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以來,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設施蔬菜種植產業逐漸受到了更多關注與重視,利用現代化農業科技手段以及人工方式對蔬菜生長環境加以控制,確保每一個生產要素都能夠實現高效化的利用與優化配置,這樣能夠有效降低自然環境當中存在的不良影響,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與產出率,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為此,本文結合寧夏平羅縣的實際情況,著重于設施蔬菜病蟲害問題,著重分析病蟲害的發生特點與綠色防控技術,其中綠色防控技術從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化學防治這幾個角度出發,希望能夠借此為設施蔬菜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設施蔬菜;病蟲害防治;發生特點;綠色防控;防控技術
平羅縣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下轄縣,地處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呼包銀能源金三角、寧夏沿黃城市帶等經濟區前沿地帶。平羅縣四季分明,屬于大陸性氣候。春旱多風,升溫快;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短暫,降溫快;冬季干冷,雨雪稀少。歷年平均降水量173.2mm,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歷年一日最大降水量為80.5mm。平羅縣蔬菜質量、品質上乘,種植面積達14萬畝,近年來當地越來越重視設施蔬菜種植產業的發展,蔬菜種植產量與品質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由此可見,在這一基礎上做好設施蔬菜的病蟲害發生特點與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至關重要。
1設施蔬菜病蟲害發生特點分析
1.1種類繁多
在密封和濕熱環境當中,蔬菜容易出現病蟲害問題。因為在密封環境內,病蟲害有著較小的活動范圍,這也就導致病蟲害在密閉環境當中更加容易繁殖和傳播。設施蔬菜當中的病蟲害類型多種多樣,除了一些常見的生理性疾病與細菌性疾病之外,還包括一些常見害蟲,比如螨蟲、蚜蟲等,病害則有白粉病、霜霉病和灰霉病等。
1.2生理性病蟲害增加
設施蔬菜當中的病蟲害問題與普通蔬菜種植模式下的對比來說害蟲更多,主要就是由于環境內溫度與濕度較高,且較為密封;連續常年栽培;長時間大量的使用農藥,藥物殘留積累;忽視了土壤定期翻耕;反季節種植以及缺少磷元素和硼元素等。
1.3蔬菜抗病蟲害能力不足
由于設施蔬菜都需要在密封環境內生長,這也就導致了設施蔬菜出現抗逆性不足的問題。相較于普通蔬菜來說,設施蔬菜的生長速度更快,其產品也更加鮮嫩,但是一旦出現病蟲害問題,則帶來的損失程度也要明顯高于一些普通蔬菜。
1.4病蟲害抗藥性較強
在開展設施蔬菜病蟲害防治工作過程中,我們通常都忽略了防治為主的基本理念,所用化學藥劑大多重復且沒有明顯的針對性,病蟲害也因此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抗藥性。由于缺少科學的防治理論知識,在管理員發現了這些情況時,便會盲目加大藥物用量,從而導致設施蔬菜內部環境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大防治工作難度。
1.5病蟲害危害加深
一方面,因為設施蔬菜種植環境十分有助于病蟲害繁殖發育,所以病蟲害能夠在短期內快速繁殖,總量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另一方面,設施蔬菜種植環境內的蔬菜往往會不間斷生產,病蟲害能夠轉移寄生到新生蔬菜當中,設施內部長時間潮濕悶熱的環境,也為各種病蟲害創造了良好的越冬條件,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病蟲害發生的時間不斷延長、持續[1]。
1.6嚴重的土傳病害
設施蔬菜這種培育方式也決定了其固定性較強的特征,同時一般情況下,設施蔬菜種植的種類都比較單一,這也造成了設施蔬菜在培育過程中不得不采取連作的方式,而長時間連作則會引發設施蔬菜病根殘留以及分泌物的大量增加,導致設施蔬菜在生長過程中出現微生物失衡以及有害病原增加的情況,最終致使病蟲害大范圍爆發。大棚培育的措施缺少足夠的陽光照射,也導致土壤內部的細菌得不到有效消殺,再加上沒有第一時間培育抗病能力較強的蔬菜品種,也容易導致各類土傳性病害的大肆繁衍與泛濫。
2設施蔬菜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分析
2.1農業防治
第一,選擇抗病品種。這屬于防治設施蔬菜發生病蟲害的一種有效措施,同時也有著良好的經濟性優勢。平羅縣各地可以充分結合區域內的蔬菜種類以及病蟲害的實際發生情況,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選用更加優質的抗病蟲害品種,緩解病蟲害危害程度;第二,種子消毒。綠色蔬菜生產需要做好種子消毒處理,常用的種子消毒措施主要包括溫湯浸泡、藥劑拌種、種衣劑包衣等方式。在溫湯浸泡過程中,以黃瓜為例,可以使用55℃的溫水浸泡黃瓜種子15min,或者使用50℃的溫水浸泡黃瓜種子25min左右,能夠起到良好的消毒作用;第三,培育無病壯苗。育苗區域需要遠離生產區域,避免發生生產地病蟲侵襲的問題。育苗之前需要將苗床當中的枯枝落葉與雜草徹底清理干凈。可以使用營養土營養缽、穴盤基質育苗或者壓縮性基質營養缽等。強化育苗管理,第一時間對各種病蟲害加以防治,最后將病苗及時淘汰處理,選擇無病壯苗進行移栽。有條件的還應當在工廠化育苗基地內直接采購;第四,清潔田園。病蟲害大部分在田園當中的殘株、雜草、土壤以及落葉當中越冬或者棲息。在定植之前,根據整地需求對病株殘體進行收拾,將田間與附近雜草全部鏟除,將病蟲的中間寄主直接拆除。在設施蔬菜生長期間,應當及時將危害葉片、果實及時摘除,甚至可以將全株直接拔除,并集中至田外進行深埋或者焚燒;第五,科學輪作與間作套種。蔬菜連作屬于引發與加重病蟲害的一個根本性因素。在生產過程中,根據不同蔬菜類型采取有計劃性、有針對性的間作套種和輪作倒茬工作。一方面可以有效改變土壤理論性質,提升土壤肥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病源蟲源的積累量,減輕病蟲害危害。夏季休閑階段,可以種植一茬大蔥,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蔬菜真菌、細菌以及線蟲病害問題;第六,深耕曬壟。栽培設施在休息過程中,需要做好深耕作業,這樣能夠將土表一些蔬菜病殘體與枯枝落葉深埋到土壤深層加速其腐爛,同時將地下害蟲與病原菌全部翻到地表,受天敵啄食或者蓋地膜高溫殺菌的方式,能夠有效減少病蟲基數。同時也能夠提高土壤疏松性,有助于蔬菜根系部位的生長發育,提升植株的整體抗逆性;第七,科學施肥。科學的施肥可以有效優化植物營養條件,提升蔬菜抗病蟲害能力。施肥不當則會引發營養失調,導致植株抗病能力降低。施加過量氮肥會導致病蟲害加重,比如煙青蟲、茄果類棉疫病等會更加嚴重的為害蔬菜。土壤內部的磷元素如果過多,將導致鉀、銅、鐵、鋅等元素移動與吸收受阻,容易引發病毒病。缺少微量元素則可能引發生理性的病害,比如土壤當中硼元素不足,蔬菜就容易出現根腐病等。施肥需要著重施加有機肥與生物肥,輔以適量化肥即可。化肥施加應當對氮肥用量做好嚴格把控,增施磷肥、鉀肥與微量肥料,施加充足的底肥,勤施加追肥,結合葉面肥噴灑,嚴禁使用沒有腐熟的肥料。施加沒有腐熟的有機肥料可能會引發更為嚴重的蠐螬等蟲害,以及根系、莖葉部位的病害;第八,嫁接防病。廣泛應用嫁接技術可以有效緩解各種各樣蔬菜病蟲害問題。瓜類與茄果類的蔬菜通過嫁接能夠有效對瓜類枯萎病、番茄青枯病以及茄子黃萎病等病害進行防治[2]。
2.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屬于設施蔬菜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當中的關鍵性組成部分,屬于一種十分關鍵的防治手段,能夠有效取代一些化學農藥的合理使用,減少化學藥劑用量,同時不會對自然環境與蔬菜本身造成污染,有助于保持良好的生態平衡條件。它包括使用微生物、代謝制劑、天敵等對蔬菜病蟲害進行控制。第一,利用天敵。就是利用蔬菜蟲害的天敵昆蟲對害蟲加以控制。寄生性的天敵昆蟲主要能夠用來防治蔬菜害蟲當中的白粉虱、棉鈴蟲以及菜青蟲等,可以使用麗蚜小蜂或者赤眼蜂這些寄生性的天敵昆蟲加以防治;第二,利用微生物活體及其分泌物制劑對蔬菜病蟲害加以防治。這屬于現如今最常用的一種生物防治技術。比如借助于多功能的菌制劑對土傳病害進行防治,蘇蕓金桿菌制劑對蔬菜害蟲進行防治,阿維菌素能夠有效防治小菜蛾、斑潛蠅以及菜青蟲,核型多角體病毒、顆粒體病毒能夠有效防治棉鈴蟲、菜青蟲以及斜紋夜蛾等害蟲,農用鏈霉素以及新植霉素能夠有效防治各種蔬菜角斑病以及軟腐病一類細菌性病害;第三,植物源殺蟲劑。比如魚藤、巴豆、苦參、煙堿一類,能夠有效防治各種各樣的蔬菜害蟲。近些年以來,還出現了越來越多植物性的農藥制劑,比如濃度0.5%的魚藤酮乳油、濃度27%的油酸煙堿乳油以及濃度0.2%的苦參堿水劑等;第四,昆蟲生長調節劑與特異性農藥。這種農藥不能夠直接對害蟲造成“殺傷”,而是通過干擾其生長發育以及新陳代謝的方式,讓害蟲緩慢死亡,同時影響害蟲繁殖。這種農藥對于人畜來說有著較低的毒性,對于天敵有著較小的影響,同時也有著良好的環境相容性,主要有除蟲脲、丁醚脲、氯氟脲[3]。
2.3物理防治
第一,燈光誘殺。借助于害蟲趨光性特征,使用高壓泵燈、頻振式殺蟲燈以及黑光燈可以對其進行誘殺;第二,糖醋液誘殺。按比例配制糖醋液,具體為:白糖6g、醋3g、白酒1g、水9g、濃度90%的敵百蟲原粉1g,均勻調制之后放置到盆中。每畝可以放置兩盆,盆底距離地面大約0.6m,每天應當補充適量醋。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誘殺小地老虎一類害蟲;第三,色板與色膜誘殺。就是借助于害蟲特殊的光色生態規律以及光譜反應原理,利用色膜與色板等誘殺害蟲。在大棚當中鋪設或者直接懸掛銀灰色膜,能夠有效趨避蚜蟲。借助于蚜蟲、斑潛蠅以及白粉虱等具有的趨黃性特征,可以在棚內直接懸掛粘著黃板用于粘住蚜蟲、斑潛蠅以及白粉虱一類害蟲;第四,防蟲網。防蟲網屬于一種借助于添加抗紫外線以及防老化一類化學助劑的原料,經過絲織等方式制造而成,形似窗紗,有著強大的抗拉力、抗腐蝕性、耐老化性、耐熱性以及無毒無味等優勢。設施通風帶選用防蟲網進行覆蓋,可以將各種害蟲有效的拒之于網外,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蚜蟲與斑潛蠅一類害蟲,控制因為害蟲傳播而造成的病毒爆發問題;第五,太陽能土壤消毒。在夏季溫度較高的季節,借助于長時間的覆膜提升土壤溫度,能夠殺死土壤內部害蟲與病原微生物[4]。太陽能土壤消毒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過程中,結合其它措施,建立起了多種形式的消毒技術,可以防治多種類型的土傳性病害。在夏季溫室休閑階段內,可以均勻的施撒石灰氮,而后進行兩遍深耕,讓石灰氮、土壤和有機物能夠充分混合均勻。起壟做畦,壟高大約在30cm,畦寬大約在65cm,使用透明的薄膜封閉土壤表面,在薄膜下方向畦間灌溉澆水,直至畦田全部濕潤,但是需要注意,不能持續積水。將溫室破損部位及時修復,并確保溫室密封嚴實持續15d。消毒結束之后,做好土壤翻耕作業,晾曬6d左右才能夠定植作物。
2.4化學防治
第一,嚴禁使用高度、劇毒或者高殘留的農藥,推廣運用低毒、高效、低殘留的農藥;第二,適時對癥下藥,注重施藥技術的選擇。加強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根據病蟲害發生特征,選擇最適宜的藥劑防治時機,堅持對癥用藥與適時用藥的基本原則。大力推廣容量更低的噴霧用藥技術以及煙霧劑或者粉塵劑一類高效劑型。粉塵噴藥不需要用水,因此能夠降低設施內部濕度,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陰雨天氣下無法噴霧防治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粉塵噴藥的時間應當盡可能選擇在晴天早上或者傍晚,嚴禁在中午噴藥,陰雨天全天都可以噴藥。煙霧劑則有著簡單省力、成本較低、殘留較少以及藥效良好的優勢,因此屬于一種常見的農藥施加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噴霧防治過程中,需要確保棚室內部的完全密閉,避免煙霧外漏導致藥效降低。還需要注意使用時間,避免溫度過高導致藥效得不到充分發揮;第三,科學復配混用,交替用藥。針對同樣的病蟲害,可以選擇幾種對癥農藥進行交替使用,這樣能夠防止產生抗藥性。將兩種或更多作用機制不同的農藥進行復配混用,能夠有效擴大農藥防治范圍,兼治不同類型的病蟲害,降低病蟲害毒性,提升藥效,也能夠緩解因抗藥性帶來的不良問題;第四,嚴格遵守農藥安全與合理使用的相關規定,堅持科學用藥的基本原則。根據規定的用藥方法、用藥頻率、用藥量以及安全用藥需求開展施藥工作。與此同時,還應當落實施藥過程中的安全防護制度,確保附近人畜的安全性與健康性[5]。
3結束語
綜上所述,蔬菜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食品,蔬菜產量與品質將對人們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可以說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設施蔬菜一方面能夠為人們提供在不同時期的蔬菜供應,另一方面由于設施蔬菜需要連續的栽培,因此病蟲害發生與流行也逐漸成為了限制設施蔬菜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伴隨著當前社會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人們在蔬菜衛生、綠色、營養與安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與要求,生產更加優質、無公害的綠色蔬菜也成為了設施蔬菜栽培的一個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孫敏.設施蔬菜病蟲害發生特點與綠色防控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10):206-207.
[2]冒慧穎,陸佳浩,周成.松江區蔬菜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綠色防控技術[J].上海蔬菜,2022(1):43-46.
[3]李樹軍.吉林公主嶺市設施蔬菜病蟲害發生特點與綠色防控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17):28,35.
[4]潘勇,唐洪,唐瑋,等.江蘇建湖縣設施茄果類蔬菜病蟲害特點及綠色防控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35):38-39,41.
[5]陳罡,管安琴,盧昱宇,等.江蘇省設施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現狀及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22):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