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向高水平、高質量的方向發展,環境質量的作用逐漸凸顯出來,全國各地開始通過各種手段開展環境恢復與保護工作。造林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開展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這一工作具有重要的雙重意義。造林規劃設計是造林工作開展的重要前提,對于林區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實現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造林規劃;造林樹種;密度選擇
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開展造林活動一般有兩大目的,一是林木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形成一定規模的商品林,能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持續穩定地提供所需要的木材資源。二是林地本身作為自然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維持生態平衡、優化生態環境的作用,通過開展生態自然林建設能夠起到恢復和保護生態的作用。隨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協同推進,我國在造林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一些地區,由于缺乏科學的造林規劃設計,在樹種和密度的選擇上存在一定的問題,造林事業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造成了土地、資金的浪費。選擇合適的樹種和密度,才是發展現代化造林事業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關鍵所在。
1造林規劃建設中造林樹種的選擇依據
是否能夠選擇合適的樹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造林工作的成敗。如果選擇的樹種不合適,樹木難以成果,那么無論是建設商品林,還是建設自然生態林都不會成功。在造林樹種選擇時,要遵循適地適樹的基本要求,選擇材質優良、生長穩定、成本較低、基于特定的目的能夠實現林地資源效益最大化的樹種。具體來說,在造林規劃設計中選擇樹種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1.1根據造林目的選擇樹種
從整體上看,林地可以大致分為商品林和生態自然林,其中商品林對人工造林的依賴性較強,而自然生態林會更多地考慮和依靠自然本身的特性。就人工造林而言,根據目的的不同,又可以將人工林分為用材林、經濟林、防護林和觀賞林等多種不同的類別。材林的建設一般是針對特定的木材資源需求,在選擇樹種時,會著重考慮該樹種的適應性、抗病蟲害能力和生長的穩定性,只有適應性強、抗病蟲害能力好和生長穩定的樹木,能夠及時滿足木材的使用需求,對社會經濟發展而言,材林中的木材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經濟林的目的也是用于出售,向社會其他產業的生產提供木材資源,但通常其所面向的產業對木材本身的材質要求不高,但需求量很大,所以經濟林在選擇樹種時重點考慮樹木生長周期的長短、產量和存活率,應該盡可能選擇生長周期短、產量高、存活率高的樹種,這樣才能夠在規定時間內供應大量的木材。
防護林具有較強的生態效益,一般是針對生態環境較為惡劣的地區,通過種植防護林,來防風固沙,調節生態環境。因此,在制造防護林時,要求樹木生長迅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規模,因為有些地區適宜樹木生長的時間非常短,如果等到天氣惡化時,樹木還沒有長成,就無法起到預期的效果,樹木也不容易存活,同時還要求樹木的根系發達、容易存活,只有這樣樹木才能夠汲取自身生長所需的水分、養分,并起到穩固水土的作用。觀賞林通常出現在城市,其主要作用是用于觀賞,美化城市環境,并起到一定的緩解城市污染的作用。由于城市中人口密集,在種植時就需要綜合考慮美觀、經濟、方便等要求,既能夠起到綠化、美化城市的效果,也不能對城市的運轉和居民生活造成不便。
1.2根據自然條件選擇樹種
全球氣候類型多種多樣,不同地區的林地條件也各不相同,在進行樹種的選擇時,自然要綜合考慮不同地區的自然氣候、地形地勢、土壤質量、植被分布、水文水系等多種情況。在綜合考慮不同林地的各項條件后,才能夠判斷該區域應該選擇哪一種類型的樹種,并做出正確的培育方案。通常情況下,如果沒有特定的需求和指定的要求,林區在選擇樹種時都要以本土樹種優先,除非是專門用于供應特定領域生產活動必須要指定某一樹種,否則選擇本土樹種,保證樹木的成活率,才能夠實現林地效益的最大化。選擇本地樹種的另一優勢就是樹苗便宜,能夠降低林地的前期成本,在后期進行補植等活動時也更加簡便。除此之外,一般的植林管理人員對本土樹木的習性、生長過程更加了解,這也有利于后期管理工作的開展。如果盲目追求稀有、名貴樹種,不進行考察和實驗,從外地大規模引進其他樹種,就有可能由于這些樹種難以適應不一樣的生長環境,樹木存在生長速度慢、成活率低等問題。因此,如果決定引進外來樹種,一定要先進行試驗,確保其能夠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并形成合適的管理方案,在保證一定的成活率后再進行大規模種植。在規模較大的林區中,選擇的樹種類型要盡可能多樣化,將不同的樹木混合配置,形成良好的生態平衡,發揮不同樹種之間的相互依存和制約作用,能夠更好地預防人工林被次生群落所取代。
2造林規劃建設中造林密度的選擇依據
在造林規劃設計中,造林密度的選擇也往往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響,如果密度較小,林木的產量就會比較低,就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無法實現效益最大化。而如果密度較大,樹木的生長條件不好,就無法保證樹木的產量和生長質量。在選擇合適的林木密度時,要結合具體的種植區條件、樹種特性、造林目的和其他外部條件。
2.1根據自然條件決定造林密度
一些地區的自然條件好,水分、養分、光照都比較充足,樹木能夠輕易獲取生長所需要的養分,這些地區的樹木通常生長速度快,長勢良好,這時就可以適當地加大密度,增加林區的產量。而在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的地方,對造林密度的選擇要視情況而定,如果林區所在的地方風沙天氣多,風速較高,就可以在保證樹木生長的前提下進行密植,這樣就能夠提高樹木對風沙的抵御能力,提高樹木的存活率。而如果林區所在區域土壤貧瘠,降水有限,就不能進行密植,以防樹木得不到足夠的養分,導致長勢不良,甚至大規模死亡。
2.2根據樹種的生物特性確定造林密度
自然界中的樹種多種多樣,不同樹種的生長特性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一些樹種的生長速度快,枝干無需特意栽培就會逐漸長得比較整齊,而一些樹種生長速度較慢,整枝狀況不太整齊,這兩種樹木中,前者就可以適當密植,但后者就要保持一定的樹間距。還有一些樹種,其在生長過程中對光照的需求量比較大,對水分、養分的要求比較高,而一些樹種生性喜陰,生命力旺盛,對光照、水分和養分的需求比較小,前者就要控制好樹間距,保證樹木能夠獲得生長所需的養分,而后者就可以適當密植,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在考慮樹種的生物特性時,還要考慮到樹種在不同生長階段的變化,保證每一個階段都能夠獲得充足的養分,確保幼苗順利成活,保證整體樹木的存活率和質量,避免出現在樹木生長后期,樹冠相互遮擋、相互擠壓而阻礙樹木成材,降低樹木生長質量的情況出現。
2.3根據造林目的確定造林密度
在確定造林密度時,要從造林的目的出發。例如,一些商品林、經濟林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相關產業獲取更高的經濟利潤,那么在造林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樹木的產量和質量,在保證樹木能夠獲得充足的陽光、水分、養分等生長所需的要素,提供優質木材的前提下,就需要盡可能密植,擴大林地的產量。而如觀賞林,其目的是為了美化城市,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那么在確定種植密度時,就是盡可能適中,過于密集或過于稀疏都不太美觀,還有可能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還有生態林,生態林的建設是為了維持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那么在確定種植密度時,除了考慮樹木本身的特性,還需要考慮林區中其他物種的生活習性,使樹木之間、樹木和其他物種之間能夠做到和諧相處,實現生態平衡。除此之外,隨著樹木的生長,環境、目的也有可能發生改變,有時候需要對樹木的密度進行調整,在進行調整時,不能盲目砍伐或種植,要盡可能降低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林業種植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2.4根據地區經濟條件確定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造林能力,而各地區的造林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受制于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在進行造林時,要考慮最終造林成果的實現,如果是商業林,林木生長過程中的施肥、澆水、修剪和最終的砍伐都需要一定的勞動力,因此勞動力是造林密度設計的一項影響因素。在商品林長成后,需要將砍伐的木材運往加工或使用地,這需要考慮林區所在地的交通條件。良好的勞動力條件和交通基礎設施能夠有效提高林區的撫育和間伐效果,并且能夠為適當增加林區密度創設良好的外部條件,進一步擴大林木的產量,提高林業種植的經濟效益。而如果林區所在地勞動力不足、交通等基礎設施不完善,為了確保林木價值的實現和效益的保證,就需要控制好造林密度,調整林區生產成本,以更優質的木材為最終追求。
3主要造林模式的樹種與密度選擇
造林規劃設計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也是造林工作開展的基礎和前提,要確定造林樹種和密度,就需要綜合考慮自然條件、樹種的生物特性、造林的目的等多方面影響因素,形成科學的樹木種植方案,才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造林的成功,實現造林工程的經濟和生態效益。當前,造林活動中較為主要的兩種造林類型分別是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掌握這兩種類型林地的造林樹種與密度選擇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1生態公益林樹種和密度的選擇
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可以有效維持生產平衡,發展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在造生態公益林時,樹種應該具備一定的抗逆性,盡可能以本土樹種為主,突出考慮林地的生態效益,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其經濟效益。在不同的地貌類型中,包括平原、山地、湖沼、丘陵等,局部氣候、土壤條件等自然條件都不盡相同,并且其本身的生態系統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要使生態公益林能夠發揮預期的生態效益,就需要生態公益林能夠更好地融入當地原本的生態系統,因此可以基于此選擇不同的樹種,如在平原地區,通常會種植楊樹、槐樹、柳樹等樹種,而山地則通常種植杉樹、櫟樹等樹種。除此之外,由于地形的影響,即使林區處于同一位置,在不同的海拔、坡位上,樹木的生長條件也不相同,那么適宜種植的樹種也不盡相同。比如在山坡的陽面,適合種植耐旱、喜陽的樹種,如油松、蒙古櫟等,而在低燒丘陵帶,通常種植抗旱能力強的樹種,如榆樹,在海拔較低的河溝地帶,通常種植柳樹。
在確定種植密度時,要根據具體的造林能力和林木的管理而定。為了保證造林樹種的成果,首先需要考慮林木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水分,并采取一定的造林技術,保證水分的穩定、持續供應。如對于水分需求量較大的樹種,在確定造林密度時,就需要考慮留出一定的灌溉系統空間,在林區設計一定數量的溝道,搭建相應的節水灌溉系統。相較于商品林而言,生態公益林對經濟效益的要求比較低,因此在確定生態公益林的栽植密度時,并不需要過高的密度,從生態公益林所在區域本身的自然條件出發,選擇合適的密度。在造林規劃設計中,設計人員也要把握好生態公益林的主要功能,在樹種的選擇上以綠化效果好、生存能力強為主要標準,不必追求樹種的稀有和珍貴。在密度的設計上,也不必追求高密度,而是以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為主要標準,確保新造的林地能夠和原有的生態系統協調共存。
3.2商品林樹種和密度的選擇
商品林是具有經營性質的森林或林地,其主要功能就是追求經濟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生態保護和恢復的作用。目前,常見的商品林根據特定的功能,又可以分為經濟林、用材林和薪炭林。經濟林主要用于生產林木副產品,滿足大多數相關產業的木材需求,在進行樹種選擇時,也是以易成活、產量高并且穩定的樹種為主要的種植對象,通常經濟林內的樹種的適應能力都比較強,能夠很好地抵抗病蟲害和其他惡劣的自然災害,這樣就能夠在各種環境下保證木材的供應。經濟林在追求產量的同時,也會不斷地優化管理,篩選更優質的樹種,以此提高單個木材的品質,這樣也能夠提高整體的經濟效益。如在我國東北地區,經濟林種植通常以麻櫟、榛子、核桃等樹種為主,這些樹種既能夠適應北溫帶、中溫帶的氣候條件,其本身也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用材林建設則是針對某些具有特殊要求的木材需求,用材林樹種通常對木材的質量要求比較高,需要樹種本身就有材質方面的優勢,樹干直、木質硬、抗災害能力強,能夠快速成材,就是要滿足速生性、豐產性和優質性要求。速生性主要是種植生長速度快的樹種,如我國北方地區的落葉松;豐產性是指生長高大、出材率高的樹種,如杉木;優質性是指材質良好、樹干勻稱、整枝良好的樹種。東北是我國重要的用材林基地,主要樹種包括落葉松、紅松、云杉、冷杉等樹種,這些樹種的質量好,適用于作為木材儲備。薪炭林是用于生產薪炭的林地。在選擇薪炭林時,通常選擇生長迅速、繁殖能力強的樹種,并且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更新,能夠滿足單獨樵采的需求。薪炭林通常選用灌木或喬木,這些樹種具有耐燃燒、燃燒時無異味的特點。
綜上所述,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造林工作已經成為現階段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通過科學設計造林的樹種和密度,能夠有效提高造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孔勵端.林木定向培育密度公式的普適性研究[J].林業科技通訊,2001(03):8-11.
[2]張連生,張瑩.關于林木定向培育密度的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6(08):167.
[3]施順李,茍平,羅方書,等.小桐子育苗密度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29):16488-16489.