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蒜作為我國重要的調味料蔬菜食品,已成為很多農業地區的主要經濟作物,經濟效益顯著。為提升我國大蒜生產的質量、促進大蒜生產規模的擴大、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本文簡述了大蒜種植前期準備,深入研究了大蒜的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蒜;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引言
大蒜不僅是蔬菜和調味料,還具有藥用價值,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已超過兩千年。在我國的西南地區,種植品種主要以獨頭蒜為主,但是由于種植者缺乏科學技術指導,不僅種植成本過大,還無法保證產品的質量與產量。為促進我國大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強大蒜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的相關研究。
1大蒜種植前期準備
1.1選地
在選擇大蒜的種植環境時,雖然大蒜耐寒性強,在溫度的選擇上比較寬泛,但是仍需考慮其他多項因素。大蒜種植宜選擇山地或丘陵等光照強度適中的地區,土地平整且坡度一般不超過20°,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大蒜的種植環境喜晝夜溫差大且太陽輻射度高的地區,在我國西南的山地和丘陵地區,一般選在海拔500-1400m的區域,年平均氣溫為9-15℃,年降水量超過500mm,每年日照超1100h。土壤選擇以沙壤土或壤土最佳,土質疏松,排灌基礎較好,有機質含量高。在實際種植時,還需要對種植區域進行定期檢測,確保區域內的大氣、土壤和水資源符合相關要求[1]。
1.2選種
在地勢起伏相對較大的西南地區,高原山地不僅日照充足,而且氣候寒冷、干燥,十分適宜大蒜栽種。雖然我國目前在大蒜育種研究方面基礎較為薄弱,而且大蒜的種性退化較快,但在長期的栽種培育過程中,已形成許多頭大質優的優良品種,如威寧紫皮大蒜、楊家灣大蒜、白七星和江孜大蒜等。以上品種的大蒜不僅耐寒度高、長勢好、蒜頭大,還具有較強的抗病和抗倒伏能力,而且辣香味濃且耐貯藏,深受當地農戶喜愛。秋播大蒜在選種時應注意優選抗寒力強且休眠期短的品種,春播大蒜則需選擇冬性弱且休眠期長的品種[2]。
1.3整地與蒜種處理
在栽種大蒜之前,需要先進行整地。整地需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前茬作物選擇。大蒜不宜連作,不能與蔥蒜類蔬菜重茬,否則會影響土壤中微生物含量和酶活性,加重病蟲害,影響大蒜的質量和產量。前茬作物可選擇玉米、茄果類、豆類或水稻,水旱輪作有助于大蒜的生長。第二,施底肥。大蒜種植土壤需選擇疏松、肥沃且富含有機質的弱酸性土壤。選定區域后,要進行深翻,將土塊打碎耙平,按每畝3000-5000kg施入優質腐熟有機肥,另外還需添加25kg尿素、30kg磷酸二銨和15kg硫酸鉀。大蒜種植的底肥要注意選用含硫肥料,不宜選擇含氯肥料。第三,作畦。施入底肥后,需要按南北向作畦,規格按寬2-2.25m,長30-60m最佳。春播大蒜一般在土地上凍之前整地施肥并澆足凍水,以便第二年春天土地開化后進行播種。為了保證大蒜的出苗率,還需要對蒜種進行處理。首先選擇整齊飽滿、無病害且個頭大的蒜種。將剝開后的蒜種先在地面上晾曬2-3d,再將其浸入40℃的溫水中浸泡10-12h,撈出后曬4-6h,待表面水分全部曬去后便可播種[3]。
2大蒜的種植技術
2.1播種
大蒜的播種密度需要根據品種、自然氣候、栽培條件和目的等綜合考慮確定。在我國西南地區,通常以蒜薹和蒜頭生產為主,用種量為每畝100-150kg,株行距8cm×18cm,約每畝3.5萬株。播種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平畦栽培,行距為16-20cm,株距為8-10cm。另一種是高畦、高壟栽培,行距為12-14cm,株距為8-10cm。在畦內需要開溝,深度3-4cm,溝內按每畝3kg施入1.1%苦參堿粉劑。將蒜種背部順著行間按8-12cm的距離,播于溝內。播種后覆土摟平,覆土厚度約1cm即可,然后進行澆水。在我國西南地區,由于獨頭蒜的經濟價值更高,因此農戶偏愛于獨頭蒜種植。經研究,在播種前將蒜種經過50-60d的低溫處理后,能夠有效提升獨頭蒜的比例。同時,播種的時間越晚,越易形成獨頭蒜,一般在3月份后播種,獨頭蒜比例最高可達100%。秋播大蒜,在立冬時已將蒜種進行低溫處理后,早播的獨頭蒜率仍不及晚播。播種時期稍晚至秋分到寒露期間,獨頭蒜率可高達50%,而且個大質優,經濟效益較好。西南地區的大蒜種植一般選在秋季播種,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環境,一般選在日均氣溫15-20℃時為宜[4]。
2.2促苗
在大蒜出苗前,只需保持土壤濕潤即可,無需額外大量澆水,否則土壤板結反而影響出苗率。若土壤失墑導致出苗受到影響,則需少量澆水緩和失墑情況。對于露地蒜,待蒜苗長出1片真葉便可進行中耕鋤劃,提升土地溫度,增強土壤的透氣性,以便于蒜苗生長。對于地膜覆蓋蒜,在幼芽未放出葉片之前,可以用工具輕拍地膜或者用掃帚輕掃地膜幫助蒜苗出土。待蒜苗出土后,可將地膜鉤破幫助蒜苗伸出。在蒜苗出膜后,需要用土將蒜苗周圍的地膜封死,以防透氣。苗期可適當蹲苗,要確保越冬前株高達到15cm,假莖粗0.5cm,葉數超過5片。
2.3水肥
在大蒜的種植管理過程中,水肥管理關系著大蒜的產量與品質,是最關鍵的生產環節之一。首先,施肥需要遵循施足底肥、看苗補肥、科學用肥的原則。大蒜在種植期間,需要施入較多的氮肥、鉀肥次之、磷肥略少,并根據大蒜的生長環境和生長態勢適當調整。一般要對大蒜實施兩次追肥,第一次是在鱗莖膨大期,另一次是在菜薹50%左右時。鱗莖膨大期一般大蒜已出9-10片葉,蒜薹將要露苞,這時需每畝施入15-20kg尿素。第二次只需施入尿素每畝5-10kg即可。其次,水分管理需要多次進行。在幼苗出3片葉可進行第一次澆水,并結合澆水追施每畝20kg復合肥。對于露地蒜,在第一次澆水后要進行中耕除草,再在土壤上凍前澆一次水,并覆草防凍。待第二年蒜苗返青,將覆草撤掉后再澆水。并結合澆水追施每畝約2000kg農家肥,然后進行松土,以后約8-10d澆一次水。在蒜瓣和蒜薹開始分化時,需較多水肥,因此應5-7d澆水一次,菜薹前3-4d停止澆水。蒜薹采收后,每隔3-5d澆一次水,并配合澆水按每畝3-5kg施入尿素。蒜頭收獲前5-7d開始停止澆水,若土壤濕度過大,會導致蒜皮腐爛、蒜頭松散,不利于后期貯藏。為提升大蒜水肥管理的工作效率,可采用水肥一體化噴灌的管理模式,基肥與追肥比控制在3:2,能夠在節水減肥的同時提升大蒜產量。適當使用生物有機肥和菌劑,盡量減少化學氮肥的施用量,能夠有效提升大蒜的長勢和蒜頭產量。另外,研究表明,在大蒜播種后,從第二個月開始每隔12天向大蒜葉面噴施適量硅酸鈉溶液,能有效提升大蒜的鱗莖產量,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5]。
2.4除草
采用大蒜與大豆輪作的種植模式,能夠有效防止雜草的滋生,同時還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相比于化學藥劑除草來講,既綠色又環保。若大蒜田間雜草較多,則化學除草劑是十分有效的辦法,還能節省一定的人工成本。對于大蒜田除草,可使用二甲戊靈·乙氧氟草醚EC,除草率超98%,也可以用稻草覆蓋與乙氧氟草醚結合的方式。在大蒜播種后出苗前,可以使用新型高效低毒藥劑二甲戊靈·丙炔氟草胺進行除草,效果較好。另外,10%精喹禾靈EC、10.8%高效氟吡甲禾靈EC、15%精吡氟禾草靈EC、30%溴苯腈EC、48%滅草松AS以及12.5%烯禾啶EC等6種除草劑在大蒜苗期用于除草的清除效果甚佳,尤其是對馬唐和打碗花株。對于覆膜栽培的大蒜,在播種3-5d后將除草劑按照相關要求噴灑于畦面。待第一次澆水后,用24%乙氧氟草醚兌水,按照每畝50-60mL進行噴灑。在覆膜前,可用45%戊氧乙草胺乳油按每畝90-110mL兌水80-100kg噴霧,也可以用33%二甲戊靈按每畝140-180mL兌水40-60kg均勻噴霧。待露地大蒜出苗后,依土壤墑情和雜草生長情況進行適當的中耕除草。秋播大蒜在第二年蒜苗返青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人工除草。
2.5采收
在進行蒜苗和蒜薹的采收之前,需要注意采收器的清潔。蒜苗需要在蒜薹抽薹前進行采收。當蒜薹伸出葉鞘,尖端打彎呈秤鉤型,一般長度在15-30cm便可采收。采收蒜薹應以提薹的方式為宜,避免損傷植株導致蒜頭減產。抽薹后30d左右收獲的鮮蒜頭可用于腌漬。在下部葉片變黃未干時,上部四片葉初步變黃,假莖松軟并且植株回秧的時候,便可收獲商品蒜頭。收獲時間需要嚴格把控,避免過早收獲難以儲藏、過晚收獲蒜頭易松散的情況。挖的蒜頭在清除根莖葉后,需要進行2h以上的晾曬,放置于陰涼通風處即可,隨后需要按照品種和產品質量分別貯藏。要注意儲藏工具的清潔,并保持存放空間內的干燥和通風情況。大蒜的堆放應整齊,做好防蟲、防鼠和防潮的相應措施。同時,溫度會影響大蒜的品質,數據顯示,相比于0℃的環境,5-7℃下大蒜會更容易失重和發芽。因此長期儲藏的大蒜,應放置于0℃左右的低溫環境中,短期儲藏選擇常溫環境即可。另外,應控制儲藏環境的濕度,濕度65%-70%為宜。
3大蒜的病蟲害防治
3.1農業防治
在我國西南高山和丘陵地區,大蒜的生長環境一般氣溫較低,因此大蒜的抗病性較強,病蟲害的發生率并不高,但是特殊情況下也會發生,例如葉枯病和蒜蛆。因此,仍需要加強對大蒜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農業防治方法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精耕細作。大蒜的根系呈弦線狀,主要分布于地下15-20cm深耕土層內,比較脆弱,再加上蒜頭也同生于地下,因此土壤的肥力情況對于大蒜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就要及時培養土壤的肥力。要結合施肥耕翻二犁,讓土壤松透保護好墑情。對于肥力薄弱的土壤,應適當增加有機肥和磷肥的施入量,以便于更好地培育土壤肥力。二是加強管理。選種時要選擇生長態勢較好且蒜株粗壯的品種,蒜頭肥大的蒜種具備一定的抗病能力,播種后有利于保障產品質量和產量。選地時,要注意地塊的排灌是否方便,要盡量選擇地勢平坦的地區,以便于能合理控制田地的濕度。栽種期間需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澆水和施肥,防止因高溫高濕導致的病蟲害。
3.2物理防治
大蒜的病蟲害防治還可以選擇物理防治方法,不僅除害效果好,還十分健康環保,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具體操作方式如下:一是將酒、糖、醋、水和阿維菌素按照1:3:3:10:0.5的比例制成糖醋溶液,將溶液倒入盆中,在大蒜田間每200m2放置一盆即可。要注意隨時添加,保證盆內溶液不干,能夠有效吸引并消滅蠅類害蟲。二是設置頻振式燈(220v,15w)。頻振式燈的設置高度在離地1.2-1.5m處,每公頃一盞即可。頻振式燈不僅能夠有效滅除潛葉蠅、種蠅、夜蛾和金龜子,對于誘殺地老虎和螻蛄成蟲效果也很不錯。三是布置黃、藍板。蚊蠅和飛蟲對于特殊光譜具有趨向性,因此通過在大蒜田間設置黃板或藍板能夠有效誘殺蒜蛆成蟲、薊馬和蚜蟲等害蟲。地下害蟲一般難以發現,例如根蛆害蟲,十分難以防治。通過布置藍板能夠有效誘殺成蟲,避免成蟲產蛆造成更大的損失。每畝地藍板布置數量30-40塊,懸掛于植株上方10-15m處即可,通過這種方式滅殺蒜蛆蟲的效果較好,防治率最高可達86.2%。
3.3生物防治
大蒜的病蟲害防治還可以選擇生物防治法,具體分為生物制劑防治和利用天敵兩種方式。生物制劑不僅低毒低殘留,而且不會污染環境,還能被自然分解,綠色環保適宜進行大范圍推廣。防治葉枯病可以使用天達2116植物生長營養液或者坤奇爾復合生物菌肥,在大蒜花薹伸長期,將營養液或菌肥噴灑于葉面,有利于大蒜的發育,促進大蒜品質的提升。防治大蒜薊馬、潛葉蠅和蚜蟲可以選擇0.5%苦參堿水劑500倍液進行噴灑。針對大蒜的灰霉病,可以用1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每畝120-200g兌50-75kg清水對大蒜進行均勻噴霧。應對大蒜細菌性軟腐病,可以噴灑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1500倍液,防治效果較好。
3.4化學防治
大蒜的病蟲害防治還可以選擇化學防治,但由于化學藥品具有一定毒性和殘留,因此可搭配以上防治方法進行使用。通過化學防治法需要注意,施藥時間應截至采收前一個月,否則無法保證足夠的安全間隔期施藥前,先檢查器械的清潔度,并檢查校準,避免因為器械原因影響施藥效果。在進行藥物配制時,要根據藥物說明和大蒜的實際受災情況進行調整,選擇合適的藥劑。各種藥劑應輪換使用,連續用藥一般也不要超過三次。若遇到多種病蟲害同時發作的情況,可以在藥物說明的指示下進行混合用藥。藥物噴灑時應注意噴灑均勻,局部過重會造成大蒜的損傷,過輕又無法獲得相應的防治效果。以葉枯病的防治為例,大蒜種植過程中最常見的便是葉枯病,染病后的蒜薹會出現黃梢或蒜薹斷折,嚴重會影響正常抽薹,導致大蒜減產。為防治葉枯病,可以在大蒜感染真菌性病前或發病初期,用57.6%冠菌清可濕性粉劑或者86.2%銅大師可濕性粉劑按照每畝30g的用量進行噴灑。還可以選擇用60%唑醚代森聯按每畝60-100g用量兌水噴霧或用50mL25%使百克乳油、35g50%使百功可濕性粉劑、30mL30%苯甲丙環唑等內吸性殺菌劑,按照每畝兌水30kg對大蒜葉面噴霧,連續噴灑3-4次,每次間隔7-10天。大蒜的蟲害中,根蛆的危害力較強,能夠使大蒜減產30%-50%,嚴重還會導致大蒜絕收,較難防治。在根蛆發病初期,使用25%馬拉辛硫磷按每畝750-1000mL用量,或者使用70%辛硫磷按每畝351-560mL用量,兌水后對大蒜進行灌根處理。噴灑藥物需避免對有益作物的傷害,也要注意不要噴灑到鄰近的其他作物區域。藥物的配比需嚴格按照要求,對于剩余藥物,須集中回收后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以防人員誤觸誤食。
綜上所述,大蒜種植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無論是大蒜種植的前期準備、種植技術還是病蟲害防治,都需要進行全面綜合控制管理,全面提升大蒜種植的質量與產量。推進農業經濟發展,構建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體系,進一步將農業產業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徐子利.安丘兩河大蒜的品種特性與栽培技術[J].基層農技推廣,2018(6).
[2]成兆金.大蒜大姜套種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