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番茄又被稱為西紅柿,因其含有的營養物質、酸甜口感而受到老人和孩子的喜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升,番茄的需求量持續增加,這為種植人員帶來良好效益。但在現實種植工作中,多種因素影響番茄的最終質量,為此,要強化對其種植、病蟲害防治工作關鍵點的掌控。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番茄栽種過程中的栽培條件,同時,細致闡述番茄種植、病蟲害問題防治的要點。
關鍵詞:番茄;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要點
番茄生產種植過程中,栽培工作質量、病蟲害等都會對其造成嚴重影響,使其產出的品質、數量大幅下降。目前,市場上對番茄的需求量持續增長,以往的傳統培育、病蟲害技術無法滿足當前的需要。因此,番茄種植工作中,管理人員要在當前的基礎上,實現科學、環保的管控措施,讓番茄可以良好發育,降低病蟲害出現的概率。
1番茄栽培條件
1.1溫度
農戶在番茄種植過程中,需保障其生長環境溫度在±25℃,番茄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低溫,但在溫度低于5℃時,其中的營養供給、生長發育方面會因此停止;環境溫度超過40℃時,番茄植株會發生大量脫水問題,嚴重時會導致番茄死亡。為此,在番茄栽種工作中,要注重對環境溫度的科學控制,防止過高、過低對其發育、產量造成影響。
1.2光照
番茄喜愛光照,對光具有較強的敏感性。植株在發育過程中通過充足的光合作用,不僅可以實現快速增長,光線充足區域的莖干還會更加粗壯,葉片厚大,面對影響因素時具備抵抗性。同時,農戶在番茄種植時,一旦選擇的位置內存在光線不充足的問題,便會降低光合作用的效果,導致植株出現徒長問題,甚至會減少開花、結果數量[1]。
1.3水分
番茄在成長過程中,由于根系位置發育程度較高,因此,對水分存在較大的需求,同時,還要避免發生水含量過多、過少的問題,這是因為其害怕干旱、水澇,會讓植株的生長發育速度過于緩慢,或發生根部腐爛的狀況。因此,在土地選擇過程中,要優先考慮排水效果良好、地下水溫適宜的土地,并且保證發育階段中的水量處于適宜水平,以免影響其產出質量和數量。
2番茄種植技術要點
2.1品種選擇
農戶在番茄種植過程中,為保障其產出質量、數量,要在目前環境的基礎上對使用的品種進行科學規劃。與此同時,為讓番茄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可以通過大棚技術,為其提供適宜環境。因此,在種類選擇時,要對其產出數量、生長周期、食用口感方面多加關注。
番茄在生長過程中,病害因素會對其產生直接影響,為此,相關人員要對種植位置的環境因素強化控制,科學管理栽種工作,最后依據對其的科學處理來減少病蟲害造成的負面干擾。
2.2土地選擇
番茄作為茄科植物,對于種植位置的選擇,相關人員需優先考慮其他類型蔬菜種植幾年的土地,否則會讓蟲害感染的概率大幅提升。一般情況下,種植人員要考慮土層較為深厚、地勢較高、排水效果良好的位置。早期栽種工作進行時,管理人員還要對其他葉類、根類蔬菜多加考慮,實現栽種地區的合理規劃后,通過深溝栽種的措施,保障陽光照射充足,空氣干燥,以便讓授粉、著色等任務順利完成,防止發生果實墜落問題。不僅如此,若栽種區域內部過于低洼,排水效果就會降低,增加其中的濕度,影響果實的授粉,從而出現腐爛問題。
2.3幼苗培育
農戶在番茄育苗過程中,需要在規范技術的基礎上科學處理,以此來為產量、質量的增加提供保障。育苗工作進行時,相關人員要先將選擇完成并且質量優秀的種子放在陽光下晾曬24~48h,通過紫外線的作用來將其中存在的病菌消滅,降低幼苗期間可能產生的病害問題,提高種子的發芽率。與此同時,農戶還要基于本地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利用25%多菌靈完成種子浸泡,提升幼苗階段中的病害抵抗能力[2]。
育苗工作進行前,農戶還要在土地肥沃程度的基礎上開展監測,再依據肥力狀況完成對營養土的配置。該過程中需要優先考慮的是有機肥料,并保障其腐熟程度。農戶在育種時可選擇每立方米使用1.5kg的磷酸二銨、250g的尿素,以此幫助種子發芽。農戶在種子處理、營養土配制完成后,接下來是對溫度合理控制,便于完成發育率的提升。一般情況下,番茄種子發芽時間為±7小時,溫度繼續保持在±29℃,一旦溫度出現過高、過低情況,對其生長就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幼苗破土前,要利用好地膜科學覆蓋。
2.4科學定植
一般情況下,農戶需要在番茄幼苗生長60天后進行定植。在定植操作中,其需要保障土地良好的排水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縮減地下水位高度。與此同時,還要在每667m2土地中使用2000~3000kg有機腐熟肥料,再加入50kg復合肥、100kg肥餅、20kg磷脂鈣。不僅如此,農戶需要保障證種植深度的合理性,正常情況下,定植深度根據地下水位來確定。如果水位較高,定植便要偏淺;如果地下水位較深,便要加深定植深度,防止發育中出現枯萎病。
2.5田間管理
2.5.1植株管理
農戶在番茄植株管理過程中,需要分清其中的主要枝干、次枝,及時將其清理干凈,防止在開花結果時出現養分爭奪問題。與此同時,面對無法直立的植株時,要將其與棍子捆綁,并插入地下,避免在開花結果時由于植株倒伏問題對產量造成影響。不僅如此,面對病蟲害問題時,農戶需要提前開展防治,之后通過高溫、充足光照、溫度控制等措施,將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大幅降低。面對其中較為嚴重的病蟲害時,還需要利用藥物進行有效防治,避免其大范圍傳播后干擾產出的質量、數量等。
2.5.2中耕松土
農戶對植株移栽后,需要及時進行中耕松土操作,以此幫助幼苗適應全新的生長環境。緩苗完成之后要避免及時澆水,通過持續的蹲苗,促使其根部能夠持續向下發育。不僅如此,在后續管理工作中,還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培土處理,以此來幫助植株形成不定根。
2.5.3肥水控制
在番茄生長過程中,需保障其充足、合理的肥水供應。在番茄植株發育的初期階段,一旦出現大規模降雨天氣,便要第一時間進行排水處理,保障降雨停止后的畦處于干燥狀態;番茄植株進入旺盛的生長階段后,植株在水分上的需求、消耗會相對增多,這時管理者要在土地真實狀況的基礎上,第一時間進行排灌,保障土地的水分含量可以滿足植株的需求,嚴格禁止出現時而干燥、時而潮濕的情況,降低果實開裂問題出現的可能性。不僅如此,管理者在進行植株追肥時,需要在果實穩定后再進行,并對薄肥勤施的原則嚴格遵守。
2.5.4合理整枝
農戶在番茄植株管理過程中,需根據其當前的生長狀況,使用單干整枝的方式開展整理,側枝需要在打頂處理后留下1~2片葉子,主枝則不需要該操作。正常情況下,農戶還可通過網架、井架設置,對采收、透光等方面的需要合理滿足,一旦植株生長到30cm,便要捆綁其藤蔓,防止發生倒伏問題[3]。
2.5.5適時采摘
番茄的生長發育包含綠熟、變色、成熟、完熟階段,農戶需要針對售賣需求差異開展分階段采摘。番茄果實采摘后如需進行長距離運輸,便要選擇綠熟階段的番茄,避免其在過程中出現損傷;運輸售賣距離較近時,則要選擇成熟階段的果實。與此同時,由于番茄果實較為柔軟,因此,其極容易發生損耗狀況,為此,在摘取果實中要多加注意。并且在果實采摘時要避免將果蒂取下,否則運輸時會造成嚴重損壞;果實如果處于未完全成熟的階段,還可將其放入溫室中,縮短其成熟所需時間,避免使用激素,防止藥物殘留,延長果實供應時間,保障其最終質量,從而將經濟效益大幅提升。
3番茄種植病蟲害防治要點
3.1土地改良
想要減少病蟲害對番茄產生的負面影響,在栽種工作進行前,先要對土地進行深耕。該操作的關鍵目標便是將土地中存在的病原翻入到更深的土地中,之后讓病原分解速度不斷加快,避免其與植株之間產生接觸。正常情況下,由于病原是病菌的一種,其需要特定的生存環境,無法在高溫環境下存活,為此,種植人員還可通過陽光直射的方式,將淺層中存在的病原有效滅除,實現植株健康、快速地成長。
3.2田園清潔
農戶在種植園地的清理時,要對兩方面多加關注。一方面,在番茄植株生長發育過程中,要將殘留在土壤中的病殘體、染病葉片等進行全面清理,之后使用濃度為20%的石灰水進行澆灌,從而實現對病菌的有效清除,避免病害在田地內大面積蔓延。另一方面,番茄秧苗在拔出后要對其及時清理,將病殘體深埋入土壤中,防止對下一次栽種造成負面影響。
3.3種子防治
番茄種植進行過程中,部分種子會存在攜帶病毒的情況,這同樣是疾病出現的關鍵源頭,因此,實際栽種工作進行前,農戶要進行科學合理的防治,將其中存在的病原體有效消滅。常見的種子消毒方式有:一是將種子浸泡在55~60℃的溫水中,并將時間控制在±15min,同時進行攪拌,并在水溫降低到29℃時,再浸泡±5h;二是農戶可依據化學方式進行浸泡,利用高錳酸鉀0.1%濃度的液體,將其導入到種子內,靜置30min;或用10%濃度的磷酸三鈉溶液泡制30min,最后使用清水清洗,從而在源頭上控制病蟲害出現。
3.4熏蒸措施
農戶通過熏蒸方式進行病蟲害防治時,主要存在以下兩種不同措施:一是種子播種工作進行的前半個月,將使用的土壤放入到高溫密封環境中,之后通過注射器、消毒機等將熏蒸藥劑注入其內,再覆蓋上薄膜,以此產生溫室效果,并將其密封半個月左右,在溫度提升到55℃時,便可以將土壤中存在的病原、蟲害有效清除;二是在番茄定植工作進行前,需通過溫室大棚的方式將其中的病原消除,之后將硫酸粉、鋸末混合之后在內部點燃,產生甲烷氣體,熏蒸超過24小時后,便可以展現出良好的消毒效果[4]。
3.5農業防治
在對番茄植株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需要對以下三個方面的要點多加關注。一是選擇優秀的植株品種,并及時消除其中攜帶的病原。現實工作開展中,為保障消毒的效果,農戶先要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類型,之后完成對其晾曬,去除表面的茸毛,然后用25℃的溫水浸泡,這樣便可以讓種子的消毒效果得到提升。二是進行栽種位置的輪作倒茬。在番茄的生長階段,嚴格禁止其與其他茄類植株一同栽種,與蔥、蒜等植株連作,可以有效避免蟲害的大面積暴發。但在連作進行時,還要對育苗、管理等相應工作的開展加大重視,并在培育時嚴格依其生長特征,完成護根育苗、無土育苗等,除此之外,在春季,還要及時利用防蟲網、遮陽網完成防護。三是強化田間管理工作力度。為提升番茄的產出數量,農戶需要保障管理工作開展品質,并盡可能選擇在晴天澆水,避免大水漫灌的情況發生。在結果初期和果實摘取時,管理者需要進行適量澆灌,將其中的老葉去除,完成植株打叉等,確保其可以良好成長。
3.6化學防治
番茄出現晚疫病時,發病初期,管理人員需要利用化學藥物的方式進行防治,這時通過直接利用58%雷多米爾錳鋅藥劑500倍液、72%普力克水劑、64%殺毒礬500倍液,之后每間隔一周時間進行一次,連續利用4~5次即可。
番茄植株出現早疫病時,發病初期,管理人員可交替利用64%濃度的500倍液殺毒礬和80%濃度的代森錳鋅500倍液,每周使用一次,連續進行3~4次即可。
番茄種植過程中出現灰霉病時,在其初期預防工作中,管理者可利用50%濃度的樸海因、70%濃度的甲基托布津等完成防治任務。
番茄種植階段中發生病毒病時,正常情況下多為花葉病、條斑病等,管理者可使用霉毒清水劑科學處理。
如果番茄種植中出現蠐螬,其會對植株的種子、根莖大量啃食,因此會加快植株的死亡。農戶可將80%敵百蟲100g與土壤拌制,之后均勻地灑在種植范圍內,從而將蠐螬蟲害問題科學控制。
番茄在種植過程中產生臍腐病,會在果實長到雞蛋大小時,臍部出現水浸病斑,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凹陷,干燥情況下會出現霉層,導致果實發育受到嚴重影響,降低番茄的品質。農戶可以在開花階段使用1%磷酸鈣、0.1%氯化鈣或臍腐靈藥劑,提升青果時期中對其的抵抗能力。
3.7物理防治
在番茄植株種植過程中,為保障植株能夠健康成長,降低病蟲害對其產生的影響,種植戶要對以下問題多加關注。一是高溫悶棚。番茄栽種進行前,農戶可通過整地的方式,將其中已經腐敗的植株清理干凈,焚燒內部的葉子,將植株栽種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疾病傳播、蟲害暴發概率大幅降低,控制病原數量。如果天氣較為炎熱,農戶可進行兩茬栽種,之后在該環節內與換茬整地方式結合,再對腐熟的雞糞進行曬干、碾碎、施撒。二是對種植范圍內的溫度科學控制,如果選擇棚內栽種方式,其中溫度的控制質量會與病蟲害出現之間存在直接聯系,一旦溫度較低、濕度過高,灰霉病就會出現;溫度過高時,番茄植株則會感染卷葉病、病毒病等。為此在實際種植工作中,相應人員要對栽種范圍內的環境適宜性合理控制,最后通過科學有效的措施實現病蟲害的精準防治[5]。
綜上所述,在番茄種植工作中,農戶通過掌握科學合理的栽種技術,了解病蟲害防治開展要點,保障果實最終產出的數量和質量。與此同時,在對番茄栽培條件、高產栽種與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進行細致分析后,了解到番茄生產人員要重視品種的選擇、土地管理、植株管控等方面的工作質量,提升對病蟲害的防控力度,避免其對產出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實現種植領域的專業化轉變。
參考文獻:
[1]吳鳳芝,王葉群,王慧敏,等.大棚黃瓜秸稈原位還田對番茄生長及土壤環境的影響[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22,53(12):18-25.
[2]李國花,王曉敏,胡新華,等.基于Dtopsis法綜合評價寧夏日光溫室50個粉果番茄雜交組合[J].華北農學報,2022,37(z1):35-43.
[3]國艷春,李素英,林桂玉,等.生物農藥協同化學農藥使用對番茄早疫病防治效果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23(2):75-78.
[4]楊翼航,羅曉慧,石郭歡,等.連翹與銀杏的乙醇提取物復配后對番茄枯萎病菌抑制作用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23,29(1):138-142.
[5]孟思達,孫周平,劉玉鳳,等.石灰氮對日光溫室連作番茄生長、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22,19(6):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