解,還啟發了他們的邏輯思維,強化了他們的思考和學習深度。
3.引進項目,深研論文選題
基于深度學習的需求,在梳理內容和精選內容兩個教學環節過后,我們又搭建了專題探究的閱讀支架,旨在培育和強化學生的高階思維,讓他們聚焦于諷刺小說的本質與內涵。為此,我們以專題項目化活動為載體,結合《儒林外史》的體裁特征、主要內容、人文內涵等要素,為學生提供了多維度的論文選題,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創作小論文,并給出了如下選擇:(1)《儒林外史》中的文人形象;(2)《儒林外史》中的鄉紳形態;(3)吳敬梓的文學創作風格;(4)論《儒林外史》中的封建禮教制度;(5)透過《儒林外史》看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以如上論文選題為支架,學生開啟項目化探究活動,這不僅加強了整本書閱讀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助于培養和啟發初中生的高階思維。
出于擴充學生閱讀量、提升其閱讀能力的目的,教師將整本書閱讀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形式,利用支架式閱讀法開啟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通過搭建讀前導入和文本解讀支架的方式,幫助學生尋找閱讀的起點,讓他們在梳理整本書內容、研讀典型篇章、參與拓展項目的流程中,勾勒出書目中的人物群像、展開深度探究,突破過往閱讀教學中淺層化、“快餐”化的難題,構建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新形態。
[作者通聯:安徽宿州市靈璧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