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八角屬于一種調味香料,擁有良好的藥用效果,同時也是制造啤酒、化妝品等的重要原料,用途較為廣泛,擁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發展前景廣闊。近年來,廣西河池市鳳山縣國有鳳山林場積極開展八角樹栽培工作,已初具規模,八角樹栽培環節,為獲得更高的經濟價值,不僅要合理選用栽培技術,重視栽培管理,還應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基于此,本文針對八角樹栽培技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八角樹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
引言
八角又被稱為八角茴香,屬于南方地區較為重要的經濟以及生態林樹種,擁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種植前景較大。河池市鳳山縣國有鳳山林場在近年來積極進行八角種植工作,不過在八角種植環節,仍存在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種植效益,因此,應積極探究科學的栽培技術、管理與病蟲害防治策略,才能有效促進八角優質豐產,帶動該地區經濟發展。
1八角樹栽培技術
1.1選種與種子處理
八角樹栽培種植環節,應選擇優良配種,通常情況下,應選擇生長旺盛、樹齡在20~50年、高產健壯的母樹作為采種對象。一般在10月中下旬,果實從青轉黃,且果瓣沒有開裂時可進行采果,同時除去瘦果、小果,合理開展選樹選果工作[1]。若想實現八角造林高產豐產,應以良種壯苗作為基礎,采果過早或過遲,均會導致種子質量不良,不宜作種。果實收回后,應將其放于室內進行晾干處理,每天要翻動1~2次,避免其溫度過高,通常經過3~4d,果角逐漸開裂后可收集,也可用薄木片刀或小刀進行剝種處理,剝種環節不可刮傷種皮。對于無霜凍地區,應選擇隨采種隨播的方式,如果在春季播種,需要做好保濕保溫工作,通常可選擇細砂沙藏的方式,細砂與種子比例應為5∶1,裝入箱中運至目的地后,倒入室內陰干,選擇沙藏的方式保濕保溫,氣溫回升達到10~15℃時,可開展播種育苗工作。
1.2整地播種
選擇苗圃地時,首選土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黃泥山,畦間留出30cm左右的人行道,具體整地環節,保證畦的高度為17~20cm、寬度為1m、深度為18~20cm,施草皮泥灰或堆肥22.5~25.0 t/hm2。通常無霜凍地區,應在12月至第二年的1月進行播種。對于有霜凍的地區,需要在溫度回升到12℃以上,選在2~3月播種[2]。可選擇條播的措施,保證種溝株距在2~3cm范圍內,將行距控制在15~20cm范圍內,將深度控制在3~4cm范圍內,播種量控制在90~120 kg/hm2,完成播種后需要將燒過的草皮泥蓋在上方,拌1.5cm黃細泥,將1層茅草蓋于上方同時淋透水。
1.3培育壯苗
通常完成播種后20d左右,種子開始發芽,應及時將覆蓋的茅草揭去,同時搭建蔭棚,保證蔭棚北高南低,高邊保持在1m,低邊保持在0.7m,收拾干凈掉落的碎草,并經常淋水,通常在早晚進行,確保畦面始終處于濕潤狀態。苗木生長環節,應做到勤松土、除草、施肥,并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可選用人糞尿或尿素追肥,苗木生長至2~3cm時,應進行首次施肥,生長至10~12cm時,施第二次肥,生長至15~20cm時,施第三次肥[3]。追肥環節,尿素用量為:首次用尿素肥料200g,與50kg水混合溶解后,進行苗木淋施;第二次用尿素300g;第三次尿素用量為500g,水量均為50kg。第二年春苗生長高度達到40cm、地徑達到0.4cm,新頂芽尚未萌動前,可在淋透苗后,起苗定植。
1.4定植地選擇與清理
造林環節,應選擇避風、地形起伏的丘陵山地北坡,同時便于排灌水、土層深厚肥沃的地塊。通常將八角樹種植于天然雜木林下,能夠利用其遮陰作用,所以清理林地時,只將下層小喬木、灌木等清除即可,同時進行統一規劃,實施全墾整地或帶狀整地[4]。八角樹主根不深,而側根大多分布于50cm內的土層中,屬于淺根性樹種,不可選在強風吹襲的區域栽植八角樹。
1.5定植造林
由于八角榆樹喜蔭蔽,因此可利用雜木、殘林下栽植,在造林時間上,可選在大寒前后。若為果用林,通常在栽植株行距上,可選擇4 m×5 m,也可選擇3 m×4 m,保持栽植密度為750株/hm2,栽植穴寬度為40cm,深度為30cm,每穴施入0.5~1.0kg復合肥;若為葉用林,栽植株行距應為1.5m×1.5 m,保持栽植密度在4.5萬株/hm2。通常苗木起苗前的2~4 d作用,將1/3的葉片保留,剪去其余部分[5]。栽植過程中,若無法立即栽植,需要及時用黃泥漿蘸根后,運往造林地造林,為提升造林成活率,應選在陰雨天造林,通常成活率能夠達到85%~90%,對于定植深度,應控制在深度以土面蓋至根莖上2~3cm。
2八角樹栽培管理
2.1苗圃管理
2.1.1適時補水
通常情況下,育裸根苗無需考慮水源條件,在出苗前后澆水1~2次,等待下雨即可。不過育袋苗往往存在較大的需水量,需要重點做好育袋苗用水管理工作,才能獲得較高的出苗率。澆水環節,應在關鍵期保證水分充足,一是種子入土至出土期間;二是種子發芽至真葉露心期間;三是將蔭棚拆除后。
2.1.2科學施肥
苗木生長過程中,施肥與否會對苗木生長產生較大影響,一般施肥的苗木能夠達到50~60cm高,不施肥的苗木通常只有20~30cm高。苗圃管理環節,不僅要施足底肥,還應配好營養土,苗木生長環節,應看苗施肥,不可過量施肥。通常使用葉面肥或氮磷鉀復合肥,一年生苗長至大約35cm時,應進行施肥。施肥環節,可應用不同方法,如撒施、穴施、溝施、淋施等。較為常見的施肥方法為開挖環狀溝,挖好溝后,向溝內施入肥料,隨后蓋土。若八角園地形較差,沒有構建階梯,應在八角株附近挖好穴后,向穴內施入肥料,隨后蓋土。
2.1.3鋤草
苗圃管理過程中,應將其中的雜草、落葉與枯枝及時清理干凈,保證苗圃干凈無雜物,并且,還應實施松土作業,開展鋤草工作時,不可使八角苗木及根系受到傷害,八角幼苗從發芽至長出2片真葉期間,屬于鋤草關鍵期,更應做好鋤草工作。
2.1.4煉苗
八角苗生長至10月份后,相關工作人員應將遮蔭棚拆除,使幼苗逐漸適應自然環境,該過程稱為“煉苗”階段。煉苗環節,應結合地區天氣條件以及八角苗生長情況,合理掌握時間,通常當八角苗木長至10月齡或30cm高時,可將遮蔭棚拆掉,一般煉苗時間要超過30d。
2.1.5苗木出圃
通常一年生苗生長至30~45cm高,地徑為0.4~0.5cm時,可按照造林要求出圃;二年生苗生長至45~60cm高,地徑超過0.8cm時,可按照造林要求出圃,對于沒有達到標準的弱苗,應再培育1年。
2.2撫育管理
2.2.1幼樹
開展幼樹管理工作時,當年直至第2~6年期間,每年均應進行1~2次的松土除草工作,松土深度應保持在3~5cm范圍內。對于果用林,造林當年,株施復合肥0.03~0.05kg,N、P2O5、K2O比例為15∶10∶15,第2~3年每株施用復合肥0.2~0.3kg,對于第4~5年,株施復合肥0.5~0.8kg。在葉用林方面,每株每次施復合肥或尿素0.01~0.15kg。選擇環狀施肥的方式,均勻施入肥料,覆土。若采取根外施肥的方式,每年4~5月的生長發育旺盛期,應噴施0.1%~0.5%的磷酸二氫鉀以及尿素。并且,還應進行整形修剪,八角果用林生長至2m時,需要進行截頂處理,保證樹木良好分枝,具體修剪環節,每株應保留3~4層,并且,每層需要保留主枝3~4個,首層需要與地面相距40~50cm,且第二層至第四層,應保持40~70cm的間距,保證其結構合理,各層間交錯對空,不可存在重疊情況。
2.2.2結果樹
八角樹生長至盛產期后,每年夏季雨后以及秋季前,需要淺鋤1次,深度保持在7~10cm,并且,每年還應進行兩次除草操作,一次在每年的2~3月,另一次在每年的8~9月。果用林應在每年的3~4月份施用復合肥與鉀肥,施肥量分別為0.8~1.0kg/株,0.2~0.3kg/株,6~7月份施用復合肥,施用量為1.0~1.5kg/株,10~12月份結合果后清園,并進行壓青改土,施入腐熟的農家肥及復合肥,施用量分別為10~20kg/株、1.5~2.0kg/株。對于葉用林,應在每年的3~4月份施入復合肥,施用量為 0.5~1.0kg/株,9~10月份施入0.5~1.0kg/株的復合肥;11~12月份,結合果后清園,并做好壓青改土工作,施用磷肥與腐熟的農家肥,施用量分別為1.0kg/株、10~20kg/株。
3八角樹病蟲害防治
3.1病害防治
3.1.1生理性病害
(1)日灼病害。八角樹幼苗培育期,若無法及時做好遮蔭管理工作,陽光會直接照射到植株上,在高溫直射影響下,使幼樹出現灼傷問題,一般日灼病害常見于每年的6~10月份。對于該病害防治時,應在幼苗生長期進行遮蔭棚結構的合理設置,新造八角種植區域,應間作高桿農作物。如玉米作物等,從而創設出良好的種植環境,形成現代化管理機制,結合現階段八角樹生長特點與需求,科學制定管理方案,促進當地經濟效益提升。
(2)無根藤寄生。八角樹生長過程中,往往會面臨無根藤寄生情況,無根藤生長于八角樹干中,會吸取樹干中的養分,進而對八角樹木生長產生影響,降低整體種植產量與質量。具體防治環節,應及時砍除寄生藤,將感染病害的樹干燒毀,隨后施入復合肥,使八角樹擁有更強的抗病能力,最終獲得良好的種植效果。
3.1.2病理性病害
(1)炭疽病。炭疽病屬于八角樹種植環節的一種常見病害,該病害是受細菌影響發生的病癥,炭疽病發生后,八角樹葉片會出現褐色斑點,病害范圍不斷擴大下,會使八角樹葉片枯萎掉落,并且,還會出現落花落果問題。具體防治環節,應根據現階段具體情況實施管控,形成先進性與現代化控制機制。種植八角樹前,需要利用甲基托布津藥物處理種子,保持溶度為69%,與水混合后進行種子浸泡,隨后撈出種子并晾干,合理開展播種工作。炭疽病發生時,應噴灑波爾多藥物,濃度保持在30%左右,能夠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一般而言,八角樹植株生長環節應集中燒毀處理發病葉片、植株與花朵等,避免病源進一步擴散,獲得更高的八角樹種植效益與質量。
(2)白粉病。通常情況下,白粉病會發生于八角葉子主脈上,當出現白粉病問題后,會在葉子主脈上出現白色粉末狀物質,該病害發生后期,會出現黃褐色物質,從而使八角樹葉片嚴重脫落。白粉病病害嚴重時,會使八角樹果實脫落,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無法滿足實際發展需求。白粉病多發生于每年的5~10月份,特別是溫度與濕度較高時期,若林分過密,會使白粉病的發生更為嚴重。所以,白粉病防治環節,應合理處理林分,并重點開展間伐管理工作,應用鉀肥與磷肥含量較高的復合肥,進一步增強植株長勢,該病害治理環節,還應實施集中處理,應用71%左右濃度的甲基托布津要求實施防治。此外,防治白粉病時,還應對肥料使用質量進行嚴格控制,根據植株生長特點,科學開展綜合管理工作。
3.2蟲害防治
(1)葉甲蟲害。八角樹生長過程中,當發生葉甲蟲害時,會對八角樹葉片及新生樹梢產生危害,葉甲蟲會以新生樹梢及葉片為食,使八角樹葉片殘缺,嚴重降低八角產量。一般而言,每年3~4月為葉甲危害時期,通常在4月份葉甲從幼蟲會轉化為蛹,待5月份時會羽化成蟲,產卵時期為7月份。所以,葉甲蟲害防治環節,應將重點防治時期放在每年的3月份,在幼蟲出生前15d左右,通過釋放白僵菌,感染幼蟲從而使其死亡,也可應用50%左右濃度的樂斯本藥物,實施噴灑防治,從而提升葉甲蟲害防治效果。為有效防治葉甲蟲害,相關人員可選擇人工捕捉的方式,降低葉甲蟲的危害,具體防治環節應使種植戶樹立正確觀念,查閱具體的文獻資料,同時科學制定計劃方案,提升防治力度,避免葉甲蟲害進一步擴散,對八角產量產生影響。
(2)蚜蟲。一般而言,蚜蟲會在一年內發生20代左右,存在較長的危害時間,會嚴重影響到八角樹的正常生長。夏季少雨天氣中更易出現蚜蟲,特別是在林分密集區域,更易發生蚜蟲蟲害問題。所以,蚜蟲防治環節,應嚴格處理八角林分,合理開展間伐工作,還應使用6%左右濃度的啶蟲脒藥物,實施噴灑防治,最大程度上處理蚜蟲蟲害問題。
(3)蚧殼蟲。八角樹生長環節,常見的蚧殼蟲害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為蠟蚧類型,另一種為粉蚧類型,其表面會存在堅硬的外殼,此類蟲害在一年四季均有可能發生,特別是干旱季節,存在較大林分密度的區域,會出現更加嚴重的蚧殼蟲蟲害。具體防治環節,應結合八角樹木實際生長情況,將帶有蟲害的樹枝清除,隨后實施集中銷毀處理,將蟲害來源消滅。若蚧殼蟲的蟲齡已在2期左右,應通過41%的疥蟲消藥物,開展噴灑處理工作。成蟲盛發時期,應利用41%的速撲疥藥物,進行噴灑處理,能夠有效滿足實際防治要求。此外,也可選擇生物防治的措施,釋放蚧殼蟲天敵,如小黃蜂或瓢蟲等,同時將其引入到八角樹林中放養,合理控制化學藥物施用量,通過現代化管理機制,防治蚧殼蟲害。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保證八角種植質量及產量,當地政府與農林科技部門應出臺相應扶持政策,并且,還應加大對八角樹栽培技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措施的研究,從而實現八角樹的合理栽培與管理,更加科學地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降低病蟲害問題的不良影響,促進八角產業穩定發展的同時,提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楊國勝.八角樹常見病蟲害防治措施探討[J].南方農業,2022,16(10):40-42+46.
[2]覃鵬輝.八角尺蠖發生的原因及防治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2(05):72-73+85.
[3]韋波.八角低產林改造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1(11):124-125.
[4]黃夢嬌.廣西地區八角炭疽病的特點及其防治措施探討[J].南方農業,2021,15(29):78-79.
[5]李遠.八角樹豐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南方農業,2021,15(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