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鈴薯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被認為是解決21世紀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作物。隨著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推廣,馬鈴薯播種面積不斷增加,馬鈴薯在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以馬鈴薯晚疫病為主的病蟲害發生為害嚴重影響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馬鈴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隨著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農藥殘留等問題日益嚴重,急需研究馬鈴薯晚疫病綜合防治技術。介紹馬鈴薯生物特性,分析赫章縣水塘堡馬鈴薯種植現狀,總結馬鈴薯栽培關鍵技術,探討馬鈴薯晚疫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關鍵詞:馬鈴薯栽培;晚疫病;綜合防治技術
馬鈴薯是茄科屬多年生草木塊莖植物,具有適應性強、光能利用率高等特點,在農村種植結構調整中起到重要作用。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被譽為地下蘋果,是糧菜飼等工業原料兼用的農作物。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是我國具有發展前景的高產經濟作物,目前世界150多個國家地區栽培,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位居全球首位。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的擴大,嚴重危害馬鈴薯的病害種類日益增多,病疫霉引起的馬鈴薯晚疫病對馬鈴薯生產影響最大,其防治難度與危害程度超過水稻紋病,每年為全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成為遏制馬鈴薯生產產業化的重要障礙。化學防治是當前防控病害的主要技術手段,化學農藥過量使用等問題導致生態環境破壞,研究馬鈴薯科學栽培與晚疫病綜合防治技術具有重要意義。赫章縣水塘堡是馬鈴薯主產區,研究馬鈴薯栽培與晚疫病綜合防治技術可以為促進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1馬鈴薯種植晚疫病防治研究
1.1馬鈴薯晚疫病概況
馬鈴薯是原產于南美洲的多年生草本塊莖植物,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馬鈴薯產量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晚疫病是馬鈴薯的毀滅性病害,在全球大多數馬鈴薯栽培地區廣泛傳播,嚴重威脅馬鈴薯的生產。晚疫病在馬鈴薯主產區頻發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被視為世界第一大作物病害[1]。我國因晚疫病發生產量損失每年達到10億美元左右,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成為生產育種優先考慮的目標。馬鈴薯晚疫病藥劑防治主要是使用化學藥劑,近年來病原菌對化學藥劑產生抗藥性問題日益突出,對晚疫病的防治提出新的挑戰。
馬鈴薯是環境適應能力強產量高的作物,保證產量關鍵是防治馬鈴薯病害,晚疫病是馬鈴薯生產中的主要防控對象[2]。馬鈴薯晚疫病在我國主要種植區普遍發生,正常氣候下20%-60%產量遭到損失。馬鈴薯病害是威脅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農藥在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農藥過量施用導致增加生產成本造成食品安全等系列問題,為有效控制農藥施用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部制定《農藥施用零增長行動方案》,實現減施控害非常迫切。人們長期采取抗病育種、生物防治等多方面措施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但效果不理想,由于品種抗性退化嚴重使得化學防治成為主要防控措施,農民在防控疫病中存在化學藥劑施用過量、施藥品種單一等系列問題引起食品安全等嚴重后果,加強對馬鈴薯晚疫病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對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1.2 馬鈴薯晚疫病特點及防治技術
我國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我國是馬鈴薯第一大生產國,隨著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的擴大,晚疫病病害發生嚴重影響產業的健康發展[3]。馬鈴薯晚疫病在田間蔓延速度快,遇高溫高濕氣候,7-15天時間內可導致全田植株感病枯死造成毀滅性危害。大多數種植區晚疫病是生產季中主要防控對象,由于大多數品種抗病性較差,常用防控病害方法是施用殺菌劑,多次施用化學藥劑對環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采取綜合防治技術替代化學農藥防控晚疫病成為必然趨勢。
馬鈴薯晚疫病主要傳播途徑是帶菌病毒,低溫陰雨濕度高露水大的環境條件易發病;傳播途徑難以控制具有較強流動性;收獲后在塊莖內越冬翌年隨著播種形成病原。馬鈴薯開花階段相對濕度高于95%葉面有水滴可發病。陰雨連綿溫暖多霧天氣可造成病害流行。葉片感病時在葉尖呈水浸狀綠褐色斑點,濕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大至葉柄、藤蔓呈褐色,干燥時病斑變褐干枯質脆易裂。近年來菌株傳播使得晚疫病菌變異加速病原菌致病力逐年提高。
目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以選育抗病品種為基礎,應用生化藥劑綜合防治方式。抗病育種是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有效途徑,早期抗病育種將野生種質抗性基因通過細胞雜交技術導入人工栽培品種馴化,育成垂直抗病品種容易被病菌克服失去抗病性。目前抗病育種傾向于水平抗性篩選,我國篩選出綜合性狀優良的品種減輕晚疫病的威脅。生物防治綠色無污染,不會產生抗藥性,當前馬鈴薯晚疫病生物防治途徑包括生防細菌與植物源農藥。
2馬鈴薯生產與栽培技術
2.1 馬鈴薯生產現狀
馬鈴薯分布范圍廣,近年來播種面積逐年增加,在保障糧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隨著馬鈴薯食品迅速膨脹,發達國家擁有規模化大型加工企業不斷開發產品附加值,獲得規模性經濟效益,通過細化市場利用新技術實施標準化生產,呈現出生產規模化,品種專用化與技術高新化特點。近年來馬鈴薯播種面積處于穩定狀態,馬鈴薯貿易增長速度快于其他農產品,發達國家馬鈴薯消費水平較高,消費食品種類多,科技含量高,有利于產業經濟效益。
馬鈴薯產業發展向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隨著新技術標準的推廣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國內馬鈴薯生產在各地種植,南方耕作區馬鈴薯栽培制度多樣化。近年來由于加工業的快速發展,馬鈴薯在我國地位大幅度提高,由于人們長期僅重視小麥水稻玉米糧食作物發展,馬鈴薯被認為是大眾蔬菜未受到應有重視,近年來我國馬鈴薯播種面積不斷增加。當前國內馬鈴薯生產存在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種薯普及率低,生產科技含量低與加工業落后等諸多問題,急需加強高產栽培技術研究,推動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
2.2 馬鈴薯栽培技術
馬鈴薯營養豐富產量高成為重要的糧食經濟作物,目前我國成為馬鈴薯生產消費第一大國,由于馬鈴薯具有巨大增產潛力與廣闊產業前景在國內得到迅速發展,我國馬鈴薯種植分布集中,現階段馬鈴薯種植栽培存在品種結構單一、播種密度過小、施肥不合理,管理粗放等系列問題,需要研究科學栽培管理技術,保證馬鈴薯的高產高效。馬鈴薯栽培生產要注意加大對適宜品種的引進,選用良種,精細整地,處理種薯,適時播種,合理施肥,加強田間管理,重點做好病蟲害防治,加快馬鈴薯種植機械化生產。
目前赫章縣馬鈴薯品種結構單一,中晚熟品種多品種結構不完全適應市場需求,應重點引進抗病高產加工型品種促進產業持續發展。品種多樣化是產品多樣化的基礎,實現品種多樣化才能保證滿足市場需求,應積極引進大力推廣適宜地區種植的早熟品種,實現馬鈴薯品種多樣化。良種是提高產量的內在因素,選擇良種要注意保證高產穩產,馬鈴薯穩產需要有較強的抗病性。全國各地存在許多優良品種,由于多年種植等原因引起種性退化,選育品種需要脫毒生產。選用良種要因地制宜,針對地方主要病蟲害選擇高抗性品種。春播馬鈴薯種薯催芽可以促進增產,休眠期長短不同品種催芽處理應注意出窖時間及處理條件,貯藏窖溫度低,品種在播種前對種薯進行室內催芽,播種前10-15天將種薯從貯藏窖取出使受光均勻。
馬鈴薯在貧瘠土壤中可正常存活但產量品質較差,疏松的土壤有利于馬鈴薯吸收養分水分,馬鈴薯適合生長在地勢平坦環境有利于機械化作業;馬鈴薯適合生長在靠近水源地塊,開花期缺水會造成減產影響塊莖生長,馬鈴薯生育期旱澇交替會降低商品屬性。馬鈴薯須根穿透力較差,前期發育對最終產量有直接的影響。深耕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的重要措施,由于土壤質量等原因深耕25cm左右為最佳。馬鈴薯播種期與植株長勢具有密切聯系,適時播種是馬鈴薯生產的重要環節,馬鈴薯在適宜的土壤環境下才能發芽,播種過早不能滿足發芽條件導致缺苗現象嚴重。馬鈴薯種植密度與生育期有密切聯系,隨著種植密度增加開花期表現出遲于正常時期,不同種植密度下商品薯隨密度增加。馬鈴薯生育初期所需養分較少,現蕾期到塊莖膨大期大約吸收全生育期養分的50%,馬鈴薯對氮肥吸收較早,對鉀肥吸收到成熟期。
3馬鈴薯栽培與晚疫病綜合防治實踐
馬鈴薯是赫章縣主要糧食作物,目前種植形成淀粉加工型與早熟菜用型等生產基地,馬鈴薯產業成為帶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戰略性主導產業。以晚疫病為主的馬鈴薯病蟲害發生逐年加劇,對馬鈴薯種植產區水塘堡造成較大損失。為了解馬鈴薯種植產區晚疫病發生發展規律,查找整理相關調查數據總結晚疫病綜合防治方法,提出馬鈴薯高產栽培科學種植技術,有效保證馬鈴薯生產質量效益,促進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
3.1赫章縣馬鈴薯種植現狀
赫章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烏江北源六沖河上游的滇東高原烏蒙山區傾斜地帶,東西長85.276公里,赫章縣域屬暖溫帶溫涼春干夏濕氣候區,氣溫日差較大年差較小,年總積溫3650℃~4964℃,全年降雨量55%集中在6~8月,日照時數1260.8~1548.3小時。全縣被舍虎梁子、三望坪等大山分割,地勢西北和南部較高,境內山高坡徒峰巒重疊,全縣最高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平均海拔1996米。赫章縣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馬鈴薯產業是水塘堡彝族苗族鄉主要農業產業,水塘堡生產馬鈴薯薯塊大品質好,作為重要商品薯種植基地產品遠銷多地。
赫章縣馬鈴薯播種面積不斷變化,近幾年馬鈴薯單產變化幅度不大,水塘堡鄉旱地膜覆蓋馬鈴薯最高畝產3500公斤,選擇土地土壤肥力、播種深度密度等多因素決定馬鈴薯的產量品質。大面積推廣新技術具有較大增產潛力。近年來赫章縣馬鈴薯總產量穩定為110萬噸,馬鈴薯消費主要包括銷售加工與農民自用,馬鈴薯加工業較為落后,企業生產設備陳舊需求人工勞動力大,加工產品經濟效益低不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我國馬鈴薯消費趨勢是食品加工原料迅速增加,今后馬鈴薯加工型專用品種有很大空間,結合脫毒技術提高種薯質量可擴大品種市場。赫章縣馬鈴薯生產具有產業化面廣,經濟份額高與自然資源好等優勢,現階段馬鈴薯生產種植存在播期偏晚,脫毒種薯普及率低,晚疫病病蟲害危害嚴重,混種混雜退化等許多問題,需要加強科學種植栽培技術研究推廣,加強晚疫病病蟲害綜合防治,促進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
3.2馬鈴薯晚疫病綜合防治栽培技術
隨著馬鈴薯利用范圍的擴大,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晚疫病是馬鈴薯病原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在多雨冷凍地區發生嚴重,防治不當造成大量薯快死亡絕收。馬鈴薯晚疫病造成損失成為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馬鈴薯是赫章縣水塘堡主要栽培區農業重點產業,馬鈴薯病蟲害危害對當地產業發展造成嚴重威脅。馬鈴薯晚疫病綜合防治栽培需要注意選地整地合理輪作,科學選種精選種薯,適期播種采用高壟大壟栽培,合理施肥培土及時排水,加強田間管理提前割秧。
赫章縣馬鈴薯晚疫病發病規律是帶病品種為初浸染源,5月份進入雨季為發病高峰期,需要采取高效高產避病栽培模式,采取長中短期預警快速反應專業化綜合防治措施。避病栽培需要優化種植規劃,選種脫毒良種,適時播種合理密植施肥。通過對馬鈴薯晚疫病流行條件規律監測,在馬鈴薯生長期避開雨濕高峰期。馬鈴薯不宜連作,早熟品種與早熟品種連片種植與晚熟品種隔離便于統一管理避免相互感染。馬鈴薯發病較重地塊實行3年以上輪作換茬,與玉米套種生物多樣性栽培方式可制約病害的流行。選用適合種植的優良品種,選種單枚重50-100g的整薯播種,播種前選用多靈菌藥液噴射消毒減少種薯帶菌量。適時播種是馬鈴薯晚疫病避病栽培技術的關鍵,適當提早播種期起到避病的作用。播種期確定以當地斷霜日推前35-45天為宜,播種期適期為每年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
馬鈴薯晚疫病綜合防治需要加強監測采取應急措施,結合馬鈴薯病蟲害發生流行規律密切關注病害流行期天氣變化,及時發布預報科學指導防治。采取系列避病措施后遇到天氣異常發生晚疫病流行,應使用科學化學應急防治措施,對晚疫病流行病害建立快速反應的專業化防治隊伍,開展統防統治群防群治。推廣連片統防由農業局組織農技中心與植保站負責,在示范區為農戶免費提供農藥統一藥劑聯防簡化防治程序,收獲產品經植保站抽樣合格率為100%。為提高馬鈴薯種植戶病蟲害綜合防治意識,在種植區以會議培訓、外出考察等多種形式開展高產種植技術,馬鈴薯施肥等培訓,培訓農技人員為重點,促進馬鈴薯高產種植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
4結語
馬鈴薯晚疫病是毀滅性的病害,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多種防治措施綜合運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馬鈴薯晚疫病綜合防治以栽培防治為主,集成技術示范規模大帶動力強,有利于優勢種植區規模化生產發展,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促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是系統工程,要采用綜合防治措施根據品種成熟期、地區生理小種特點等確定防治方法。目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存在越冬菌源復雜化加大防治難度,引種不當造成晚疫病傳播,長期單一使用某農藥導致病原菌產生抗藥性,要加強引種時疫情監測,培養抗病品種合理使用化學藥劑,加強對致病菌變異的研究,建立馬鈴薯疫病的預測預報體系。
參考文獻:
[1]姬星元. 高寒山區馬鈴薯晚疫病綜合防治技術[J]. 農業技術與裝備,2022(3):161-163.
[2]張小燕,馬玉林,孫全花. 馬鈴薯晚疫病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 甘肅科技縱橫,2021,50(7):17-20.
[3]楊志雄,李曉歡,張曉瀅,等. 尋甸縣馬鈴薯晚疫病發生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J]. 云南農業科技,2021(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