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屬于農業大國,水稻作為關鍵農作物,保證其種植產量和質量,有利于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目前,在我國科技水平逐漸提高的背景下,農業科技也處于不斷發展的態勢。在水稻種植中,尤其是水稻病蟲害防治環節,實現農業科學技術的合理應用,能使我國水稻種植品質得到顯著提高。本文分析現代農業水稻病蟲害防治的意義和基本情況,提出防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重點探究現代農業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以期為相關行業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現代農業;水稻;病蟲害防治
在我國農業種植中,水稻屬于十分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占據總種植面積1/3左右,所以水稻種植質量會對我國農業發展造成較大影響。然而,水稻種植中較易出現病蟲害現象,無論是何種類型病蟲害,都會制約水稻植株健康成長,從而導致水稻產量和品質下降。所以,為解決這一問題,水稻種植行業人員有必要探究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有效應用,基于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強化,保證水稻植株健康生長。
1現代農業水稻病蟲害防治意義
對于所有行業領域而言,科學技術都是推動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水稻種植領域也如此。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合理應用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可有效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為水稻種植者帶來更多經濟收益,從而推動水稻種植行業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通過水稻病蟲害現象的科學防治,達到強化水稻品質的效果,可為食用者的身體健康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注重采用合適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手段,可降低水稻種植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有利于我國治污排污工作的開展。具體來講,水稻種植者合理應用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其可實現水稻高產,提高水稻種植質量,為社會和諧發展帶來推動作用。
2現代農業水稻病蟲害防治基本情況
我國屬于農業大國,農業種植面積較大,其中,水稻種植面積在總面積中的占比為30%左右,且水稻產量在糧食作物總產量中的占比接近40%,這足以說明水稻種植在我國的重要性。然而,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較易出現病蟲害現象,且水稻生長時期不同,受病蟲害現象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從某種意義上講,水稻種植與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需要同步進行,兩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為保證水稻植株健康生長,水稻種植者需要采取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F階段,我國各地區水稻病蟲害現象呈現諸多特點,包括類型較多、涉及范圍較廣、跨度較大等,這使得水稻病蟲害防治的難度較大。所以,在防治水稻病蟲害現象時,應統籌部署,全面調控,結合當地水稻病蟲害發生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1]。
3現代農業水稻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3.1水稻病蟲害防治意識薄弱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針對水稻病蟲害防治問題,往往以出現問題后再采取措施解決問題的模式為主,缺少病蟲害預防意識,僅在出現病蟲害趨勢后,才探索有效的解決方法,而這種方式可能由于病蟲害現象控制不及時導致損失逐漸擴大。一方面,未設置專門監督管理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情況的機構,也未構建完善的管理體系,上級管理人員對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意義缺少正確認識,僅將病蟲害防治視為簡單的記錄工作,導致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管理環節缺少水稻病蟲害防治責任制度,即便部分地區在管理階段已明確水稻病蟲害防治要求,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其落實不到位,致使管理工作停留于表面,且由于管理責任劃分不清,遇到問題后,管理人員之間存在相互推諉的問題。
3.2病蟲害防治藥物使用過量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水稻種植者通常施用農藥來防治水稻病蟲害現象。所以為強化水稻抗病蟲害的能力,會在種植過程中施加大量農藥,而這一做法會破壞水稻田間微生態環境,同時,由于過度施用農藥,病害和蟲害的抗藥性會進一步提高,致使在后續病蟲害現象防治中只能繼續加大農藥濃度和施用量,進而對水稻種植質量造成影響,并且,農藥過度施用也會殺滅害蟲天敵,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會使蟲害發生的可能性加大。
3.3病蟲害防治藥物混雜濫用
目前,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管理方式往往以規模化管理、統一化管理為主,在施肥和施藥環節,針對所有稻田施用相同肥料和農藥,并未結合各稻田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施用措施,所以導致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效果較差,存在病蟲害趨勢處理不及時的問題,進而致使病蟲害現象擴大。同時,在針對病蟲害現象噴灑藥物時,未依據一定順序和時間進行,待噴灑某種類型農藥后,由于急切見效,立即噴灑其他類型農藥,這種混雜濫用農藥的現象,不僅會使病蟲害抗藥性加大,也會影響水稻種植質量[2]。
4現代農業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
4.1引導水稻種植者強化病蟲害防治意識
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主要由水稻種植者負責,所以水稻種植者應注重強化自身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能力,提高病蟲害防治效率。第一,水稻種植者應樹立水稻病蟲害防治意識,正確認識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的作用,積極參與當地組織的專題講座活動,熟練掌握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貫徹“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理”理念,對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進行深入理解,從而基于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合理應用,保障水稻種植質量。第二,應采取有效措施,創設水稻病蟲害防治氛圍,比如在水稻種植區域附近醒目位置張貼大字報、掛橫幅等,重點強調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的意義,以達到提醒水稻種植者的效果。第三,應對水稻種植區域進行統一管理,結合當地水稻種植實際情況,合理規劃監督管理機制,確保水稻種植者在水稻種植過程落實水稻病蟲害防治要求,形成完善的管理體系,以制度機制為支撐,有效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強化水稻種植者的觀念意識。
4.2制定精細化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案
水稻種植者在種植過程中,應注重結合當地水稻種植特點,合理規劃精細化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案,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質量,解決以往防治藥物混雜施用的問題。首先,針對水稻種植區域應采取分層形式進行管理,在劃分水稻種植區域的基礎上,分析各田間水稻生長狀態,結合水稻不同生長情況,對各田間水稻采取合適的病蟲害防治農藥,強化病蟲害防治針對性,避免統一噴灑同類型農藥,比如,在水稻出穗期,針對螟蟲害現象,應及時噴灑阿維菌素等藥劑進行防治。其次,在施用病蟲害防治農藥時,應明確不同類型農藥施用順序和施用時間,以充分發揮農藥效果,避免施用過量農藥,基于精細化管理的實現,以最小農藥施用量對病蟲害現象予以防治,保證水稻種植質量。最后,在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應分開管理病害現象和蟲害現象,以提高農藥施用針對性。
4.2.1病害防治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較常出現的病害現象包括惡苗病、細菌性條斑病以及稻瘟病等。其中,在水稻秧苗期到抽穗期都有發生惡苗病的可能,患病水稻植株通常具有瘦弱、黃化特點,呈現陡長狀態,相較于健康生長的水稻植株,往往高出3~10cm左右,由于惡苗種子上有病菌存在,所以出現病害的可能性較大。在防治水稻惡苗病時,應在種子處理環節將種子浸泡于噻唑咪鮮胺菌酯藥劑中,同時可使用氰烯菌酯藥劑,待有惡苗趨勢出現時,及時噴灑氰烯菌酯藥劑,以每公頃噴灑375~750g為基準,以達到理想防治效果。
細菌性條斑病會導致水稻植株出現葉緣型癥狀和凋零癥狀,患病水稻植株葉片通常在心葉下方1或2葉處快速失水,進而青卷、枯萎,這一現象與螟蟲害所引起的枯心相似,其余葉片會陸續青萎,隨著病情持續發展,會造成水稻植株大批量死亡。在防治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時,應合理使用相應藥劑,如葉枯唑、乙蒜素等,并在水稻種植前選種環節,優先選擇狀態飽滿、未攜帶病菌的水稻品種,并將種子浸泡在相應藥劑中,以降低病菌攜帶可能,防止病害現象發生[3]。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稻瘟病也較為常見。這種病害現象具有涉及范圍較廣、危害性較大的特點,出現后會致使水稻產量和質量下降。稻瘟病多由水稻病種所致,通常在秧苗三葉期發生,患病水稻植株一般無病斑表現,但會逐漸變為黃褐色直至枯死。水稻葉片常發生葉瘟,在不同天氣環境中和水稻抗病性不同的情況下可呈現四種類型,一為急性型,二為慢性型,三為白點型,四為褐點型。葉節瘟主要發生在葉耳、葉舌以及葉環處,其中,葉耳較易患病,患病初期出現綠色斑點狀,隨著病情加重,逐漸向葉舌和葉環擴展,進而有不規則灰白色、灰褐色斑點狀出現。相對而言,稻瘟病傳染性較高,在防治稻瘟病時,應在水稻種子處理環節應用2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對種子進行浸泡,針對水稻成苗期,可噴灑相應藥劑予以防治,如稻瘟靈、三環唑以及稻瘟酰胺等。
4.2.2蟲害防治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較常出現的蟲害現象包括灰飛虱、螟蟲以及稻薊馬等。其中,灰飛虱蟲害主要在于病毒傳播,水稻種植者應加大對灰飛虱蟲害的防治力度,以降低其對水稻植株造成的危害。在防治灰飛虱蟲害時,一是應在水稻種植前選種環節優先選擇抗蟲害能力較強的水稻品種,并科學管理肥水,通過改善生態條件,控制白背飛虱繁殖;二是合理噴灑藥劑,或利用廢柴油、廢機油以及撒毒土等方式進行滅蟲,一方面,可在水稻孕穗期,以每667公頃400~500g的量為標準滴撒廢柴油、廢機油,并在水稻田中保持20cm淺水層,采用人工方式趕蟲,促使蟲接觸油水后死亡,待防治工作完成后更換清水;同時,也可使用烯啶吡蚜酮進行田間噴灑。
常見水稻螟蟲類型較多,包括二化螟、大螟等。一旦遭遇螟蟲害,水稻苗晚期會發生白穗、空心現象。為防治螟蟲害,水稻種植者應加大對稻草的處理力度,提前開展翻耕工作,全面檢查卵塊密度和枯鞘率,在螟蟲產卵和孵化時期,水稻田間僅留蓋泥水,使螟蟲在較低部位化蛹,待處于盛孵階段或化蛹高峰時,向水稻田間灌注13~16cm深度的水,可有效殺滅大量螟蟲。在藥物防治應用中,可使用阿維菌素、氯蟲苯甲酰胺等藥劑進行噴霧[4]。
稻薊馬也是常見蟲害現象,由于其蟲體較小,所以難于發現,這使得稻薊馬蟲害防治難度加大,較易給水稻種植者帶來嚴重經濟損失。在稻薊馬蟲害現象出現后,水稻植株稻葉邊緣會出現卷曲,從而對水稻健康生長造成影響,在水稻蟲害防治工作中,水稻種植者應注重檢測稻薊馬蟲害現象,以便在幼蟲時期采取滅蟲措施。在防治稻薊馬蟲害時,可噴灑烯啶吡蚜酮,并待藥劑噴灑完成后補充施肥,為水稻苗生長提供助力。
4.3加大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力度
第一,應加大力度宣傳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并推廣應用先進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強化水稻種植者病蟲害防治能力。第二,以加強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管理效果為目標,合理制定水稻病蟲害防治責任制度,在管理過程中有效落實,實現責任到人,同時,結合水稻病蟲害防治現狀,不斷更新完善責任制度。為提高管理效果,應強化管理層人員的專業能力,要求管理人員定期參與培訓,引導管理人員樹立責任意識,逐漸提升管理水平,增強識別病蟲害風險的能力,并能結合病蟲害類型,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增強病蟲害防治成效。第三,以強化管理水稻病蟲害防治為目的,定期開展以宣教病蟲害防治技術為主題的活動,使水稻種植者在正確認識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意義的基礎上對其熟練掌握,幫助水稻種植者提高病蟲害防治能力,同時,邀請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病蟲害防治專家前來,為當地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提供指導,以實現科學高效防治。
4.4積極應用生物和物理蟲害防治方法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積極應用生物蟲害防治技術,可降低農藥施用量,從而使水稻種植質量提高。所謂生物防治技術,指的是利用相應蟲害天敵進行蟲害防治的方法,比如,在防治白背飛虱蟲害時,基于對各蟲期天敵種類的分析,在水稻田間引入寄生蜂、蜘蛛、瓢蟲以及盲蝽等,通過引進寄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的方式,發揮生物鏈防治作用,抑制白背飛虱生長。以湖南常德為例,當地水稻蟲害防治工作采取養鴨除蟲試驗活動,在試驗開展中記錄各環節信息,通過分析發現,每只體重在0.5kg左右的鴨子每小時捕食稻飛虱的數量多達11400~15900只,且鴨子行為活動會影響稻飛虱,使其群體結構穩定性下降?;诖?,常德地區將200只鴨子放于13公頃左右的水稻田中,1小時后蟲口減退率接近95%,所以,在分析水稻蟲害情況的基礎上,結合水稻田面積大小,投放一定數量的鴨子,不僅不會損壞水稻植株,還能有效提高水稻蟲害防治效果。除生物蟲害防治技術外,水稻種植者也應注重使用物理防治技術,一是在水稻田間設置頻振式殺蟲燈,以引誘害蟲前來并將其殺滅,使害蟲密度減小;二是采取性信息素誘殺方式,在水稻田間設置人工合成性信息素誘捕設備,基于性信息的釋放,吸引雄性害蟲前來并將其殺滅,以限制雌雄害蟲交配[5]。總體來講,水稻種植者應合理應用生物和物理蟲害防治方法,以強化水稻種植品質。
在現代農業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水稻病蟲害防治意識薄弱,二是病蟲害防治藥物使用過量,三是病蟲害防治藥物混雜濫用。為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質量和效果,應在分析上述問題的基礎上,引導水稻種植者強化病蟲害防治意識,制定精細化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案,加大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力度,積極應用生物和物理等蟲害防治方法。
參考文獻:
[1]陳銳明.水稻高產豐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研究[J].種子科技,2022,40(22):38-40.
[2]莫賀昌.試論農藥減量增效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以靈山縣為例[J].種子科技,2022,40(14):97-99.
[3]倪靜,施梅紅.安徽省郎溪縣應用植保技術防治水稻病蟲害的效果研究[J].農家參謀,2022(17):52-54.
[4]荷尼古麗·阿不都克熱木.優質水稻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以新疆地區為例[J].種子科技,2022,40(17):60-62.
[5]李雙喜,張潤柏,朱孔志,等.環境友好型中藥肥對水稻產量品質及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影響研究[J].中國稻米,2023,29(0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